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张忠湛 穆国冬 鲁明鹤

    摘要: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于羊小肠内寄生有裸头科、莫尼茨属的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的成虫而发生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导致病羊发生腹泻和体型消瘦。该病广泛分布,呈地方性流行,常在潮湿季节发生,对羊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给羔羊带来巨大危害,往往会阻碍羔羊以及青年羊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近几年,该病的发生呈现升高的趋势,对养羊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制约。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为广大养羊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莫尼茨绦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8.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2-0139-02

    1?流行病学

    1.1?病原及其发育过程

    有3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绦虫病,即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和曲子宫绦虫,其中以莫尼茨绦虫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

    莫尼茨绦虫的长度为1~6 m、宽度为1.6 cm,虫体较大,呈白色扁平带状。由大量节片连接而成,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头节、颈节、体节,其中头节较小,上面存在4个吸盘,颈节位于头节后面,可持续增生节片,导致虫体不断变长。虫体前端通常呈乳白色,而后端呈淡黄色。该虫雌雄同体,自体受精,每个体节上都存在1~2组雌雄生殖器官。

    莫尼茨绦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地螨的参与,病羊小肠内成虫脱落的成熟节片以及产出的虫卵可通过粪便排至体外,地螨食入后会有六钩蚴逸出,并穿过消化壁侵入体腔,逐渐发育成似囊尾蚴,此时具有感染力,羊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即可侵入小肠,逸出的似囊尾蚴会在肠道内翻出头节,借此在肠黏膜上吸附,并逐渐发育为成虫。

    1.2?易感动物

    各个年龄的羊都容易感染莫尼茨绦虫,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8月龄以下的羊,且病死率也最高,特别是膘肥体壮的羔羊更易发生。

    1.3?发病特点

    该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羊通常在每年的5~6月开始出现发病,并在8月下旬和9月开始出现大批量死亡。

    1.4?危害

    当羊小肠内寄生大量虫体时,会导致肠管发生阻塞,引起肠扭转、肠套叠,有时甚至造成肠破裂。由于莫尼茨绦虫是一种较大的虫体,可产生较多的新陈代谢产物,并造成特殊的毒害,如可导致神经症状,引起假回旋病;寄生大量虫体时,会需要很多营养物质,虫体就会夺取机体肠道内已经消化好的养分,从而导致机体消瘦、衰弱,症状逐渐加重。

    2?临床症状

    患病羔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被毛粗乱、失去光泽,贫血,独自离群,下痢,生长发育缓慢,颌下淋巴结发生肿大,排出的粪便中存在黄白色的孕节片,如同煮熟的米粒。部分患病羔羊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痉挛、旋回运动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卧地不起,头部后仰,口持续咀嚼且四周存在大量泡沫,经过大约1 h就会死亡。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羔羊剖检,主要是发现尸体消瘦,贫血,黏膜苍白,胸腔、腹腔内存在大量的渗出液,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以及脾脏都出现增生和变性,心肌发生变性,心内膜有出血现象。肠内容物中存在分节的带状虫体,其外观呈黄白色,虫体前端的头节呈球形。如果患病羔羊出现肠阻塞,可见肠内寄生长短不一的虫体,有时虫体长度达到1 m,寄生数量达到10条以上,肠腔聚集虫体处明显狭窄,导致肠道发炎。

    4?实验室检查

    4.1?细菌学检查

    无菌条件下取刚死病羊的淋巴结、肝脏、心脏、脾脏、肺脏等分别用于常规细菌分离,并在厌氧、微需氧以及需氧条件下培养,都未发现致病菌。

    4.2?寄生虫学检查

    4.2.1?虫体检查

    解剖病死羊,发现尸体消瘦,并可见小肠中存在数条白色面条样的分节成熟虫体,同时肠黏膜上还吸附有大量未成熟的虫体。挑取成熟虫体观察,长度超过3 m,宽度为1.5 cm,虫体前端有一球形头节。

    4.2.2?显微镜检查

    将虫体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头节上存在4个类似椭圆形的吸盘,且每节都是宽比长大,确定为莫尼茨绦虫。

    4.2.3?粪便检查

    在整个羊群中,选择当年生羔羊和成年羊各10只,直肠采集粪便进行实验室检查。常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即取5 g病羊新鲜粪便,添加10 mL饱和盐水,搅拌均匀后使用60目铜筛过滤至另一个烧杯中,接着添加100 mL饱和盐水,室温静置30 min,然后用虫卵吊环蘸取上清液进行镜检。结果可见所有当年生羔羊的粪便中都存在大量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而只有少数成年羊的粪便中存在绦虫的虫卵。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即可确诊发生莫尼茨绦虫病。

    5?防治措施

    5.1?药物治疗

    氯硝柳胺,全群羊按体重灌服50~80 mg/kg,对于排出体外的虫体要及时收集并处理。硫双二氯酚,全群羊按体重口服40~80 mg/kg。1%硫酸钠溶液,病羊灌服,一般1~3月齡用量为20~30 mL,3~6月龄用量为30~40 mL,6~9月龄用量为50~80 mL,注意灌药前12 h开始停止饮水。丙硫苯咪唑,病羊按体重口服10~15 mg/kg。口服砷酸铅和砷酸钙,羔羊用量为0.5 g,成年羊用量为1 g,接着服用油类泻剂,使其排出虫体。

    5.2?加强饲养管理

    该病主要是采取药物预防,通常全群羊在舍饲至放牧前驱虫1次,尤其是对于绦虫病常发地区或者放牧羊群都要加强该病的预防。

    5.2.1?合理放牧

    羊群最好采取圈养,防止其食入附着地螨的饲草。对于放牧的羊群,避免在潮湿的草地采食,尽量避免在雨天、清晨和黄昏进行放牧,防止感染虫体。

    5.2.2?定期驱虫

    羊群从舍饲改为放牧前进行1次驱虫,放牧时要每个月进行2次驱虫,可按体重服用10~35 mg/kg吡喹酮或者10 mg/kg丙硫咪唑,连续使用3天。

    及时收集羊群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并采取堆积发酵处理,以将虫卵杀死。

    羊群进行驱虫后,禁止到原地放牧,要尽快转移至另一个安全的牧场,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发生绦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