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
范文 | 储玲 张晓冬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处于竞争中的企业迫切需要员工既要能爱岗敬业又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与当前倡导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是相一致的。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去,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71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技能人才不仅仅体现在专业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反映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高职思政课程的实施是否有效,以往的高职思政教育,“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较为偏重,而对工作岗位的职业精神重视不够,因此将能够体现职业内涵的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成为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迫切选择。本文将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着手,结合高职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探讨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 1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是经过总结后卓越工匠的职业精神,反映了工匠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对生产的产品不断雕琢直至完美的过程,体现了某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教育要注重对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并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去。随着我国处于经济升级转型期,作为创业主体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技能的提升上,更体现在对高技能人才思想素质提升上,不仅能爱岗敬业,又要能不断创新。高职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因此如何将以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对企业、行业、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工匠精神的内涵与高职思政教育的一致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国制造业不断开拓更新,新时期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的内涵,这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课程改革是相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爱岗敬业 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规范。但在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忠诚度、敬业程度评价普遍不高。当然可能企业也存在对大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能满足,存在激励不够的问题,但从高校培养的角度来看,是思政教育未能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塑造。因此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基础,爱岗敬业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去,既能够使学生尽早对未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2.2精益求精 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树立品牌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是关键要素,需要对来自中国企业的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从产品的包装到内在的每个细节进行完善,塑造国际可信赖的品牌形象。这需要中国的产业从业人员具备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打造工匠眼中的完美产品。因此,将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的思想,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中去,让学生体验产品的不断雕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体验产品从不完美到完美的精神上的获得感。 2.3专注执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使得人的时间被碎片化,尤其是热衷网络社交工具的大学生,但也导致大多数人的专注力下降,对学习和工作不能全身投入,这反应在职场中表现为,对工作缺乏持久的热情,没有事业感和责任感,同时职业的流动性强,對职业缺乏一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因此,将工匠对产品的专注执着的精神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对培养学生专注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职业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 2.4勇于创新 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层面,创新是必然要求,尤其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为了争取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需要企业具备更多具有勇于创新的高技能的人才。勇于创新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在学生教育中,培养学生不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因此,这与工匠精神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充分匹配的,需要高职思政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在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多元化,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技术技能,同时还要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同时在工作中要能够爱岗敬业,对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坚力量,而高职思政教育课程更是培养具有上述特点人才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对高职思政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改革。 3.1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完善高职思政课程培养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敬业、求真、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高职思政教育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爱国情操、政治素养的培养,更要能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融入进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去。在进行课程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可以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创新的内涵作为课程培养目标之一,也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细分为包括敬业、求真、专注、创新的子目标。 3.2以工匠成长提升过程,改革高职思政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职思政课程具有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逻辑性较强,虽然近年来,思政课程注重内容的改革创新,将企业生产、营销、管理案例引入课程内容体系中,做到了“有血有肉”,但实践内容较为零散,所学案例仍然作为平时理论学习的补充,学生对这些案例无法感同身受,缺乏代入感。将企业工匠成长历练过程,作为学习案例引入课程学习中来,带领学生去探索一个工匠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上的思想历程,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参与感与沉浸感。 在内容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个学习模块中,选择在职业素养某些特质较为突出的工匠,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的方向。而更具笔者的实践,将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模块,纳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是一个有效的选择。根据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进行工匠案例的选择,根据这名优秀工匠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子单元或者子项目,让学生以一个行业从业者的身份,对改名工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思考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去对工作之外的职业素养、人生哲理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3.3以工匠现身说法,完善高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 单纯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情景模拟,对从小在电子设备、电子游戏、社交网络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单纯的情境模拟不能够激发学生多少兴趣,而企业的现场实践,企业优秀工匠的访谈,工作车间等真实场景反而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线下交流的真实性对于长时间处于线上的大学生来说,反而是稀缺的,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行业中优秀卓越的工匠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大大提升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理论教学也有反哺作用,更有利于课堂的情境的模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工匠实践中去,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不仅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看到卓越工匠获得的成就,还能真正能看到提升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去,营造系统培育氛围 高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工匠人才,不仅需要在思政教育、专业培养方面进行提升,更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营造有利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学校教育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工匠习惯的培养,文化的熏陶,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养成学生敬业、专注、创新的精神。同时在系统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卓越工匠的成长路径,实现高职思政教育的培养目的。 5结束语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思想教育中去,不仅对于我国产业的升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将工匠的成长历程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专注专一、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娟.浅谈工匠精神培养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专题与论述,2020,(2):154155. [2]彭洁.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智库时代,2019,(19):114+117. [3]牛倩.工匠精神培養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分析[J].才智,20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