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劳动力老龄化、产业升级与中国经济增长
范文

    陈柳璇 郭将

    摘 要:经济增长需要两个要素的支持,即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中国面对老龄化劳动力的大量出现,经济增长倍感压力。因此,积极开发和完善老龄化劳动力对于产业升级,乃至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政府推出的再就业培训和积极的制度创新也是其应有之义。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1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03-04

    引言

    推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究其本质因素无非两种,一是物质要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乃至于资源背后的技术、资本等各种要素,都可以算是物质要素。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要素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了经济增长的禀赋条件。试想一个国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要素,就已经确立了其比较优势较快积累资本和快速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评价一国经济增长的时候从来都很重视其基础条件的评估。二是人的要素。物质要素之外,是什么在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呢?只有劳动力。因为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实并不是某种物质资源本身,而是其后的劳动力如何面对和使用它。是集约还是粗放,其决定因素在于人。因为物质资源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同质化的特征,如何能用同一化的资源创造出不同的产品取决于劳动力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创造出巨大经济成就的国家和地区的原因在于国家的劳动力情况。

    从劳动力来看,有两个角度,一是劳动力的数量,二是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中国能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创造出如此巨大的增长奇迹,其实就得益于劳动力数量的巨大。表现为,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到了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将其劳动价值附加到了产品生产的过程中,提高了产品价值。并且由于劳动力数量的巨大,又在客观上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这就让中国经济增长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比较性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劳动力积极参与到产品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他们来自于全国各个地区,身体健康,聪明勤奋,努力学习某一产品的生产技能,并认真完成了产品的生产。不难发现,他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足够的保证。

    因此,所谓劳动力的质量,并不是单纯地强调了其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劳动力的质量在事实上的评价应该服从于其面对的产品创造的产业结构和该产业结构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盲目地强调劳动力质量其实是刻舟求剑。因此,我们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有着较强的优势。

    但是,各种经济增长的促进要素在发生着变化。表現在对于增长的效率上,某一发展阶段需求较高的要素,在另一阶段就可能不再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于产品本身的需求在变化,其组合要素上必然有着比例上的变动;另一方面是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发生变化。为了促进经济更快的增长,我们一定是要尽可能地使用推进效率更高的要素和要素组合上。

    于是,我们回头再看中国目前的劳动力,就会发现无论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了某种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在新科技不断推进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快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快速的创新能力,因为虽然产品的生产已经冲破了国家、区域壁垒,是由全世界共同合作完成,但是掌握了创新产品的一方有着更大的增长效率。而中国在过去不断依靠产品数量扩张形成增长的背后,是大量缺乏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普通劳动力的积累。从现在来看,这种劳动力数量的巨大反而影响了中国在未来经济增长上的效率提高。从质量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勤劳和努力本身,更多的是对产品的创意。

    事实远非如此简单。曾经为中国制造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力,正在步入老龄化。大量劳动力的老龄化,对于依然以传统加工、生产和制造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讲,无疑是巨大的压力。那么,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其持续性提高就成为一个有意义,需要研究的话题。本文依此切入,试图从劳动力老龄化的角度分析,以期为经济未来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一些符合实际的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

    老龄化的判断有其国际通用的标准。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当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4%时,意味着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20%则表示进入了超级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人口规划署预测,2020年全球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0亿,到2050年达到20亿,约占当时总人口的22%,几乎所有的国家届时都将步入老龄社会。

    从中国的实际来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量达到了1.78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量达到1.18亿,约占总人口的8.87%。而且,截至201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达1.38亿,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成为当前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而同期,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3.7%。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

    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大量的曾经创造了增长奇迹的产业工人会在50岁左右退休在家。他们固然没有步入60岁,但是由于缺乏多样化的职业技能,缺乏合适的工作岗位,赋闲在家的他们在等待老龄化,这无疑为老龄化问题雪上加霜。

    从老龄化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中,辽东部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省份,中部地区为湖北省,西部地区则是重庆省。各个省份老龄化问题中,可以看出一二线城市的老龄化程度远比三四线省份高。同时,城镇与农村对比来看,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年轻人需要在经济增长好的城市发展,这导致农村滞留了很多的老人,空巢老人大量累积加剧了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在发达城市的集聚无疑在未来影响着城市快速的发展,透支了成长的发展动力。而老龄化在农村地区的集聚,又会加大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有着非常尖锐的紧迫性。

    二、老龄化劳动力问题分析

    第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本质,在于当前产业结构对劳动力要求的变化。作为一个出口依赖型的国家,我们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制造规模,这个规模的背后是大量产业工人的集聚,而劳动力有效集聚的前提是这种制造规模有全世界需求的支持。

    但是,由于维持过去经济快速增长的制造需求被其他国家或地区给予更好的满足,导致巨大的规模表现为某种不经济,产出能力过大而需求不足。因为,成本优势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永续使用的独特性优势,而且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各个国家效仿的方法,持续性确实是一个问题。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发展阶段、物价工资水平都在不同状态,一国较低的工资水平换到别的国家就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薪水,这就为发达国家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当一国提供了更廉价的劳动力后,中国的劳动力就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因为他的工作被替代了,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出现。而如果这个劳动力并不是身体强壮,年轻活跃,就即将成为未来老龄化劳动力的储备。

    第二,依附于价值链的国家或地区利用其比较优势,找到了其经济增长的依据。全球价值链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拓展的链条,但是这里的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没有任何优势是绝对恒久存在的。这里包含两点,一是产品创新过程中对于某一优势的认知和识别是动态的,二是某一产品制造过程优势的表现是动态的。曾经价值链条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凭借某一发展阶段的某一优势加入,也可能因为失去某一优势而离开价值链。而面对价值链,可以得到的共识是,价值链低端的收益远远低于高端。于是,从低到高的追求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基本宿命。中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产业升级的概念。

    产业升级有两个方向,一是产业在数量规模的扩张,二产业在质量上的提升,目前可能的选择就是进行产业在质量上的攀升。于是,高技术、新兴产业等不断地对劳动力提出了挑战,表现为高新技术劳动力的不足和渴望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大量普通传统劳动力的充足和闲置的矛盾。这两重矛盾的叠加,在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下越演越烈。大量的传统行业企业都在疏散劳动力巨量存在的压力,而过程中,年龄是其判断最大的依据之一。四十几岁就退休在家的情况并不罕见,而这样的劳动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再就业机会。其原因表现为:其一,迎合了产业规模扩张期的需求,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某一产品的加工制造,技能单一;其二,很早就开始进入工厂工作,必然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劳动力,再就业压力巨大。于是,他们也在积累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压力。

    第三,中国的退休制度无疑是加剧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实行的一种退休制度,即政府规定一个退休年龄段区间(比如58~65岁),员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这个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因为养老保险缴纳的时间越长,缴纳的资金越多,退休的时候领取的退休金就越高,所以一般不会有人选择提早退休的。根据中国的现状,调查发现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加速加深。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 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067万人;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三、积极开发老龄化劳动力

    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产业升级对全世界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产业升级,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有必要的。如果利用好了产业升级,对各国经济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回到中国的实际,中国是不是具备了需要轻装上阵产业升级的阶段呢?

    答案是否定的。产业升级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升级的生态环境与之配合,才能让升级持续稳定地走下去。单靠某一个行业、某一企业,甚至某一个新的技术本身是不能完成产业升级的。它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这也是阿伯拉莫维茨一再强调的社会能力,包含文化、教育、制度、观念等多个维度的共同作用。贸然推进产业升级,在事实上会让劳动力和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

    产业升级不是目的。通过产业升级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快速实现,又或者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是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向。但是,这不是目的。人类一切的生产活动努力的方向都是在改善民生,非民生的经济活动是人类行为的异化。也可以说,非民生的经济活动在本质上是物理性的和非经济的,是无价值的物质损毁或消耗[1]。所以,盲目地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老龄化人口出于年龄等原因从劳动岗位上剥落,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又或者将其定位为经济增长的负担都是违背了产业升级目标的。

    回到中国的实际。面对不可能短期改变的劳动力结构,乃至于不断趋于老龄化问题困扰的劳動力,我们思考的重心不是如何巧妙地搁置他们,而是如何利用他们。但是一个基本命题更在于,当前的劳动力真的不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了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当前的产业结构对于普通传统劳动力的需求还是非常高的。更重要的是,这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劳动力,有着丰富的经验,且价格低廉,完全可能为经济未来的增长提供更大的可能。从这一角度来看,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或者开放足够的工作岗位是解决当前老龄化劳动力的重要策略。

    再者,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开放是政府应该努力完成的。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当老年人一旦达到退休年龄,他们可以选择继续进行自己的工作,但是大部分的老人可能都会因为新的年轻力量而离开自己原来的岗位。如果只是开放工作岗位,老龄化劳动力面对不熟悉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遇到各种无法克服的困难,造成企业团队的不和谐,也会影响企业效率。所以,针对性、专业型的职业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学习后的老人们有着新的知识和自身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可以大大地帮助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的各个方面的进步。

    当然,过程中,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老龄化人口再就业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就业市场更看重劳动力的学历、年龄等等,忽视了老龄化劳动力价格低廉、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优点,又或者对于老龄化劳动力缺乏开发意识。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结合对老龄化人口的再就业培训,并对培训结果做出分级化的评估,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对接,将那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龄化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

    最后,挖掘老龄化劳动力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某种制度的保障。弹性退休制确实是一个值得推广和不断结合中国国情完善的制度。所谓弹性,就在于它是给出选择性的。所以,弹性退休制首先尊重劳动力的意愿。如果不想工作,希望提早退休的老龄化劳动力是没有必要强行挽留的。而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思维活跃、经验丰富的老龄化劳动力则可能大胆地开放弹性这一过程。不必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年龄不应该是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的唯一理由。

    结语

    老龄化问题,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口增多,加重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结构偏向老龄化,必然会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似乎人口老龄化就是产业升级的绊脚石,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然而这些都只是对人口老龄化单方面的考虑,我们应以全面的眼光审视人口老龄化的作用。除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效应之外,老年人口增多会提高对医疗、保健、娱乐等服务业的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会激励企业寻求创新来维持自身生存等等,这些是人口老龄化对产业升级的正向效应。

    从理论上说,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主要是促进传统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改善地区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众所周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应的人才、资本的支撑,更要有符合地区实际的战略方向的引导。所以,各个地区必须结合自身的客观环境和内在条件,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但是,对产业转型升级来说,比人口红利消失更为严峻的是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因此,我们不得不正视人口老龄化对势在必行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政府也应该结合人口老龄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选取合适的产业升级发展方向。这样不仅发展速度快,升级之后的产业也会更符合地区发展的实际。

    参考文献:

    [1] 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M].北京: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11.

    The Aging of Labor Force,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CHEN Liu-xuan1,GUO Jiang2

    (1.Mater Dei Prep high school,New Jersey 07748;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Economic growth needs the support of two factors,material factor and human factor.Facing the large number of aging labor force,China feels pressure on economic growth.The article thinks that actively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the aging workfor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and even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introduce 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 positiv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Key words:aging labor force;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upgrading

    收稿日期:2019-10-08

    作者簡介:陈柳璇(2002-),女,福建泉州人,学生,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指导教师:郭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