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中如何监控和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

    马海武

    摘要:体育课基于“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坚持课改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思路。如何提高学生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本文围绕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运动负荷进行有效监控与合理调控进行探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运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041

    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密切相关。运动负荷过小起不到刺激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不能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反之,会造成一定的运动伤害事故,甚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运动负荷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对机体的刺激效果,对是否能够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实现高效教学、使机体适能得以合理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中,运动负荷大小可以通过学生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气体交换等生理机能指标的变化监控机体的适应水平;通过学生技术动作完成能力监控课堂内容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疲劳恢复时间监控练习密度的大小。为有效监控运动负荷提供实践性反馈,根据反馈信息,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对运动负荷做出合理调控。

    一、体育课堂上对运动负荷的监控原则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初中生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共性,每个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身心方面的差异。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其身体机能水平发生着变化。一般是通过“逐渐上升——保持平稳——逐渐下降”三个阶段进行的。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关注学生的发展,并及时根据发展变化的需求更改教学方案,以实现因材施教,监控好各层次能力的学生。

    2. 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课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必须结合相应的运动技能,在相应技能的教授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制订不同的运动负荷,在初学阶段就应该适当地减少运动负荷,在练习阶段应该适当性地增加运动负荷以巩固相应技能。

    3. 关注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教师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体质,还应该关注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感受。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可测量的数字化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该在合理的运动负荷下结合趣味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锻炼的兴趣。要经过几个阶段的体育课练习,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小目标,最终达到满分标准。同时使学生获得正面的心理感受,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更关系到学生对运动的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4. 不可忽视学生的体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學生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二、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性调控

    1. 充分理解教材与教学目标。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做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周全,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细心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变化,以此作为调整教学计划的根据,实现高效率的体育教学,做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实现运动负荷的合理性,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就必须充分尊重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状况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从而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教师必须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能承受的不同运动负荷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2. 合理运用教学规律。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不论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在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3. 调整体验与恢复时间。学生的学习或领悟教学内容需要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投入的身体消耗量会有不同,在认识了每个阶段学生投入精力与达成效果的基础上,观察学生需要做恢复的时间才能有效完成练习内容,以达到更高效果的教学为目标。对练习体验的时间和恢复时间做调整,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与练习法,为进一步调整打好基础。

    4.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常用的模式有传统模式和多样化模式,两种常用模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不同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运动负荷。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时间与要求、效果与重点,以更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掌握水平为原则,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模式交替使用。

    5. 使用适当的练习方式。教学设计中教学手段和练习方式的多少会对运动负荷的安排产生影响,需要达到一个合理范围。课堂教学中,有些课单一枯燥;有些课运动负荷量有高有低,层出不穷、花里胡哨;有些课游刃有余、合理分配。练习方式安排少了显得无趣,缺乏对技术技能的拓展;多不代表好,过多的教学手段与练习方式会淡化课堂主题。因此,在教学中需分析教程与学生的需求,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拓展性能力合理结合,使运动负荷安排更加合理,增强课程育人的时代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子水.运动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概念及内涵的讨论与分析[J].阴山学刊,2011(6).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姚宏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五中学 ? 5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