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
范文 | 陈林 杨明 摘 要:为深入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在剖析合肥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的实际,创建本校新型教学模式——“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这种模式能激起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能够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和层次水平运动的需求,具有学校管理简易化,学生选择自由化,教学效果特有化,教学训练外延化等特点。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94 据统计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近二十几年在逐渐下降,自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以来,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这不禁引发思考,问题在哪儿?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难道是高校体育教学出了问题?诚然社会存在大学毕业了还什么运动技能都没学会,体质每况愈下的现象!但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在高校层面,自2018年皖教秘高[2018]60号文要求推动全省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改革——施行体育俱乐部制,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现以合肥市为例探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达学习交流、借鉴之用。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等关键词,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性质、模式、类型、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优势与劣势等进行深入分析。 1.2 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法 实地走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高校,就合肥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重难点、运行模式、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等详细地咨询了学校领导、体育部门负责人及体育教师的意见和看法。对教学的方式、内容、任务、评价、效果、管理、组织以及课程改革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肥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1 并列模式 一、二年级同时开设基础课和专项课。注重调动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异化,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不足之处是按照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学生的“三基”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进度、难度不易掌控,专项课程对学生“三基”要求较高,追求体育运动成绩。 2.1.2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大学一、二年级为必修课程,三年级为选修课程,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融为一体,体育成绩是课内、外结合的全面评价,通过课内体育教师教学获得的成绩和记录课外的早操、体质测试等成绩。问题是教师工作量大,大学一、二年级按照传统行政班级教学,局限性较大,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学习思想。 2.1.3 阶段性模式 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为基础课程,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为专项课程,大学三、四年级为选修课程。其优势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阶段性特征明显。劣势是大学一年级时难以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材施教,容易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4 俱乐部模式 大学一、二年级为必修课程,大学三、四年级为选修课程,正常教学日早上6点整至晚上10点整。其優势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需求。问题是对体育场馆设施需求量较大,对学生体育运动基础有一定的要求,以及对师资的配备要求高,虽然学生的参与体育意识要非常强,但由于主要由学生参与管理,导致实际效果不如预想。 2.2 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 俱乐部制模式 通过对安徽省第十三、十四届运动会高校部的比赛和2017、2019年大学生竞赛的调查得知,走在改革前列施行俱乐部制教学的合肥市几所高校,选派代表队参赛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即使参赛也是参加极少部分项目,而且取得的成绩也不较理想。个别原因与教学俱乐部制改革是否存在直接关联有待商榷。 2.2.2 教师思想观念 价值观方面,高等院校办学机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思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有些懈怠,教材教法不能大胆创新,喜墨守成规;此外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教科研重视不足,体育与相近学科的交流少,交叉学术研究不足。 2.2.3 教学资源与管理 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不足,场馆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的欠缺制约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设;有的高校管理机制与实际运行上存在差异,多注重形式,不能落实实际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导致改革后的俱乐部模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2.4 新闻媒体的压力 关于当代大学生体质下降的报道见诸媒体报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质疑为改革带来压力。分析原因林林总总,但不能仅仅让高校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体质下降背书,学校在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体育参与、运动技能培养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其广为诟病的问题,但还应看到学校体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把所有对青少年体育的期望都压在学校体育身上。 3 发展对策 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社团体育活动+健康乐跑+竞训”的“四位一体”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以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体,以体育社团活动与比赛为抓手,以APP信息化平台为技术支撑,以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提升,以培养体育精神为灵魂,全方位多元化推进体育教学的开展。具体方法: (1)施行俱乐部制课程。以俱乐部制为主体,采用“3自+2项+1专多辅”方法开展。“3自”即学生自主选择俱乐部项目、上课时间、教师;“2项”即一年仅选学一项,累计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1专多辅”即1名以上专职教师教学、管理,多名校级高水平队员课内课外参与指导、管理等。 (2)开展“一俱一社制”第二课堂。“一俱一社制”指一个俱乐部指导相应的一个社团。要求俱乐部成员自动加入社团体育文化活动,以社团为抓手,以俱乐部管理与指导为主线每天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比赛等社团体育活动,施行俱乐部学习的内容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习惯养成,智慧乐跑。施行健康、快乐的跑步制。手机装入跑步APP智慧软件,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参与锻炼,养成持续性日常化的锻炼习惯,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4)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与训练。校高水平运动队以俱乐部、社团、乐跑等为基础选拔人才,训练常态化,备赛时刻化。积极参加省、市各级比赛,锤炼队伍。制定竞赛与训练计划,以赛代练。 4 结论与建议 4.1 优化“四位一体”的体育教学培养模式,重构体育成绩评价标准 根据“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建立俱乐部考试、社团体育活动、乐跑、竞训综合评价评测指标,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标准。起到强化激励,注重过程,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等功能。 4.2 建设校园体育智能管理平台 推行信息化管理措施,完善管理体制,开发“四位一体化”综合考勤APP,建立体育成绩综合评价评测系统,除“四位一体化”的内容外,还包括学生晨练、早操、自主锻炼和体能训练等。通过校园网站、APP软件开设体育课程,面向“四位一体”的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学与练相结合。 4.3 靶向教学,定位精准 分析原因,发现并解决学生毕业了什么运动技能也学不会的问题。对肥胖、患病、运动能力低等特殊学生群体开设运动处方,个性化指导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4.4 提升团队素养 对教师团体实行走出去策略,到高水平学校交流、学习先进理念,参加专题培训,提升团队专业素养。对学生骨干团队,提高其敬业精神,提升其运动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竞赛的竞技性,善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拼搏和奋斗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网.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EB/OL].[2008-04-14].http://www.csh.edu.cn/. [2]鄒师,冯火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1):70-73. [3]秦纪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干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1):117-119. [4]高恒宇.合肥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资讯,2017,(17):251-252. [5]包莉构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促进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J].教育现代化,2016,6(19):13-14. [6]闫晓.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2):56-57. [7]孙荣会.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内部治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6):12-18.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模型研究”(2019jyxm0900); 2019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供给侧与需求侧耦合发展视角下幼儿体适能培训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合肥为例”(SK2019A0930)。 作者简介:陈林(1978-),男,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杨明(1986-),男,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