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播音主持行业的影响和改变

    刘文燕

    【摘要】人工智能进入到广播电视行业,给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当前人工智能的现状入手,详细阐述声音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应对当前人工智能的不断演进给新闻播报工作带来的危机,并进一步阐述了人类的认知力、创造力、情感交流的经验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优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 播音 主持 认知力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AI)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向人类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断渗透中,生产流程再造、生产关系重塑,某些工作岗位面临着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可以说,人工智能正在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互联方式。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一书中描绘了人类当下或未来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工种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那些需要机械重复、精准操作的体力工作。许多其他的工种也会逐步实现自动化,因为计算能力在持续快速增强。即使像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担人、图书管理员等各种不同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来得早。”①

    克劳斯·施瓦布描绘的这幅图景正在变为现实: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了世界上首个“AI合成主播”,其声音和表情都非常流畅,能够24小时全天无休息地工作,只需要新闻工作者输入文本就可以进行新闻直播。此举令业界哗然,“狼来了”的声音在播音主持界再次响起。

    笔者认为,脱胎于人类智慧的技术成果并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我们不必纠结于到底是“接受”还是“拒绝”,我们只需要把握这场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反思节目运作模式和可以进行的创新,审视现有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状态,分析人工智能可能会产生的潜在影响,从而认识广播电视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正在变得能够深度学习,但“强人工智能”的实现仍需时间

    2016年,谷歌公司(Google)的Deepmind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后,“人工智能”这个词开始被更多普通大众所了解。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可以获得的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得到了飞速发展。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留下的印记会成为大数据的组成部分,现在许多算法有能力学习这些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进行自我深度学习,智能机器人或者电脑可以自我编程,从基本原理中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深度學习功能正让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深度学习秒杀了其他所有的人工智能算法,也让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以智能语音服务为例,人机交互对话正在成为现实,机器可以根据人的话语和情绪进行判断,并提供对应的服务和帮助。

    人工智能在具备了深度学习能力之后,发展速度之快超越人们的想象,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主攻单一领域的“弱人工智能”确实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强人工智能”——也就是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干各种事情方面,现在的技术水平仍然无法实现。我们所熟知的AlphaGo仍旧属于“弱人工智能”,它可以击败围棋世界冠军,但是如果你让它干些别的,它就实现不了。开发出AlphaGo的Deepmind正在努力开发能够自主学习的通用型人工智能,也就是同一套算法,只要简单训练就能适应各个领域的智能需求,但这和能同时做很多事情的“强人工智能”还是有本质差别的。

    二、声音领域的人工智能正崭露头角

    (一)人工智能已经进入语音领域

    在人工智能具备深度学习功能之后,对于智能语音系统而言,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可能,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语音数据输入。新华社的“AI合成主播”以新华社播音员邱浩为蓝本,在掌握了邱浩大量的语音数据之后,它可以完全掌握邱浩的语言表达特征,并模仿邱浩的声音特点和语流特征播报新闻。

    这种人和机器的连接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以我们熟悉的地图语音导航为例,高德地图导航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台湾影视演员林志玲或者内地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声音。

    (二)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广播电视节目,成为人类主持人的辅助

    2015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在《看东方》节目中启用了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作为天气播报员。微软“小冰”整合了三套智能系统:一是智能语音系统,其语音自然度达到4.32分,是当时业内最接近人声(满分5分)的人工智能语音产品;二是基于智能云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天气状况预测及结构化天气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并与直播现场互动完成播报;三是通过微软“情感计算”框架,实现对天气数据的即时点评。

    2017年11月20日,河北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FM104.3)的《今日十万加》节目也引入了微软“小冰”,与人类主持人搭档主持节目。这个广播节目里的“小冰”声音被设定为17岁的少女。在节目直播中,“小冰”作为主持人之一,筛选网友的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主持互动游戏。

    从广播电视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可以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帮助人类进行更多创新尝试。人工智能和广播电视的融合发展没有边界,人工智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新奇和有趣的体验,帮助广播电视提升竞争力。

    (三)帮助声音复原,人工智能弥补很多遗憾

    李易是我国已故知名播音员、配音演员,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2018年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推出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片利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让李易的声音重现荧幕,完成了整部纪录片的配音,这也是全球第一部全篇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

    三、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趋势中,播音员、主持人还能坚守多久

    人工智能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样的技术变革面前,我们的问题不再是“是否会被颠覆”,而变为“颠覆什么时候到来,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会给我和我的组织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颠覆实实在在发生,并不代表我们在技术革命的洪流中毫无招架之力,在人工智能所造就的压力中,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进行怎样的改变?

    (一)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存在巨大差异,认知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播音员、主持人战胜机器的关键

    人类的意识系统非常复杂,其复杂程度远超人工智能。目前认知科学对人类意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意识到底如何产生、其本质是什么还没有形成科学定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神经学教授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整体信息论”(Inter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托诺尼认为,如果把一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而几个模块之间没有相互交流,那这个系统肯定是没有意识的;如果系统各处有高度一体化的信息交流,这个系统才可能是有意识的。

    人类的大脑是处于“整体信息”交流状态之中的,而目前的人工智能都是典型的“弱人工智能”模型,系统内各要素都是“输入—输出”的关系,并不存在“交流”的关系。以前文提到的上海东方卫视微软“小冰”为例,它也只不过是整合了几个弱人工智能系统,几个系统之间仍然是“输入—输出”关系而不是“交流”关系。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虽然看起来很聪明,甚至可以实现人机交互,但是无法产生意识。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需要有一个既定的明确目标,比如下赢一盘棋、画出一只猫,一旦目标不明确,它就会无所适从。

    在广播电视的播音主持工作中,很多节目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尤其是节目直播过程中情况复杂多变,播音员、主持人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对于节目的把控、驾驭能力是节目能够完成的重要保证,这些很难通过数据进行学习,弱智能系统在这样的工作当中就会显得僵硬笨拙。这是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的区别,也是人类意识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的体现,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的出现,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合互动的结果。人际传播是人的基本需要,人需要彼此交流,以达到连接、合作的目标,形成组织、社会,以团体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单纯的人际传播无法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技术手段的推动让大众传播成为现实。广播电视出现之后,播音员、主持人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结合状态,作为大众传播的产物,播音员、主持人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将人际传播的某些优势嫁接到了大众传播上,并使之与大众传播的某些优势如覆盖面广、受众量大紧密结合,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大众化效应,真正完成了“人的延伸”。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播音员、主持人,广播电视媒体将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人际传播的代表,具有人工智能没有的情感交流经验。人工智能主播是对人类主播的模仿,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具有丰富的情感,无法与受众产生多样的互动,它只能按照被设定好的目标完成任务,没有情感干扰,虽然不会出错,但却少了鲜活的气息。而人们在广播电视中寻求的也是人际传播的效果,希望和自己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而人工智能主播无法给予这些反馈。

    (二)播音主持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魅力是数据和算法无法破解的

    广播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与受众连接的最后一环,代表着媒体的形象。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以其独具的魅力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绝不是简单地对着稿件进行播读,而是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入了其个人理解,合理运用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把内容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无论是播音员清晰有力的新闻播读,还是主持人灵活机智的现场发挥,都是人类大脑急速运转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的成果,是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播音主持不是简单的上嘴唇碰下嘴唇,而是要达到正确理解与准确表达的统一、思想感情与尽可能完美的语言技巧的统一,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智慧光芒尽显其中。这种艺术化的创作是各种信息的密集连接与交换,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人工智能不能辨别这其中细小的差别,也就无法完成与情感密切相关的艺术创作过程。

    四、播音员、主持人要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不断求发展、求创新

    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②播音员、主持人以其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见识的深度、话语的力度、自我的风度和对待他人与社会的温度,打造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会失业。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技术发展是一种催化剂,技术的不断检验、淘汰会促使播音员、主持人向着更完善的方向进化,人工智能技术给了播音员、主持人一次整体提升的机会。而在这个充满了技术变革的过程中,播音主持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人工智能会被大量引入到广播电视节目中,与人类播音员、主持人形成互动

    如前文所引用例证,目前,已有人工智能主播进入到广播电视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进入广播电视制播流程将会成为常态。人工智能所拥有的大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和运算能力将会为人类播音员提供极大的帮助,成为人类播音员、主持人的资料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主播声音会更流畅,面容会更接近人类,也会通过深度学习变得更加聪明,可以与人类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形成互动,给受众带来更多新鲜的感受,并且基于数据分析的理性决策极大地减少人类可能固有的刻板偏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会给播音主持行业带来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面临人与机器对抗的困境。反过来看,人工智能的加入会增强人类播音员、主持人的认知力和对事实的把握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播音主持行业要跟随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开发相关的学习模式,让人类可以和能力、互联程度、智力水平越来越高的机器一同工作。

    (二)标准化的播音将更多由人工智能完成,人类主播将深耕非标准化的艺术创作领域

    人工智能的优势是标准化,目标设定之后,人工智能主播可以24小时不休息进行播报,且在稿件已定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差错。所以,在標准化方面,人类播音员、主持人无法与人工智能主播匹敌。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是社交技能和创造力,尤其是在不确定状态下做出决策和提出创新思想的能力。人类播音员、主持人会向着带有温度、展现智慧、需要艺术创作的领域进行深耕。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竞争加剧,只有最顶尖的人才会被留下来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还是会让传统的新闻播报类工作面临危机,致使能够活跃在广播电视里的播音员、主持人数量大为减少,激烈的竞争无法避免,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有可能留在话筒前或者荧幕上。而最顶尖的播音员、主持人也会成为人工智能学习的对象,反过来又促使人类不断更新自我,保住人类的荣誉。

    时代的变革、技术的革新,是一个摧枯拉朽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崛起,重新梳理着人类的生产关系,诸多行业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但也会有新的机会在快速变化之间产生。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播音主持行业带来挑战,但也会带来行业的新一轮发展。充分认识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行业产生的影响,才是每一个从业者应有的心态,在变化到来之时,才能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之策。

    注释

    ①〔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页。

    ②白岩松:《白说》,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53页。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对港澳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