郁证和抑郁症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
王娟
【摘要】郁证是由于情志内伤、体质因素导致气机郁滞、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者咽喉部如同有异物梗塞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常出现和郁证类似症状,可与郁证进行类比研究。以下重点以郁证和抑郁症进行论述。抑郁症是以持续心境低落为表现的疾病,随着社会压力增大,抑郁症发病率日趋增高,本文将论述中西医学对郁证和抑郁症的认识。在治疗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西药的副作用较大,中医药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日益被医务工作者重视。中西医在治疗均重视心理治疗。此外西医学的电抽搐疗法以及中医学中的针灸疗法对此也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电抽搐疗法;中西医学;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7..02
1 中医学对郁证的研究进展
1.1 传统医学关于郁证的认识
1.1.1 郁证在传统医学中的发展历史
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名为“抑郁症”的疾病,常以郁证与之进行对应进行类比研究。《内经》记载了五行郁、情志致郁。《金匮要略》有“脏燥”及“梅核气”的记载。宋代医家陈无择提出七情致郁学说。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始于金元时期。元代《丹溪心法》将郁证单独列出专章。首提出“六郁”的概念。明代,“郁证”作为病名出现在典籍当中。自此以后,治疗方法也日趋丰富,用药日益灵活。
1.1.2 中医学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的释义
郁证的发生,主要由情志内伤所致。发病与肝的关系最密切。主要病机是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情志内伤七情刺激过极过久,尤以悲忧恼怒刺激最易致病。素体肝旺或脏气素虚,阴阳气血失调,性情抑郁寡欢,复加情志所伤而致肝气郁结。
1.2 中医学中郁证的辩证分型
1.2.1 肝气郁结证
情志伤者,肝失条达,则精神阴郁情绪不安、善太息;肝之经脉布两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失和,则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肝气犯胃,则不思饮食;肝郁乘脾则大便不调;妇女以肝为用,肝郁则气血失和,故月经不调、经前乳胀。治应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1.2.2 气郁化火证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胸胁胀痛;气郁化火,火热内扰、则性情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循经上炎,则头痛、目赤、耳鸣;肝火犯胃,胃肠热盛.则嘈杂乔酸,口苦而干,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郁化火之征。治应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1.2.3 痰气郁结证
肝郁气滞,则精神抑郁,肝郁脾虚,韵华市场,聚湿生痰,痰气交阻咽中,则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并随情绪变化而波动;舌脉之象为肝郁夹痰湿之征。本证(《医宗金鉴. 诸气治法》称之为“梅核气”。治应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1.2.4 心神失养证
忧郁伤神,心气耗伤,营阴暗耗,心神失养,故心神不宁,多疑易惊;心神惑乱,神不自主,则悲忧欲哭,喜怒无常;舌淡脉细弱,均为心气不足之征。此即“脏躁”。多见于女性,常因情绪刺激而诱发或加重。治应缓急养心安神。
1.2.5 心脾两虚证
忧愁思虑日久,损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气血不能上荣,则头晕神疲,面色不华;脾失健运,则纳呆。本证的主要病机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治应健脾养心,补血益气。
1.2.6 心肾阴虚证
思虑太过,情志内伤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阴虚内热,心神被扰,则心烦多梦;阴虚火旺,则见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本证的主要病机是心阴亏虚,阴虚火旺,心神被扰。治应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1.2.7 肝阴亏虚证
郁证日久,肝(肾)阴被耗,肝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故眩耳鸣,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肝阴不足,濡润失职,则两目干涩;肝主筋,肝之筋脉失于养,则肢体麻木,筋惕肉瞩;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治应滋养肝肾,清热安神。
1.3 中医学对郁证的治疗
1.3.1 中医郁证的心理疗法
本证主要由精神因素引起,因此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证指南医案·郁论》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中医临床对郁证还可以采用以下心理疗法:(1)移情疗法:通过对患者释疑、顺意、怡悦、暗示等法,消除其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
(2)以情胜情法:根据五志相胜的原理,采用悲哀、喜乐、惊恐、激怒等情绪刺激来纠正相应所胜的情绪。抑郁者可用喜胜忧的方法治疗。
(3)情境疗法:通过改变外界环境来达到改善、消除異常情绪变化的目的。
1.3.2 中医郁证的中药治疗
郁证用药不宜峻猛郁证。周仲瑛临证经验:重在疏肝理气,用药慎防伤阴,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治疗。以调为主,以平为期,用药苦辛凉润宣通,慎用攻伐。更年期抑郁症重视补肾心调理阴阳,选用知柏地黄丸滋水清肝伙等治疗。
1.3.3 郁证的针灸治疗
直接作用于腧穴,刺激人体经络得气而调气和血,疏通经络,驱邪扶正,有利于抑郁症的康复。
2 抑郁症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2.1 西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以临床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钝、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弱等的病症。
(1)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它与遗传因素、个性因素、环境或社会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有两种理论:神经递质学说: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突触间的浓度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整体精神活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状态。
(2)神经回路理论:2007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冯国平的研究成果。指出信息传递差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是神经症的病理原因。
2.2 西医学对抑郁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是治疗各种抑郁症的主要方法,可有效缓解抑郁症情绪以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身体症状。但是它可以引发躁狂发作。目前,临床上已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例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它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组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具有积极作用,起效快,明显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对顽固性病例也有效。它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组合使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5色氨酸抗抑郁药(NSS)是米氮平的代表药物,具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它们通过口服迅速吸收并且起效迅速。它具有很小的抗胆碱作用,镇静作用和对性功能的影响。临床常用三环和四环抗抑郁药米帕明,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和多塞平。它们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临床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如果在使用治疗剂量4~6周后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则应逐渐增加剂量,应考虑更换药物。其他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電抽搐治疗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尤其是自杀或抑郁性木僵的患者,应首选改良的电抽搐治疗。
心理治疗在心理和社会因素明显的抑郁症治疗中,心理治疗通常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和安慰,可以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和治疗自己的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使用森田疗法,一些神经衰弱患者有软骨病的倾向,但对生存的渴望却很强烈。森田疗法通过这种精神活力建设性地将注意力从自身引向外界,从而将患者过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感受上,从而消除症状。
参考文献
[1] 阚 阅.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20,28(05):181-182.
[2] 廉文静.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7):92.
[3] 郭鹏远,刘 鹏.针刺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郁证48例[J].中医研究,2020,33(04):44-46.
[4] 赵心华,王庆其,夏梦幻,刘文平,鲍计章.王庆其运用《内经》理论辨治郁证经验撷英[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04):72-76.
[5] 温 旭,赵晨颖,岸本鹏子,钱铭怡.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网络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J/OL].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2[2020-05-01].https://doi.org/10.13209/j.0479-8023.20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