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教学的理论分析
王文华
隨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与改革,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并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的模式已经应运而生。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实施,但还是有很多教师按照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他们只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非提升学生的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不活跃。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构建语文生态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教学与实际生活产生紧密联系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倡导一种大语文观,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该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实际生活作为根基。如果语文学习脱离了实际生活,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变得非常乏味并成为无源之水。语文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无论是写作还是沟通,都需要运用到语文能力,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将生活与语文相结合,才能发挥语文最大的效用。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写作教学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作文引入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的练习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突出对人物个性特点的描写。一个学生可能对一个人的外貌特征等描写得比较准确到位,但是难以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如在描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最重要的便是将母亲的个性特点描写出来,并且结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其内在品质进行描述,这样就会使得描写出来的人物更加鲜活,有血有肉。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以后多观察母亲,与母亲一起做做家务或聊聊天,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程度还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写出更加优秀的文章。
二、教师要让学生亲自体验
生态课堂倡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获取知识、得到体验,从而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思维的开放。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就是要创建一个平等、自由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创建能够让学生深入其中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体验。因此,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有机会与自然产生共鸣,从而升华其情感。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
例如,组织学生们到一个农场,对农民的种菜情况以及种菜流程进行充分的了解,并进行体验。回到学校后再布置一篇有关农场生活的作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学生在创作之际,一定会感觉到内心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又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生活没有多少体验,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农民生活的艰苦。如果引导学生对农场中农民的生活场景进行充分地讨论和回顾,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农场中看到的每个场景进行描述,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从而在农场的生活中总结出相应的情感,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情感会更加丰富。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过,才能写出极富情感的文章。
三、语文生态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生态课堂应该是热烈且活跃的,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本体的价值,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语文教学不仅是将从古至今的文学教给学生,还应与时俱进,特别是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来创造一个现代化的语文课堂。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能将丰富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展现到学生眼前,并且更为直观地让其感受到课文中所呈现的艺术与情境之美。
例如,在教学《莲》这一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视频,虽然无法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莲花,但是却能够让其从多媒体中感受到莲花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看到了莲花的美,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意境。
四、生态教学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更能发出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多多互动,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反驳。
例如,在教学《阿长与》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预习完后准备一些问题,课堂上自主提问进行讲解,当场把有问题的部分解决。而后由教师扮演长妈妈的角色,学生扮演鲁迅的角色进行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创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生态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视角,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再做创新。通过生态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艺术之美与语文的有趣,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让其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意境;创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丰县鹅埠松正学校(51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