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 笃行致远

    摘 ?要: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体育教学》杂志策划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专题,编辑部对北京体育大学赖天德编审进行采访。赖天德编审就我国最新一轮课程改革、体育中考、一线体育教学科研工作者的选题特点、研究水平等问题进行重点评述。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校体育口述史;赖天德;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访谈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14-03

    作为我国知名体育学者、学校体育领域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资深体育专业期刊编审赖天德教授为中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接受《体育教学》编辑部采访时,赖天德编审从他如何走上体育这条道路娓娓道来。

    出生在福建闽西山区上杭县古田镇的赖天德,从小学到初中一年级是新中国成立前上的,学校都没有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教师,也没有运动场,不知道体育是何物。从小就没有穿过胶鞋,更不知道运动还有专门的运动鞋。恢复高考后,学林业出身的他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填报的是北京林学院,随后在空余选项里填选了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结果没想到被北京体育学院优先录取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我国体育人才紧缺的现状。到了北京体育学院,光着脚去上第一节田径竞走课时,知道福建山区的孩子大多是光脚锻炼的老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说:“煤渣道上光脚练习容易受伤,在北京上体育课是不准光脚的,这节课你先见习吧!下次来上课,必须穿着运动鞋,如有困难可以向学校申请。”于是运动鞋也是学校给的,组织还让他担当班长工作。这一切给予他极大的教育和鼓励,于是下定决心不能辜负组织的关心和信任,一定要下功夫好好学习,报效国家。毕业时他只填写了“服从组织分配”。毕业留校后赖天德从一名教师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建人之一,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不断求索,在自我快速成长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加快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赖天德说,一个体育盲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最终成了一名学者型编辑,为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说这些并不是想要张扬自己,只是想从自己这个体育盲成长的历程中窥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章柳云(以下简称“章”):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您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特别是对最新一轮的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有什么看法?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赖天德(以下简称“赖”):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礎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是2001年启动的最新一轮改革。但并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了前七次改革的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具有时代的特征,提高了科学性,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印象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是,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统一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还将存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如何适应我国的这一国情?从教学大纲改革与发展趋势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调整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的关系,逐步加大了自选内容的比重和学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做了更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主要是实行了课程三级管理的办法:一方面,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总课时中拿出了8%左右的学时来开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必须开设开足。国家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区情况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制定《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学校依据《课程标准》与《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与需要,制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这样一来,《课程标准》就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如何加强制定与实施《地方实施方案》与《学校实施计划》的指导和管理。

    二是,较好地处理了育体与育人的关系。

    虽然,在过去的每一次课程改革中,也都把“教育性”作为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第一条原则,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内容、方法和评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了很大的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都制定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并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抽象目标,转化为可供观察与评价的行为表现。

    三是,较好地处理了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与增进学生健康的关系。

    在几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中,始终坚持把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明确规定攀爬、跳跃、奔跑等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和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推行“课课练”,结合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提出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量和强度)的要求等。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课程名称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把身体健康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专门规定了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这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四是,继承和发扬了体育课程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运动技能。

    众所周知,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是以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简称为“三基”。在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对此批评甚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开始也有人提出要“淡化运动技能”的观点。

    然而新课改继承和发扬了将运动技能作为课程主要学习内容的做法,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既当作课程学习的目标之一,又将其视为达成课程其他目标的载体。并指出,如果脱离运动技能,其他目标的达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在课程特征中,也反复强调学习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性。

    章: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您最早提出的“体育文化素养”有什么异同点?

    赖:我在1990年《学校体育》杂志上,撰文《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基于当时一批知名学者对某直辖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在职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体育盲”。他们就业后,不知道怎样锻炼身体,不会享受运动的乐趣,缺乏体育的基本知识,也不会欣赏体育比赛。又基于“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的基本理念,写了上述这篇文章。与现在提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之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但没有现在“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全面。

    章:您是体育中考的积极倡导者,中招体育考试所占的分数也由过去的30分不断提高,甚至有的地方提出要提高到100分,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体育中考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或完善的地方?您怎么看待体育进高考?

    赖:中考体育的分值,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决定,既要看各地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又要看各地社会的接受程度。中考体育是基于学生体能素质长期下滑的情况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虽然我也是一个积极的倡导者,但我并不认为这是长远之计。

    就现阶段来说,中考体育之所以对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具有如此明显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希望能考上优质高中,毕业后能考上大学。所以,“体育进高考”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但问题是如何进。(1)是全面推行还是只在重点高校推行?或选择几所最有影响力的高校进行试点?现在一些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开始实行,值得提倡。(2)考什么?我认为还是测三项基本体能素质就可以了。(3)如何考?从可行性来考虑,学校自己考为好。

    章:作为学校体育领域的著名专家、学校体育专业期刊的资深总编,您能否对不同时期一线体育教学、科研工作者的选题特点、研究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尤其对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一下点评。

    赖:没有做过社会调查,仅凭自己的一孔之见,谈点看法。改革开放初期,一线教师主要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主,选题多为组织教法。研究人员多以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和推广典型为主。选题主要是课程教学,课内外结合,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动,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例如,如何从实际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等。

    研究人员则比较关注,从国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各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如何衔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如何结合等。

    总的说来,教研与科研的实用性与学术性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老师们关注:

    1.要进一步提高问题意识

    “问题”是改革与研究的发端,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改革,也无须研究。我们一些教师对“习以为常的”“理所当然的”“文献上说的”“专家所讲的”,一般都以为是对的,不再去质疑,不再去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如,加强“双基”(体育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问题:

    ① 什么是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②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所学的“双基”有什么不同?

    ③ 我们现在教给学生的是不是真正的“双基”?

    ④ “双基”要教到什么程度?

    ⑤ 如何评价学生的“双基”学习?

    又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① 什么是运动兴趣?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何区别?

    ② 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哪里来?

    ③ 如何处理教学手段有效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④ 如果学生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怎么办?

    ⑤ 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⑥ 如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既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又能锤炼顽强的意志?

    问题意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习惯于线性思维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过去我们在备课时,一般都考虑怎么教学生才学得快学得好,在技能教学的组织教法上多下功夫,而很少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去考虑这项教学内容,怎么教学生才爱学?在研究教材时,主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而较少去研究教材的趣味性、教材的魅力和学生的兴趣点。问题意识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乃至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2.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人文性

    学校体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它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学校体育科研的对象主要是人,凡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课题,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学生不是生物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因此,在教学教育研究中不宜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例如,对某一教学方法有效性的研究,不能把学生分成实验班与对照班,这种做法,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对照班学生享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这是不允许的,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因此,我們应更加关注“行动研究”的正确运用,给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遇到的问题出发,自己或组织团队,或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直到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实际上就是把科研与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3.注意防止科研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随着体育课程教学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此,我们要加强学习,提高“元”认知水平,正确理解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避免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例如,“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何为主体?何为主体性?在不同活动中的主体性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主体,与教师、工程师、公务员等主体有什么不同?于秀博士指出:学生主体有三条质的规定性,“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育过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二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程度主要来自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学生在体育学习和参与学校体育活动中,将受到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校规章、课堂纪律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得学,学校规定的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参加。课堂纪律、比赛规则、体育道德必须遵守,否则,教育教学就成了无序状态,学生就难以学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品德。

    总之,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必须强调科学,防止做表面文章,防止用自己未经实践检验的主观认识,去随意解读一些新理念、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