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性研究
肖凤英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培育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以来的核心教学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就需要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进行教学的细致设计。教师可以践行图文结合路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以践行情境提问路径,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可以践行读写结合路径,推动学生语言能力;还可以践行开展活动路径,督促学生传承文化。通过践行这些路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以及语文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创新;小学语文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的综合性,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过程需要拥有综合价值。综合,既是指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也是指语文学科素养的综合。在语文知识方面,教师需要对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一视同仁。在学科素养方面,教师需要对知识教学、审美培育、思维提升等方面施加同样的重视。在这些前提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才会拥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一、践行图文结合路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践行图文结合这一路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以及互联网中的精美图片,培育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的审美包括对意境的审美与对文字的审美,但对小学生而言,意境的审美能力培育是重点,对文字的审美重要性较弱,且较难实现。要图文结合实践的创新程度,教师便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自主绘画结合起来。
以课文《山居秋暝》的教学为例,这一首古诗描写了一片明丽的秋天景色,构建了优美的意境,并且古诗语句也具有韵律以及意蕴美。在教学这一课文时,教师便可以在预习阶段为学生们布置阅读以及绘画任务。任务为:阅读古诗以及教材中的配图,想一想古诗内容是什么。然后使用各色画笔,绘画你眼中古诗的样子。图画可以简单,但尽可能使用更多的颜色。而学生们在接受这一任务后,会依据课余时长以及自身阅读感悟,绘出不同内容。比如,有的学生模仿教材中的配图,并拼成一幅画;有的学生则是自主进行绘画。在第二天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学生的绘画引入古诗,开展文、意、情的教学。教师:大家都完成了绘画,有谁敢展示自己的画么?学生:我的画和书中的画不一样,书中的画中,山是光秃秃的,而且离村子比较远。而我觉得古诗中的村子应该和山很近,有松树林,有泉水流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画。此时,学生便将文与画结合,得到以审美能力的初步发展。随后,教师再展示由互联网中搜集的精美照片,以这些精美图片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古诗含义的教学,以此发展学生感知意境的古诗阅读与审美能力。
二、践行情境提问路径,引导学生思维提升
教师可以践行情境提问这一路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主旨思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引导、激发,以这种策略培养学生们的联想、发散、迁移等能力。为带给学生更新奇、真实的感受,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借助情境中的角色,即教师不以言语提问,而是引导学生沉浸在情境中,自主与情境角色对话,回答角色的问题。这样的创新教法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提升提问互动的质量。
以课文《父爱之舟》的教学为例,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用图画情境来作为课文的总结与延伸方式。在教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配图,为学生展示课文之中“父爱之舟”的相应图画,并且在图画中配上相应的文字。比如,父亲对我的爱,体现在这一条船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时播放轻柔的纯音乐,以便带动学生的情绪。通过图画、文字、音乐的渲染,学生们的思维、情绪会被引导,自主自觉地回想父亲与自己相处的事情。在图画情境之后,教师借助课文中“我”的角色,向学生提出问题:“陌生人,你和你的父亲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故事?”在问题的最终引导下,学生们情绪达到最高点,有着十分强烈的分享意愿。教师便可以无声做出一个举手的动作,以不破坏气氛的方式引导学生起身分享故事。如学生2,他分享的故事是一次在公园放风筝的故事,他的父亲比较胖,并且因为技术较差,所以他来来回回跑了好多圈,才最终将风筝放飞,然后交到自己的手上。最后,该学生总结:对我来说,如果我是风筝,那么父亲对我的爱就是托起风筝的风。如此,学生的发散联想思维得到了锻炼,思想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三、践行读写结合路径,推动学生语言能力
教师可以践行读写结合路径,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读写结合是近几年语文教师们非常重视且时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许多教师都是在课堂上使用这一方法,以至于课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为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以微课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这种创新式读写结合教学路径,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以课文《四季之美》为例,课文以抓特点的方式对四季的美进行综合性的描写,但在课堂中,教师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践行读写结合。教师在备课时,以中国为核心,制作春夏秋冬四个视频,每个视频内容都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著名景点,以便让学生们将国家与四季联合起来,并更清楚地发现四季的特征。比如,在“冬”视频中,教师可以先从哈尔宾冰城开始,一路向南,展示海南的特殊冬天风景。这样的视频既可以带给学生对比的震撼,又可以刺激学生思维。在景色视频之外,教师还需要提供写作提示视频,这一视频中包含描写四季景色的修辞手法句子,以及各式四字词语。在教学之后,教师为学生们布置任务:观看四季中一个或者全部视频,观看写作提示视频,然后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知识,在本星期内完成4个写景片段。相较于在课堂上限制进行写作教学,以微课辅助的综合教学更能够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写作的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四、践行开展活动路径,督促学生传承文化
教师可以践行开展活動路径,以这一策略督促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并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语文表达等其他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们会在开展活动是忽视学生们的自主性,以至于活动的模式总是“教师设计——学生参与”。在核心素养培育且需要探索教学创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确定时间,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身能力,进行自主活动形式选择和实践。
在课文《猎人海力布》的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以前我们也学习过童话、传说故事,在那个时候,我们进行了各种实践活动。老师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开展实践活动,每个活动限时5分钟,大家有什么想法吗?这一形式较为新奇,很快有学生试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2:可以进行课文朗诵。学生3:老师,是只能与这篇课文有关吗?教师:不是,只要是民间传说便可,不过要在表演完之后说一说其中有用的道理。学生3:那我们小组可以找其他的故事,讲故事。学生4:我们可以演一演其他的故事。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生们大多数都会选择自己喜爱的讲故事、演故事形式。但由于内容的不限,许多学生为了“比出高低”,会自主选择进行课外民间故事的表演实践。在学生们确定完实践的形式之后,教师便可以针对学生们的选择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辅助。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浓厚的民间传说,并打印出发放给学生,以供学生选择与使用。如此,学生能够借助实践活动传承更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创新在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践行程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基础,然后结合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看法以及方法选择,设计并使用更符合学生期望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以便不断汲取经验,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如此,教师便可以达到培育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等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兰.追求“教—学—评”的相融共生——关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性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41):87-88.
[2]顾晓燕.挖掘统编教材之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10):84.
[3]蔡明花,靳涌韬,刘春.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