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暴力与救赎的反传统书写
杨颖
【摘 要】电影《三块广告牌》凭着引人入胜反转叠加的反传统悲情套路式剧情和反传统故事中找到真凶的结局设置,加害者与受害者身份叠加、暴力与善意并存的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以及没有停留在惩恶扬善完满结局而是着意于心灵救赎、困顿消解的主题等,成为一匹“黑马”从众多电影佳片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从剧情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现和具体剧作细节几方面就其叙事亮点对电影《三块广告牌》进行分析,指出其影片设置的精妙之处和剧作上的精彩安排。
【关键词】《三块广告牌》;反传统;暴力;救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68-02
一、电影剧情反转叠加,一反传统悲情套路和传统故事中找到真凶的结局设置
电影《三块广告牌》剧情反转叠加、不按常理出牌,采用反传统套路的设置。电影开篇点题,第一个场景便是美国密苏里州Ebbing小镇路口上三块破败的广告牌特写。随后女主角米尔德雷德开车经过看到广告牌开始了行动。她租下三块广告牌为女儿安吉拉被奸杀后凶手一直逍遥法外而问责警长威洛比,并在广告牌下接受记者采访,公开指责对方。岂料威洛比前去解释,观众始知事实上安吉拉之死侦破有难度,警方已尽力,威洛比还身患癌症。而米尔德雷德在已知威洛比尽责调查且身患癌症后,依然租下广告牌以示抗议,这是故事第一次反转。
米尔德雷德因弄伤同情威洛比的小镇医生,被带到警局问话,威洛比在和米尔德雷德对峙中突然咳血,米尔德雷德放下敌意进行呼救。威洛比咳血是电影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分界点事件,从米尔德雷德将矛头对准威洛比后神父对米尔德雷德的规劝、威洛比的主治医生对威洛比的同情,以及牙医对威洛比的力挺,都可以看出威洛比不是一个不作为的警察,相反,他尽忠职守,深受小镇人们的爱戴。那么米尔德雷德如此偏激希望找到凶手的原因是什么呢?她在亲眼目睹威洛比咳血后又将何去何从?
影片进入第二幕。威洛比咳血入院后,米尔德雷德负疚回忆,观众才知原来安吉拉出事之前母女二人曾发生过言语冲突,米尔德雷德拒绝借车给安吉拉用,并口是心非地诅咒女儿将遭遇强奸,岂料一语成谶,女儿徒步出行遭遇奸杀。这才是米尔德雷德真正的痛处,意外惨剧的发生让她追悔莫及。女儿的死令她无法原谅自己,不惜怼天怼地追查兇手,她内心认为是自己导致女儿惨死,因此置身在无解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不找出凶手就无法原谅自己,不得不把矛头对准了威洛比,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这是关于真相的第二次反转。出人意料的是,威洛比为不连累妻女,与她们欢度美好一天后举枪自杀,事情急转直下,人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米尔德雷德。这是影片最大的一次反转。
电影前半段由三块广告牌而起,米尔德雷德、威洛比警长、迪克森警员三人的三条线索互相推动,齐头并进。故事不按常理出牌,影片进入中间环节,威洛比自杀,他这条线索戛然而止,彻底打破了一个受害者的母亲与不作为的警察进行斗争最终找到真凶的故事套路,而将故事引向另一个方向,这是剧情巨大的转折,人物冲突由此集中在了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二人身上,引发剧情高潮,迎来了黑暗时段。迪克森怒打广告商韦尔比并将其扔下楼,被新警长解雇的他愤而火烧广告牌。广告牌被烧是影片的第二次推动事件,米尔德雷德面临着比出发点还惨的假失败。这促使米尔德雷德痛定思痛,火烧警察局以解心头之恨。火烧警察局是米尔德雷德的第二次决定,也是影片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分界点。
看似米尔德雷德和迪克森彼此推动,双线并进。但事实上,威洛比临终分别留给二人的信件,对二人的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继而影响着剧情的发展方向。迪克森读了威洛比的遗信,痛改前非,在火场抢救出了安吉拉案件卷宗,并在遇到疑似安吉拉案件嫌疑人后,为了获取对方的DNA,不惜挑衅对方惨遭痛打。威洛比在给米尔德雷德的遗信中原谅了米尔德雷德的行为,并送上祝福,米尔德雷德由于威洛比的遗信相信警方并未对女儿之死置之不理,内心受到触动,至此二人达成了和解。迪克森告知米尔德雷德可能找到了犯罪嫌疑人,警方正在调查中,这让米尔德雷德的心中重新燃起希望。结局虽然显示嫌疑人当时在海外服兵役并非安吉拉案的真凶,但迪克森和米尔德雷德仍一同上路,寻觅犯下类似强奸案的嫌疑人。
二、影片中人物塑造多面,加害者与受害者身份叠加,暴力与善意并存
(一)《三块广告牌》中的人物都充满怒气,日常的暴力无所不在。女主角米尔德雷德,谩骂神父、钻伤牙医的手指甲、与前夫恶语相向、怒踢儿子同学裆部、火烧警察局。迪克森警员,无端指责少数族裔广告牌粉刷员、酗酒、恐同、虐待有色人种嫌疑犯,一言不合就暴力相向,痛打广告商韦尔比、火烧广告牌。即使是威洛比警长,也有将脚翘到韦尔比桌前以示不满,并威胁他不要和警局作对;当其主治医生说起广告牌事件时情绪失控,将医疗器械拔出摔向墙上,血溅医疗室,以及最后开枪自杀。《三块广告牌》形象描绘了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们的“恶”。
(二)影片同时又将主人公设置为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的形象。米尔德雷德,前夫家暴成性,离婚后与19岁的女友同居。这个家庭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怨恨丛生,充满火药味,濒临崩溃边缘。从前夫就广告牌事件掐住米尔德雷德兴师问罪时,一向安静的儿子瞬间拿起刀片抵住父亲喉咙的行为,以及安吉拉出事前与米尔德雷德的言语互怼中可见看出,这个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深深的怨念。米尔德雷德诅咒女儿的话不料应验了,从此陷入无解的自责与痛苦中,无法自拔。迪克森父亲去世后他要独自照顾母亲、应对一切事情,造成他把太多的恨意放在心里,变得暴躁易怒。威洛比警长身患癌症病情堪忧,还受到广告牌事件的不断困扰。所有充斥日常生活的暴力,又都有其背后的因由。
(三)影片暴力无处不在的同时善意也不时显现。除了开头米尔德雷德帮助挣扎的小虫翻身的特写外,她在和威洛比的对峙中,见对方突然咳血,立刻放下敌意,找人帮忙。特别是在因广告牌被烧而满腔愤怒准备放火烧警察局之前,还特意打电话过去确保室内无人。威洛比警长在复活节和家人共进晚餐时还接听工作电话,对迪克森乖张行径的宽容,即使被抬上救护车也不忘告诉同事放了米尔德雷德,为了不让自己的病情拖累妻女选择自杀,还不忘在死前帮米尔德雷德垫付了下个月的广告牌租金。迪克森明知是米尔德雷德纵火导致自己被烧伤,还不忘在最后一刻抢救出安吉拉的案件卷宗,并不惜被痛打也要调查安吉拉案件的真凶。
故事中的人物都在善与恶之间摇摆越界,影片通过戏剧性的设置,描绘了一种现实中日常的善念与平庸之恶并存的图景。
三、主题没有停留在惩恶扬善的完满结局上,而是着意于心灵的救赎,困顿的消解
电影以三块广告牌带出一个关于仇恨和愤怒的难题,[1]又给出了答案。威洛比警长在自杀前留给迪克森的遗信中写道:“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恨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与米尔德雷德前夫的小女友说米尔德雷德的那句“愤怒不得宣泄只能酝酿出更深的愤怒。”异曲同工,前者点醒了迪克森,后者让米尔德雷德豁然开朗。
影片剧情一反传统套路的圆满结局设定,而是给出了一个非常规的结局。办案警长威洛比在剧情展开一半时就自杀身亡。案情没有像警长遗信中说的那样,因后来某个家伙在酒吧或者牢房里吹噓这件事而告破,尽管事情看似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但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没有迎来凶手落网的圆满结局。但迪克森转变后不惜被打取得疑犯DNA;米尔德雷德在迪克森身上看到了追凶的希望,内心得以慰藉;迪克森在米尔德雷德那里收获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感激与尊重,他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与前进的方向。[2]
迪克森和米尔德雷德驱车上路追捕的并不是安吉拉案件的真凶,但也是倾向犯了同样罪过的嫌疑人,给了影片一个开放式结局。寻觅真凶路阻且长,而生活也得以向前铺展。
精神和心灵困顿的消解,比为求圆满设计一个真凶最终落入法网的结局,更有力量和深意。这也正是电影《三块广告牌》的魅力所在,它通过戏剧故事,带领人们抵达了生活的真相。
四、堪称神来之笔的细节编织,精当且环环相扣
第一个细节,女主人公米尔德雷德看到三块荒废的广告牌后,来到警察局对面的广告公司,向广告商韦尔比租下了三块无人问津的广告牌,这段不长的戏份处理得超级精彩。从米尔德雷德推开广告公司玻璃门的后背景中可以看到对面的警察局标识,广告公司和警察局的位置设置对剧情发展有很大作用。
第二个细节,米尔德雷德束起头发,身穿牛仔装,俨然一个斗士,是人物进入故事世界的信号。第三个细节,米尔德雷德进来时韦尔比正在看一本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好人难寻》,正是电影中众多主人公的写照和隐喻,每个人都善恶叠加,亦正亦邪。女主角走到窗前望向警察局,回答韦尔比问题的时候,帮助窗台上挣扎的小虫翻身,救了小虫一命。这里既暗示了女主角与警察局案件有关,又微妙地表达了女主角母性的一面。
影片中另一处堪称神来之笔的细节处理是:在儿子、丈夫、迪克森分别对米尔德雷德对待警长的做法表示抗议和施压后,米尔德雷德迎来了最大的心理煎熬,于是来到广告牌下种花,来祭奠女儿,此时一只小鹿不知从何处跑过来。米尔德雷德对着小鹿说出了心中困惑:“上帝不在,人们对彼此做什么都没关系么,他希望不是。”这里把米尔德雷德为女儿之死的抗议升华到了是否要对世事不公、胡作非为视而不见的高度,使她的行为有了更高尚的支点。米尔德雷德面对小鹿,使她第一次放下冷酷的盔甲和防备,表现出一个母亲的柔情和软弱,使她郁结在心中的情绪得以疏解。
综上所述,《三块广告牌》凭着反传统悲情套路和反传统故事中找到真凶的结局设置,加害者与受害者身份叠加、暴力与善意并存的人物塑造,以及没有停留在惩恶扬善完满结局而是着意于心灵救赎、困顿消解的主题,成为一匹“黑马”从众多的电影佳片中脱颖而出,影片设置精妙和剧作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矮木.她凭《三块广告牌》拿下奥斯卡影后,教你在普天同丧的时代如何活下去[EB/OL].百家号.每日人物,2018-03-05.
[2]鲁舒天.打开神作《三块广告牌》的三种方式[EB/OL].腾讯.大家,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