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多层透视 |
范文 | 夏盼盼 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各个场合多次谈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民族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多层透视 中图分类号:G12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185-03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是人民敬守的精神信仰,也是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深化文化建设实践做了重要的指导与部署。 一、内在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和实践双向角度上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习近平坚定地指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成果以宏大的战略眼光描绘出21世纪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发展蓝图,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应面对的时代问题与现实挑战。综合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不断探索,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由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着重保留中华文化的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原创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将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文化创新的新视野,概括文化建设的新规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一,要解决真懂真信问题[4]。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立场。只有真正接受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抵御各种谬论,才能在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上不断有新发现、新创造。第二,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根本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的不变初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与见证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当家地位,聚焦人民的创造成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与落脚点,使文化作品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反复检验。第三,要落实好怎么运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价值所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个别论断,不同時代拥有各自的现实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是要将目标落实到我国正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落实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来,分清本质与现象。既要深入研究文化发展关乎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判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又要积极探索世界文化的优秀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话语体系。 坚持不忘初心,实现文化繁荣,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抓住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贴合时代特征,推进理论创新,深化实践改革,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 二、核心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反映并体现出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担当。坚定“四个自信”,实质上还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对自身的文化价值充满信心与认同,才会在面临挑战时有临危不惧的定力、奋发而起的勇气、积极乐观的活力。抛弃或背叛民族文化的国家,将会丧失发展的可能,甚至会有灭国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到文化自信,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气。灿烂耀眼、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经过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奋斗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文化积淀、道德涵养,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深刻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在实践中具体而又生动的体现,是激励全党和中国人民面对挑战时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党带领中华儿女经过不懈的努力,促使经济、国防、科技、文化等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令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不断发展先进文化,铭记本来,汲取外来,放眼未来,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魂之所在,行之所依。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培育和践行人民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价值层面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凝聚着国家、社会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要培养能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质上说,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建设。人决定着社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才能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任,才能有自信、重实干、讲奉献、有道德。因此,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第二,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价值观的确立,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相互孕育,互相促进的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城市、村镇、单位、家庭、校园等方方面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传播各个环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法律和政策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容侵犯。第三,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成为全体人民的行为准则。 四、道德指向: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国无德则不兴。要达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目标,就必须加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并鼓励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和情感、胸怀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责任,增强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由此,民族才可充满希望。 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其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予以深刻的启发,为推进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華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育人、化人。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需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合乎道德的法律才可能被更多人自觉遵守。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惩罚违法来引领道德风尚。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互融合转化,以道德精神滋养法制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奠定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提高全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要加强道德教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精神是之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保证。广大社会、家庭、学校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传递邻里团结、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等观念,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 五、实现路径: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有鉴别的加以对待,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互交融。用人民最易理解的通俗语言阐释中华文化的渊源、发展及走向,讲清中华文化的特色与理念,探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将优秀文化纳入国民教育系统、生产生活、文化创作中去,创作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无愧于伟大民族初心的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与水平。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其根本和原则问题在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必须发人民之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认识并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人民是互相需要的。一方面,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学艺术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文艺创作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只有同人民在一起,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创作者。将文艺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领军人物与人才队伍。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给读者以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因此,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与学养,锻造高尚的人格修为,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来赢得人民的肯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的全过程。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内容、形式上下功夫,把作品的广度、内涵、价值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与探索。创造出丰富的中国故事和形象,为世界文艺添声加彩。 六、终极目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重要战略任务。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又要大力弘揚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从而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深刻的大国形象。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人民的精神食粮得到丰富、文化实现繁荣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出路也在改革。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文化体制的创新,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化管理体制,运用人工智能等成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造的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 2.弘扬中国精神。只有同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时富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精神是经过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奋斗而积淀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成为文化发展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自强不息、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等精神始终要大力弘扬,只有精神抖擞的民族,才能创造奇迹,才能使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3.凝聚中国力量。人民始终是历史的创造和实践主体。中国力量涵盖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的力量;实事求是、追求解放、勇于创新的思想力量;坚持改革、不断革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力量;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充分显示人民当家做主的强大力量等等。这些力量互相融合,凝聚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的磅礴之力,促使中国自信坚定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4.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失语就要挨骂。现实情况下,西方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促使我国未能将综合实力和发展成果转化为话语优势,形成有理无处说,说出不被重视的局面。在此基础上,需着力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话语体系,创新对外宣传手段,在中国实践中创新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发中国实践,总结出展现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的主张。通过研究国外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把我们想表述的同国外受众乐于听的结合起来,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感召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负责任、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让中国形象在当今世界上屹立起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12). [2]? 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13.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4. [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2018:2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