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角下的电影节与区域文化空间塑造

    赵雅馨 宁珂

    一、金砖国家电影节的缘起背景

    “金砖五国”(BRICS),是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五个国家加强区域协作、增强团结共识的合作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力求更积极的主动权与话语空间,并由此推动国际格局向着平衡且多极的方向发展。2017年9月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厦门的第九次会晤达成的《厦门宣言》涵盖了经贸合作、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大领域。其中,人文无疑是一个新的亮点,从文化层面让金砖合作多点开花,不断深化推进国家与人民的交流。金砖国家电影节通过电影文化手段在促進深入的精神沟通与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砖国家电影节的举办,不仅利用影像文化的媒介优势建构了金砖国家和平发展的形象,同时也是对其文化的当代影像媒介化弘扬与传承,而这种永续发展,也为文化的建设与塑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动力。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建构与运作,就是影视文化与产业应时而动顺应发展的精准部署与创见,从区域文化空间战略构想的角度观之,也必然是明智之举。鉴于此,本文从空间理论出发,探讨区域文化空间的内涵以及金砖国家电影节是如何塑造区域文化空间的,并由此分析这种区域文化空间的塑造有何借鉴意义与价值。

    二、区域文化空间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空间与空间生产实践

    每个物体都有它自己所属的位置,事物的存在势必要寄托于空间,空间作为事物存在的关键维度,引发了将空间客体化的几何学以及把握空间本体性质的哲学这两个学术领域的旷日经久的磋义与探究。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空间乃万事万物流变不居的场所。在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间恰如涵盖了一切生成物的容纳之所,而不仅仅为某个具体的事物在整体当中的部分,“空间即与容器之相类似”。[1]由以上两位先哲的视野观之,事物既存,便有了范畴,而这范畴就是空间,是人类对事物分门别类与定名的凭借。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把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称作空间,认为空间是在主观认识中所表露的外部世界。进而,空间跃升为绝对领域。无论是牛顿所述的绝对空间,亦或是莱布尼茨提及的经验空间,乃至康德论证的先验空间,于本质上皆为一种与界限分离的、难以论及与把握的无弗空间。

    社会空间,在人类主观能动的实践改造活动中生成。人类现实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纷乱庞杂的、多向度的社会空间。列斐伏尔点明,先哲所钻研探索的“空间”,是形学备旨概念中空泛的范围,亦或是哲理角度的心智和形而上的东西。他们有关空间的界说凭借一种承前启后式的往复研究,将抽象的空间转化为理论操作应用的标地。这种书本知识与现实践行相隔阂的处境,致使对“空间”概念的探求在实践及理论、物质与精神之间出现了区分和离散。“空间”的概念,亟需在物质畛域、精神范畴与社会领域步调一致,于是,列斐伏尔在扬弃先辈空间思想的根柢上,鲜明地提出“空间生产”这一词项。他的观点是,生产之内涵与意义,逾越一切哲学思辨上的二分法,点出“生产”即是把特定时间与空间内的结构、要素、秩序及关系赋予特定的对象,寓于生产活动中的场所、身体、技艺、工具之类的要件连同社会结构与生产关系就由此被调动,空间从生产初始阶段便已然存在。[2]

    (二)从实体空间到关系的空间

    当我们把空间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时,它便不再是物理意义上那个空洞而静止的存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是研究大众文化的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费斯克的经典著作,他在这本书中提到,文化能够被看作是将生产领域同社会关系领域相互勾连起来的意义领域,是感觉、意识与价值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这不仅仅是一种实体的空间,更是关系的空间。社会空间的生产,也便能被理解为这种文化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3]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点明,空间要被理解为关系的集束,不能只把它指涉为某种特殊的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关系将“空间”这个概念分成了三个从属概念,从“空间表征”到“空间实践”,再到“被表征的空间”。“空间表征”是将空间生产诉诸观念,以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对空间的想象,其凭借言说、话语、文本乃至理解、认知,与生产关系和这些关系所设置的次第交织,从而驾驭空间中的生产;“空间实践”便是空间中的生产实践,可以一分为二为生产与再生产,并且包含着诸多客观存在着的社会活动样貌的地理特性与实在场所,被感知的空间生产同城市道路、网格、劳动场景、私人生活以及消遣娱乐相辅相成;“被表征的空间”,即藉由意象和象征,也就是被同社会生活有能指/所指关联的符号体系生产出来的生活空间,成为人们可以感知到的携带意义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便是这三种空间的三位一体。[4]我们无法再把空间构想成为消极被动的既有之物,它是一种处于流变不居中的存在,可以被用来置换与消费。作为一种强调互动的产生机制,空间的概念介于自我生产与塑造之中,撑持经济与社会关系。

    从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生产组织的方式及产业态势观之,区域文化产业的空间实践日益显现,产业聚集与格局结构正在形成。“区域文化空间”这个概念,指的是那些对所覆盖的区域具有影响并能产生吸引力的文化空间形态,在实际的经验当中,它既体现着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亦彰显出文化产品及其被消费的过程,并且还凭借文化所体现出的价值与感染力形成区域文化辐射。在全球化日渐加剧与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之下,区域文化空间已成为一个变值,区域文化内与外两个场域、两种资源催促着区域文化产业的成长亟需打破传统的历史隔断和地理区划的沿革。竞合发展的诉求、国家助推的协同发展策略、根植于互联网思维的新兴贸易模式与文化生产、传播介质、营销渠道、资源的跨界贯通等要素使得区域空间的机制与式样变动不竭,空间表征超越了不断消解的自然区域边界。

    (三)电影节与表征的区域文化空间

    当我们试图理解“空间”时,我们不能仅把它看作是社会关系嬗递与演变的静物,亦或是纯粹意识领域的再现;空间是有机生成的,同时也是具备社会性的,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性与意识性结合的过程中又反作用于社会及其人类活动产生某种内隐联结的动态实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将空间作为社会建构的结果来看待。金砖国家电影节以电影为载体创造一个协调的世界,电影展映单元的沟通交流与信仰共享、电影市场的合作贸易,都给人们带来了参与、协作的积极理念,有助于构建并维持一个秩序井然且有深意的、可以用来涵盖包容人类行为的区域文化空间,成为文化表征的传播仪式。在“金砖五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框架下,更为自觉地加强电影节意涵的建设成为金砖国家电影节进行全景式布局的内驱力。通过与电影美学的深度融合,“金砖五国”在文化上的相通之处,即国家合作共赢理念、非西方中心的政治意识与信仰共享,构筑了新的审美活动场域与主体身份,并凭借电影的意义与价值来维系区域文化空间与人类共同体,促进了人文交流和价值共鸣。

    由文化资本的视角观之,电影节无疑提供了将表征意义的符号转换为经济收益价值的契机,诸如有公信力与认受度的竞逐单元、首映典礼与颁布奖项等等。电影节的确是贸易博览、旅游观光与都会营销的极佳场域,但电影节致胜的关键因素即其能够运用并调动诸多力量,来维持这个营造文化表征价值的多元体系。电影节能够创造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的样貌,形成一个自赋文化表征合法性的特殊节点。而电影节作为“节点”,一开始就是由其区域文化空间特性所定义的。在基础设施齐全、接待能力完善且有影响力的城市举办电影節,都会使空间所特有的现代性环境凭借一系列的能动操作来攫取人们的目光,获得关注与重视,继而为区域文化空间之建构赋予能够彰显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

    三、金砖国家电影节区域文化空间的塑造路径

    (一)空间表征:文化软实力的意涵空间

    区域文化空间并不是既定的,而是需要被不断构建与塑型的,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软实力的施展以及运用。区域空间的文化发展是多元的,就金砖国家电影节的设置来看,轮流坐庄、合作共办的空间实践使得每个国家都能以自主平等的身份来拥有文化话语权。“金砖五国”是外向型国际合作战略,在各个国家诉诸战略的过程中,不管是积极引领文化产业大步向前地走出国门,并凭借文化价值的共享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祈盼,还是不遗余力地激发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新常态”背景之下发挥出动态引领作用,都不得不重视与强调文化产业自身的那种自内向外的体魄与灵魂锻造,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要使得自身的文化市场欣欣向荣,且使得合作区域内一系列文化发展高地筑成,才能扎扎实实地增强文化市场所独有的竞争能力,也才能务实而有成效地撑持起“金砖五国”这样的区域性文化空间的表征构建。

    塑造一个强而有力的区域文化空间,要依托千姿百态的民间与业界文化底蕴的当代开掘、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和灵活转换。在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的闭幕晚会上,金砖五国的第一部联袂影片《时间去哪儿了》被授封“艺术贡献奖”的称号,该部电影也被赞誉为国际合作孕育的重要电影及人文硕果。由来自五个国家的电影导演同题联袂拍摄一部影片,除了加强不同国籍的文艺工作者的切磋,也使得五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体现出创意人才的聪明智慧,让情感获得沟通,并且达到了文化空间共创的新形态。

    相互尊重并领会尤为重要,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要正视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殊异性,即尊重“金砖五国”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贯与风尚。唯有根据对文化特性的领悟与解读,才会懂得文化“走出去”面对的极大挑战是文化折扣、求同存异,形成文化空间表征与实践的协力最为关键,而这种协力最终也是战略关系的软实力体现。

    (二)空间实践:文化的跨域对话与经贸合作

    塑造“金砖五国”区域文化空间的过程,不仅在于交流与互动的话语层面,也必须强调经济与贸易层面的互利共赢,这种互通有无要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来运作经营。在实践当中,交流互动与贸易往来,二者互相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文化交流为文化贸易的顺利实施缔造了良好的友谊基础;另一方面,文化贸易的成果可以深化经贸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巩固文化交流所取得的盟约,在共享区域性文化价值的根柢之上使得更切实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就本届金砖国家电影节而言,作为“金砖五国”区域性中心之一的中国,无疑是重中之重的文化发展高地,近年来在文化事业上取得的各项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由中国做出表率,举办金砖国家电影节,既体现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构想,即在大浪淘沙的区域文化发展潮流中直挂云帆,提振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也彰显出海纳百川的大国胸襟,对各类外来文化的输入采取兼容并包的姿态,并借助融会贯通的文化交流来使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增益,成果更加完善与丰硕。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稳中求进大背景下文化贸易的启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文化产能,提升文化出品的质量,还能够改善国内文化市场长期存在的布局失衡与发展方位失准,使市场供应样态更加富饶多元,同时兼顾市场需求的广泛性与针对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先在国内的文化市场站稳脚跟,再将自身的魅力推而广之。提高文化地位的优先级,用蓬勃发展的软实力来促进经济的高速运转,并且运用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战略来扩展大国外交的新兴格局,以外向型文化来承载外向型经济,进而助推社会发展方式与结构的正向调整,不断激发崭新的经贸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领头羊,由点到线再及面地促使“一带一路”等战略设计能够有效落地。

    金砖国家电影节的创设与举办,无疑对开放战略伙伴国家的电影市场、促进中国同其他文化创作主体的艺术与影视产业的协作与交往具有推波助澜的行动价值。第二届金砖国家电影节达成了《金砖国家电影合作成都共识》,项目计划在将来5年内,年年推出合拍影片,为加深巩固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带来独特的人文领域贡献。金砖国家电影节既为影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媒介平台,同时也建构起了一个无以复加的文化空间结构,它所体现出的普适性与容纳度获得了广泛认同,并且借助“金砖五国”既有的人文历史积淀生成一种可以被称为“文化共同体”的独特的空间表征意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成为中国或各个战略合作伙伴国家的文化影视产业与美国好莱坞等巨头竞合的新契机。

    (三)打破物理空间界限:“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改变了人文传播的单边性和纯粹的施受关系,构建了点线面多元多向的现代文化生成、传播、演绎、荟萃及文化生产聚裂变式的再造性空间,也消解了区域文化空间的地理阈限,把特定的区域空间与全世界相链接,使得在地性与全球性的契合得其所哉。由于信息碎片化与经营途径多样化的现实特征,互联网时代使得空间生产体现出焕然一新的生产逻辑和日新月异的空间体验,实质上展演为一种社会化生产,目的是将切层化的空间进行一系列的再造。空间中的社会与资本意义之所以可以被觉察并唤醒,不得不提及互联网场景下空间所秉承的深刻而广博的训规实践。金砖国家电影节与时俱进,先发制人地打好“互联网+”这张牌,在其颠覆性的厘革中实现互联网与区域文化空间塑造的全方位、多层级对接,这当中包括了与区域文化市场、文化资源、创意人才、品牌营销、现代网络贸易平台等等方面的对接。这也成为“金砖五国”打破在地性空间的桎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路径。

    金砖国家电影节还需要深化实践探索,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乘胜追击,在技术变革当中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终端等元素的电影节运作机制,从电影节的作品选送、投票、讨论、系列商品经销等各个环节的多向度输送,以及线上线下业务有机连结;还需要通过互联网票务、社会化媒体广告与公关、衍生周边产品等动态行销的方式延展其盈利面,并使电影节的优势逆向施惠于互联网,刺激流量的增殖与变现,从而提跃“电影节品牌化”的策略高度。金砖国家电影节在这个层面正在积极创新思路和改进运作战术,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影迷和观众的卷入度,也使电影节在其年度固定举办周期告一段落之后,还能够在网上发挥其持久的影响力。同时,电影节还能在前置经验基础上继续搭建平台,为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长期有效的互动机制。

    结语

    在“金砖五国”的重要城市间轮流筹办电影节活动、配合创作和译制精品等举措,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超越实体空间的“关系的空间”,为打开文化视野、实现“金砖文化共同体”这一愿景提供了一种新兴国家发展命运相关的精神与價值。

    这种人文沟通藉由彼此增益的影响力得以弘扬,为迈入国际竞合场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即国家间的认同感能够促进共建双赢局面的形成。中国无疑能够利用这个宝贵契机实现自身的强大崛起,而那些技术与认识相对后进的国家的发展成长也能获得扶携与汲引,这势必要孕育出一个齐心协力的强大群体与区域文化空间。

    关系的空间互动与互助也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充分协调整合各类可操作资源的基础上,金砖国家电影节进行着深入而广泛的空间关系实践,力图为世界观众塑造并奉献一个多元共生的空间表征形态,从而塑造并拓展出一片浩瀚的区域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6.

    [2]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Wiley-Blackwell,1991:7-8.

    [3][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78-79.

    [4] Henri,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Wiley-Blackwell,19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