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田小将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活”主要表现为学生活泼,活动丰富,思维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的导入语要精心设计。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鸟儿有自己的梦想——飞得更高;袋鼠有自己梦想——跳得更远;猎豹有自己的梦想——跑得更快。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吗?”然后请学生谈一下自己的人生梦想。之后小结导入:“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农民的梦想是收获更多粮食,工人的梦想是生产更多产品,运动员的梦想是取得更好的成绩。那么,在四十多年前的美国,有一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黑人,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是什么样的梦想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此时,学生就产生了兴趣,有了深入了解课文的欲望。
出色的导入语设计,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积极阅读课文创造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使其更易接受知识。
二、问题引领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强调语文教学要以问题为引领,组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课堂活动,在提问、讨论、质疑、论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在教授《老王》时,以“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核心问题,依次确定问题链,“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的人?”“老王为什么是不幸的人?”“老王是不幸的人,作者为什么还要和他交往?”教学以问题为引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不仅可以让课堂形式活起来,更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三、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攻克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有利于互动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我设定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做警察,对别里科夫的死因做个调查。主要从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几方面入手。然后请各小组讨论决定该组的选题,再进行小组讨论,由一个人执笔,写出该项调查报告。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个人宣读该报告。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认真地研读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适当生发,联想想象,时而热烈讨论,时而奋笔疾书,15分钟后,各组由一名同学宣读报告内容。宣读过程中高潮迭起,学生们时而大笑,時而赞叹,几乎每一组都有各自的亮点,都能给人一份惊喜,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能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实现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在教学《雨巷》时,一开始,我就引入课件,画面上是悠长、寂寥的江南小巷,细雨如丝,同时耳边响起伤感的古筝曲,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课后,学生谈起自己的感受:我很陶醉!看到这江南小巷、暮春细雨、油纸伞、犹抱琵琶半遮面结着淡淡愁怨的“丁香”姑娘,真是太优美了……学生在这一幕幕优美的画面中,也敏感地触摸到诗歌的意境,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在这节课上,无论是朗读还是背诵片段,学生都表现得非常陶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穿插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堂适度开展“故事教学”。如在教授文言文和古典诗词时,我发现学生对此学习兴趣不大,有畏难情绪。我就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故事。如教《勾践灭吴》时,就穿插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给学生讲伍子胥、范蠡、西施等人的故事。
语文教学贵在“于无法之中取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自己的教学个性以及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