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下当代道德现状探析
周亚辉
摘 要:“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概念,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导致的劳动异化与剥削阶级压迫下的道德异化裹挟而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异化与资本主义的道德异化有着本质的区别,道德意志依赖外力驱动,道德功能性弱化,道德选择“物化”等是当前主要道德異化现象,以马克思道德异化的批判方法和批判思维为指导,以培育公民崇高的道德价值观为基础,落实公平公正原则,是实现道德异化积极扬弃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道德异化; 异化归因; 异化扬弃
中图分类号:A811?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120-002
“异化”是马克思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范畴。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不仅有劳动异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等都存在着异化现象,尤其是道德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由于对利益的追求产生了劳动异化。当今资产阶级式的剥削虽已不存在,但是由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道德异化现象仍存,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批判方法与批判思维分析当前异化现象,诠释异化归因,探寻异化扬弃路径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异化”的内涵及表现
“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从社会生产方式为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国家”“法”“道德”“市民社会”中批判“法”“道德”“政治”关系,论证道德异化的本质。
(一)道德异化根源于经济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立足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从工人劳动中揭示作为实践的、现实的、社会性的人与自己劳动产品、与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性以及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对立,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道德关系,从而阐释道德异化的本质。所谓异化,是指事物由本身走到了对立面,主体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不符合事物本质特征甚至违背其本质,因此道德异化则表现指主体背弃了道德本质和自身的道德信仰,走向了道德对立面,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原则和初衷的事情。
从道德的起源来看,道德是产生于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思想关系,本质上是社会意识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对现实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种反映,由经济基础所决定。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特殊本质就是产生于伦理关系中并作用于伦理关系。所以从存在论的角度而言,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非强制的反映和调节[1]。在《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的工资、利润、地租等方面分析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伦理关系,揭示这种“片面的”“有害的”“招致灾难”的生产关系对于道德规范的推翻与背离,揭示资本主义道德异化的本质在于经济关系异化。资本主义的道德异化与社会主义的道德异化在内容与本质上都有区别。但是,扬弃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异化仍然要从经济关系中、生产方式中寻找归因。当前快速经济发展与道德滑坡现象并存,从物质关系中探寻道德异化已经成为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内容。
(二)道德异化的表现
首先,道德由自我完善的自觉需要转变为依赖外力的驱动。“道德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即自律,道德最大的特征就在于自律性,即主体的行为源自内心的选择,他律则是依靠上帝、权威来约束人,使主体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严格意义上他律并非道德行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律是主体发自内心的需求,他律则需要外界权威的约束,但他律为自律提供了道德规范的内容,主体也只有在历经他律阶段,将道德规范变为内心的需求,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自律是他律的更高的境界。他律借助宗教或权力的外衣,达到道德以外的目的,道德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伪善,自律和他律的这种差异化证明了道德异化的存在。
其次,道德权威由道德的软感化转向依赖法律的硬约束。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人的劳动看作是自由的象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变成人的一种异己的、对象化的存在,由此衍生劳动异化这一哲学概念。道德变成了对主体来说是异己的力量,就产生了道德异化。当前,法律和道德的界限模糊,社会上某些不道德行为要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制止,而不是依靠道德的约束。道德作为人内心的一种信念,要求人们自觉践行社会规范,以性善论为前提;法律是从外界对人的行为予以强制性的约束和防范性的规定,以性恶论为前提[3]。但是法律制度的宣传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误导性的认识,即只要是法律允许的范围便可无所顾忌。这样一来,主体内心缺乏对的道德的判断,只有法律上的对错,道德看似被法律所保护,但是因为两者所管辖的范畴不同且二者的前提也不同,实际上造成了道德的滑坡。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道德,但其结果却是造成道德逐步被架空。
最后,道德价值由追求内心的“善”转向追求外在的“物”。道德上的善是人们追求内心愉悦的最高境界,往往体现了人内心不为利益所动,通过牺牲某种利益获得心灵的满足,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保持的一种“应然"状态和行为方式,是实现完美人格的最高状态[4]。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根源于资本家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剥削工人剩余价值,虽然当前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现象不复存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追求某种物质利益随意牺牲道德的大有人在。个体可能感受不到这种细微的差距和变化,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这种差距越来越明显,主体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自身道德水平的下降。社会欲改变主体的这种为利益驱动而牺牲道德的现象,采取利益诱惑吸引主体实现道德复归,但结果却致使主体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社会道德境界整体下降,人的全面发展转为片面发展,道德不再是主体内心追求的必需品,可以随意舍弃,正义感、责任感淡化,道德水平的下降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异化的归因分析
马克思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生产关系,指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脱离了社会关系,背离了人的本质,道德总是与经济的发展相互矛盾,经济愈发展,道德异化就愈严重,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如今道德异化现象仍然存在,深入探析道德異化的原因对于道德本质的复归有重要的意义。
(一)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主体的道德价值观与道德发展的本质要求偏离
道德主要是主体通过对善的追求来达到内心的高度愉悦,主体所追求的善是通过牺牲自身的物质利益而达到的。近年来社会公德危机事件屡屡发生反映的正是主体内心由追求道德的善而转变为单纯的追求物质利益,来实现内心的满足,主体不再表现出对于道德的向往和追求。层出不穷的道德滑坡事件反映的正是社会整体道德感的弱化以及道德价值观的丧失与偏离。由于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导致主体的人生观严重扭曲,道德情感日渐冷漠,主体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再顾及道德的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利益的原因变得更加复杂,而主体盲目的追求物质利益也造成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道德的偏离。
(二)法律强制权威性弱化了道德的软性功能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道德,但是对法律制度的过度宣传却导致道德的滑坡,道德制度化的初衷是根治道德滑坡,实际上成为连接道德与法律的中介,以道德的名义实行法律的原则。这看似扩大了道德的范围,实质上却是对道德的逐步架空。[2]”法律也就失去了保护道德的初衷。另一方面,虽然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仍避免不了一些人专门钻法律的空子,这部分人道德水平不高,但是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误导社会大众,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只要是不违背法律,就是道德所允许的。须知道德和法律所管辖的范围是不同的,前提也是不同的,更不能混为一谈。
(三)道德评价机制失衡导致评价功能失效
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扭曲了道德评价的标准,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以经济关系取代了道德关系,一旦经济关系破裂,人与人的关系就难以维持,这种以经济利益衡量一切的评价标准扭曲了道德的尺度,导致道德异化。道德评价作为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起到连接主体实践活动与社会评价的作用。当主体的实践活动是道德的,社会就会给予这种实践活动以称赞,利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实践主体参与到此类活动中,人们就逐渐养成这种行为模式。反之,若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不道德的,社会就会给与这种活动以批评和指责,采用社会舆论、媒体曝光等形式抵制这种活动。由此可见,道德评价不仅对于道德以及道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评价也是连接主体实践和社会评价之间的桥梁。当今道德滑坡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道德评价失去作用,道德评价失去了对不道德行为批评反对的功能,难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使其沦为空谈。当道德评价的桥梁断裂以后,主体与社会就“失联”了,也就难以实现它的功能与作用了。
三、扬弃道德异化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5]”同样的,要扬弃道德异化,实现道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必须从道德、制度等当中寻找出路。
首先,培育崇高的价值观是扬弃道德异化的前提。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全部历史的前提,也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前提,但是这个前提又是受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的制约的,所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指导实践活动朝着道德的方向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不同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共产主义的道德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也只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人们崇高的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机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消除因经济利益带来的纠纷[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是腐朽没落的旧思想,要想彻底根除它,必须树立更高的价值追求,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负面影响和道德没落现象。
其次,落实公平公正原则是扬弃道德异化的主要途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公正原则可以消除经济的进步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是指经济上的公平公正,还指社会规范的公平公正。要从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平问题,还是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优化社会生产结构,做大、做好蛋糕,努力分配好蛋糕。社会的不公平加剧了主体内心道德感缺失,构建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消除主体内心的不公平感,减少社会争端,实现道德本质的回归。道德规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反映了经济基础的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坚实的经济基础对于道德异化的复归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道德规范的完善能够为经济基础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并规范和约束主体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的无序必将会影响社会整体发展,道德异化现象已屡见不鲜,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异化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否定的阶段,是对道德的否定,而否定之否定阶段则是对道德异化的扬弃,实现道德本质的复归,正是在这个阶段,道德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完成了质的飞跃,从而能够扬弃道德异化、实现人本质的复归、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和谐价值观研究(SK2015A016)
参考文献:
[1]徐克.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S3):102-105
[2]程海霞.论道德异化[J]河北学刊,2001(01):125-127
[3]王晓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意义[D]河南大学,2007
[4]韩韬.道德伪善及其消解[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8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2
[6]王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代反思——从马克思异化理论透析中国社会发展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