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李赫辰 王乃弋

    〔摘要〕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状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业、个性、社会性以及生涯发展水平。从个人、学校、社会层面探索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师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1-0057-05

    一、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为这场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教师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将近三成的教师已出现轻度心理问题[1]。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小学教师会更容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甚至完全丧失工作热情,并且更容易对学生表现出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这可能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偏小,小学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学习外还需要给予更多生活上的照顾与呵护[2]。因此,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不同学者围绕教师心理健康提出了不同的标准与结构界定,受到广泛认同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内容: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3]。还有学者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具备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个性以及能力五大心理健康素质[4]。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将教师心理健康进行如下概念表述: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知,情绪稳定,行为适当,能够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变革,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完善人格的前提,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6至13岁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5]。进入小学后,学习活动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学习动机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6]。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豪、高兴、希望等积极学业情绪,同时也有部分小学生存在厌倦、失望、苦恼、无助等消极情绪[7]。在个性、社会性发展方面,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整體上呈现出从以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为主逐渐向以抽象概括的内部品质为主过渡的特点,但到了小学高年级依然会保留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小学儿童与父母、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绝对信服到表现出具有批判性的质疑和思考,如研究发现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儿童对教师主观方面权威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对教师客观方面的权威认知能够积极预测师生的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对师生冲突则起到负向预测的作用[8]。

    此外,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建立友谊与形成同伴团体,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对同伴的信任度越高则越能获得同伴的接纳,形成更加积极的同伴关系,其中亲社会行为能够起到积极正向的中介作用[9]。一项对全国7000余名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整体上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各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表现为认知品质得分最高,适应性得分次之,最后为个性品质得分[10]。这可能是由于学业活动开始成了小学生的主要发展任务,小学生与除家长和学校之外的社会环境因素接触较少,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的认识与评价相对有限。

    三、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小学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对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但直接关系到其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状况,而且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若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稳定平和的心态以及开放豁达的态度,就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积极正向的支持与激励,对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的小学教师能够营造更加生动活泼、平等自主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展现更多包容学生、支持学生发展的关怀行为,满足小学生诸如能力、归属等方面的基本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动机[11],从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乐于主动探索学科知识与技能;如果学生面对的教师始终以冷淡、刻板、严厉的态度进行教学与辅导,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大发雷霆、严厉指责,那么学生则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渐渐降低学习动机,从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2.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小学生学业情绪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12],这也反映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业情绪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师能够运用自身乐观豁达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课外作业时体验到愉快、平静的积极学业情绪。而积极情绪与认知加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反之,教师如果将消极情绪不断传递给学生,则会使学生陷入恐惧、羞愧、厌倦等消极学业情绪之中,长期下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同样表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以及最终的学业成就上。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论,处于学龄期阶段的小学生面临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发展任务,他们在学校中会接受教师下达的各种任务并努力完成,从而获得勤奋感,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各种学校活动的参与。心理健康的小学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展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支持,鼓励小学生勤奋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参与各类活动,从而取得优异成绩;而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或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教师,可能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行为,从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11],还可能使小学生从内心中产生自卑感。

    (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相比幼儿阶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小学阶段会显著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加速形成社会自我观念,其中教师心理健康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与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与教学投入中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一面,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独特性,帮助小学生逐步建立客观全面的自我概念与独立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外部特征、性格、态度、能力等的认知依然保留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并且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很容易依赖与顺从外界权威的评价,此时教师若能够给予每一位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爱,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自我意识从外部向内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时期。

    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一个发展要素是自尊的发展,儿童的自尊感是其自我情感体验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出现的一种情感体验,高自尊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并且对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认知与评价,而低自尊的儿童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产生无力感,由此也会降低对自我的价值感体验,以至于否定自我,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保持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正向的支持与尊重,建立高自尊感,而那些忽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存在,将消极负面的情绪不加控制地肆意释放给学生的教师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大大降低小学生正在发展中的能力感与价值感。

    2.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小学阶段作为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及时发现小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研究者对当代小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进行了如下五个维度的概括,分别是自控力、智能性、社会功能、内倾型和情绪性,其中典型的问题表现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做事磨蹭拖延、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暴躁易怒等[13]。教师的问题行为是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表现,而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又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14]。据调查,小学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频繁发生[15],而语言暴力中时常伴有侮辱人格的词语,当教师对学生使用诋毁、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时,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恐惧等消极心理,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尊严遭到侵犯和损害。而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师则会以自身的热情、亲切、独立、真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

    (三)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师生关系上,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反应性和冲突性三个方面的特点[5],这体现出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积极的人际互动,还可能会出现师生冲突。心中有爱与责任的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就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彼此宽容理解。若教师心中无爱,只将冷冰冰的命令式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则会受到学生的反抗,从而产生矛盾与冲突。此外,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偏心也会导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影响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看法与技能的养成。

    在同伴关系上,友谊的建立与同伴团体的形成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特点,心理健康的小学教师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教師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对他人经常给予鼓励、支持和关爱,那么则会对学生起到模范作用,学生也会与同学互帮互助、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集体。如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偏爱、孤立或歧视他人、与同事恶意竞争等行为,则学生也会受到影响,为了获得奖赏与同伴争抢或孤立他人等。

    2.对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速度已超乎想象,诸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更使人们不禁思考社会适应能力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也开始逐渐面临社会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诸如学校教师、同伴的变化、不同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各种课外休闲娱乐活动的选择等。能够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变革,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的小学教师可以积极帮助小学生接纳同伴、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并且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反之,忽视小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好奇与探索、仅仅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以偏概全的小学教师则会阻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甚至造成学生出现消极闭塞、逃避、反抗等社会适应问题。

    (四)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

    当今教育变革推动了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再造,传统教师被赋予了全新的角色和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就包括从“专业训练的指导者”转换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向导”[16]。随着在线教育等技术的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将从“教书”回归到“育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生涯发展的探索与规划上,积极发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潜能,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对时代发展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教师能够积极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关注各个领域中最新的职业发展动向,帮助小学生了解并接触不同职业及其必备的条件与技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逐步培养小学生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四、建议与反思

    (一)关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多层面促进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从个人层面上看,提高与维护小学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自我调适,通过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促进并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高度责任感、待学生宽容、品德高尚、充满活力、专注、敏锐观察力、情绪控制能力等[17],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应积极建设美丽校园,创造环境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同时也应提供宽松、支持性的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使小学教师能够在学校环境需求上获得安全感与满足感。此外,学校在组织小学教师职业进修培训时,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通过具有明确目标、翔实内容、科学方式以及现代化手段的培训体系,帮助小学教师更加系统科学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策略。

    从社会层面上看,小学教师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具有矛盾性,即教师高度的社会期望与其真实的薪酬待遇具有显著的落差。为此,社会各界对小学教师的期待应当合理化,给予小学教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18]。我国基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大数据,构建出了包括目标诊断、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和监测预警五要素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9],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能夠为教师心理健康承担起支持与保障的作用,及时监测教师心理问题出现,从而提供适当的干预与服务。

    (二)聚焦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具体问题,深入探究问题表现、成因与影响机制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属于特定专业领域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范围,而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十分宽泛,要探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还需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与讨论。

    研究内容上,需要聚焦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更为具体的问题,如教师复原力[20]、教师职业压力[21]、教师职业倦怠[2]等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机制。

    研究方法上,不仅可以采用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问卷调查法,还可以使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追踪研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多角度分析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例如采用Stroop任务、Oddball范式、Go-Nogo范式等经典实验范式拓宽研究思路。

    研究对象上,可以对小学教师群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而深入探究不同特定群体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问题。如按照性别进行划分,可分为小学女教师和小学男教师;按照不同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小学班主任、不同学科的科任教师以及小学全科教师等;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职前教师、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特定群体,进一步探究并比较不同特定群体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差异表现、问题所在以及对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机制。

    (三)努力克服消极影响,发挥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若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在情绪、人格、行为等方面以不良的状态表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则会对学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若小学教师善于主动培养并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完善的人格对待周围的世界,那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友好的人际交往行为以及对外界环境的积极探索,从而对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努力克服不良心理问题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挥自身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成,杨玉洁,李振兴,等.教师自主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6):141-147.

    [2]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7-42,189-190.

    [3]俞国良,宋振韶. 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刘金平,任洁,原雨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118-123.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张敏,雷开春,王振勇.4~6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5(1):183-185,177.

    [7]韩颖,董玉琦,毕景刚.小学生学业情绪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以C市小学生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23):60-67.

    [8]张凤,高慧贤,雷秀雅.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与师生关系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5):369-374.

    [9]李庆功,吴素芳,傅根跃.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303-310.

    [10]梁英豪,张大均,梁迎丽.3~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探新,2017,37(4):345-351.

    [11]杨舒文,潘斌,司继伟.教师关怀行为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成就目标定向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16,22(4):334-342.

    [12]刘茂灿.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J].教学与管理,2016(3):69-71.

    [13]姜颖,杨丽珠.小学生人格常见问题的现状分析[J].基础教育,2020,17(1):79-89.

    [14]金东贤,邢淑芬,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1):56-59,98.

    [15]柯菁芳.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及消除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33):51-54.

    [16]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4):39-45.

    [17]李君,葛操.基于教师文化的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构建与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45-48.

    [18]孙香云.激励理论视域下的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7(36):54-56.

    [19]程少波.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5):93-96.

    [20]陈玉华.教师复原力研究的现状[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0):71-82.

    [21]汪国琴,陈进,杨文圣.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基于上海地区的调研[J].思想理论教育,2016(3):86-9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100875)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