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写作源于阅读的魅力
戴芹
寓教于乐二十年,深知语文教学阅读难、写作更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中要想思如泉涌,标新立异,就要长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做到厚积薄发。韩愈说:“学以为耕,问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阅读的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在快乐中写作。
一、让课本阅读成为写作的切入点
语文教材所选入课文都是编者们精心挑选的文章,不论在内容上,表达的主题思想上及写作技巧上都非常出彩,值得品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文素材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品味文章的内涵,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融合到自己的写作构思中去。对课文中的片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当堂练笔。
如,执教《最后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段话,体会韩麦尔的爱国主义情感。接着伺机提问:“下课之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这时,学生的情感依然沉浸在主人公沉郁的爱国情怀中,内心写作的欲望不由自主地就会被唤醒,学生肯定能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只要注重读写结合,定能激发学生快乐写作的激情。
二、让课外阅读成为每天必修课
学生写作时思维空间匮乏、无事可写,是因为学生平时阅读量较少,积累较少,再加上联想和想象的空間受到了限制,所以学生的写作像挤牙膏似的东拼西凑。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心理上对写作的厌烦和排斥。有句话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对于作文也亦如此,只有让学生拥有海量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在寸纸之内兴起壮阔的波澜。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发动学生将自己家的书籍带到班级,资源共享,相互传阅;发动学生利用个人零花钱订阅《语文报》《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刊,以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安排好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片段、好词好句等,让学生做到真阅读,不浮于表面。要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谈谈各自对读过书籍的体会和感受,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头脑中就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作文素养慢慢提升,在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真正体会到阅读带给写作的乐趣。
三、开展兴趣小组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文章的真实写照,除了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外,还要开展与阅读有关的兴趣小组活动。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兴趣小组是语文第二课堂的生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选择的小组活动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为前提,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譬如,语文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准备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这其实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转化过程。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更好地去品味文章的精彩内容,去感受语言的内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好词好句的运用。通过自己的整合、加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习作时顺手拈来。其次,开展语文故事会活动,不定时地让学生将最近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爱听,爱想,爱模仿,对于故事中的创作技巧也将会成为他们写作借鉴的有力依据,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更能丰富他们对知识和生活的感受。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分析、品读、积累,融合为自己的作文素材,这无疑是文学带来的力量。除此,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笔记交流会、好书推荐等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利用课前五分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每节语文课前,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即兴演讲,给学生一个主题,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演讲模式的训练,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检验,更是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意在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只有说得流畅,写得才会更有神!
快乐的写作,源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欧阳修在谈到写作经验时曾说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读和写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为学生积淀丰富的写作养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浦棠中学(2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