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蒿素之母 |
范文 | 朱安远+郭华珍
[摘要]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女药学家、药物化学家、医学家和教育家屠呦呦以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首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而赢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殊荣,特大喜讯传来,国内舆论媒体亢奋,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屠呦呦先生是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首位华裔女性诺奖得主和诺医奖得主,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一荣耀将永远铭记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女士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医奖以及青蒿素类抗疟药物获得的各种国内外奖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发明)简史,不惜浓墨重彩全方位地展示了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英谱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关键词]屠呦呦;寄生虫病;疟疾(malaria);疟原虫;抗疟药物(antimalarial drug);剂型;抗药性(耐药性);中药;西药(化学药品);青蒿;黄花蒿;青蒿素(artemisinin);衍生物(derivative);双氢青蒿素DHA(dihydroartemisinin);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motil/arteether);青蒿琥酯(artesunate);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医诺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2.260 4 发现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 1979年8月中国对外宣传刊物英文版《中国建设》(1952年由宋庆龄先生创办,原为双月刊,1955年起改为月刊)发表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简介文章[1],这让西方人士首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所言“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文中讲述“她”受东晋医学典籍启发而想到采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此文后被各种英文出版物在谈论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时经常引用。 1985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题为《青蒿素:一种来自中国的抗疟药物》的综述[2],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所取得的进展,尽管作者的参考文献[20~21]引用的是屠呦呦作为第一作者的2篇学术论文(即1981年发表的《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和《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但并未指明青蒿素的发现者。 2002年2月2~3日合刊法国《解放报》刊载题为《治疗疟疾的药剂》的文章,经《参考消息》转载后[3],在国内药学界引发轰动,而该文的主人公正是屠呦呦。随即美国英文时事杂志《远东经济评论》发表题为《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的报道[4],其中引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海恩斯(中文名韩利强,Richard Haynes)的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是中国人的伟大发现”,中国对青蒿素治疗世界头号“杀手”疾病——疟疾作用的重大发现“应被授予诺贝尔奖”。 2009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昆虫学系疟疾及其媒介生物学专家崔立旺(Liwang Cui)教授和苏新专博士联名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作用机制及组合疗法》的综述[5],比较客观地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和发展历史,依然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的成果。同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在化学领域开放存取式(OA)期刊《分子》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的“社论”[6],明确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应归功于屠呦呦。 尼古拉斯·怀特博士(Dr.Nicholas/Nick John White,1989FRCP,2006FRS,1951.03.13—)是抗疟药物研究专家,长期供职于泰国玛希隆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在曼谷合作主办的热带医学研究所(Mahidol Oxford Tropical Medicine Research Unit),在抗疟药物临床应用方面曾取得过许多突破性进展。2010年尼古拉斯·怀特教授因“确定青蒿素在治疗疟疾有效性方面的临床研究并阐明基于ACT疗法以防止复发”(for his definitive clinical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emisinins in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and elucidating the basis for the use of ACT to prevent resistance)方面的贡献而荣获加拿大盖尔德纳全球健康奖(Canada Gairdner Global Health Award,始颁于2009年),遗憾的是并无中国科学家参与分享这个荣誉。 2010年年底,张剑方和施凛荣(来自军医科院,曾任全国“523办公室”助理员)曾联名致信诺贝尔奖颁奖机构表达这样一种观点:[7]青蒿素的发现是举国体制下的集体贡献,不赞成由屠呦呦一个人单独获奖,否则是不恰当的和不公平的,整个523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 路易斯·米勒是美国传染病研究专家(寄生虫学研究泰斗)和国际知名抗疟研究专家,他及其华裔同事苏新专自2007年起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2011年他俩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期刊《细胞》发表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调查结论(配合拉斯克奖当年颁发给屠呦呦)[8],指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人物和首要贡献者无疑应是屠呦呦。他们手中掌握着该问题强有力和直接的证据,屠呦呦应该是实至名归和名副其实的。几乎与此同时,饶毅及其同事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调查也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表多篇文章[9~12],详细梳理出“523项目”的历史轨迹及屠呦呦所作出的原创性突出贡献,影响面广泛。香港大学金冬燕教授曾在博客中撰文指出:“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 2011年10月11日,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后不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1995年创刊,月刊,出版地:纽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与来自中医药的礼物》(属SCI论文)的英文版评述文章。[13]屠呦呦感言获拉斯克奖在于青蒿素研究中的四个突破[14],获拉奖后她才开始蜚声国际科坛。 5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新科得主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星期一)斯德哥尔摩当地中部欧图2 屠呦呦的诺医奖获奖证书 洲时间(CET)11时30分,即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医诺委秘书伦达尔在该院诺贝尔大厅交替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Madison,NJ)美国籍爱尔兰裔寄生生物学家(又译为寄生虫学家,parasitologist)坎贝尔(William Cecil Campbell,1930.06.28—,1962年入籍)和日本北里大学(Kitasato University,Tokyo)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天然产物化学家)大村智(Satoshi mura,1935.07.12—)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证书见图2),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15]屠呦呦获得当年诺医奖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或610万人民币)的一半,其获奖理由是“因她发现对抗疟疾的新型疗法”,这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高评价和最大褒奖;坎贝尔和大村智则平分另一半奖金,其获奖理由是“因他们发现对抗圆虫(即线虫,此处译为“蛔虫”应属误译)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的新型疗法”(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 novel therap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屠呦呦、大村智和坎贝尔得以荣获诺医奖的关键论文是文献[16~19],其中文献[17]发表在英文版杂志《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创刊于1953年,每年出版18期),属SCI论文。2015年共有327名科学家获得诺医奖提名,其中57人是首次被提名。当时的5位医诺委委员是:齐拉特(女,主席)、佩尔曼(Rolf Thomas Perlmann,副主席)、温德尔(女,Anna Wedell)、基恩(Ole Kiehn)和恩内弗斯(Patrik Ernfors,2015年新近当选以接替卸任的Rune Toftgrd)。有评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其人道主义价值要高于青霉素,这抑或是屠呦呦得以荣获诺奖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在深圳龙华新区休假陪护已年迈的父母。作为一个资深“诺迷”,10月5日傍晚早早就端坐在电脑旁等待一年一度的诺奖揭晓,笔者通过诺奖官网在第一时间就获悉屠呦呦先生(中国人尊称德高望重的女性为先生,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荣获诺医奖的好消息,举国振奋,旋即就用手机微信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一特大喜讯:热烈祝贺中国人屠呦呦女士(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华裔得主!!诺贝尔奖颁奖机构或诺委会一般会提前半个小时左右与诺奖得主直接取得联系,当时屠呦呦未能及时接听到医诺委的官方电话(北京时间次日13时屠呦呦接到伦达尔的正式获奖电话通知和祝贺),1个多小时后同事首先告诉她荣获诺奖的消息(因同事看的是英文播报,曾略有迟疑),稍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确认了自己的获奖消息,因忙于接待各方祝贺或采访,当晚她一宿未眠。 在3人分享单项诺奖时,诺奖奖金有2种分配方式:①3人平分;②1人分50%,另2人各分25%。在诺医奖颁奖历史上,3人分享共发生过36次,其中8次是采用第②种奖金分配方式:1947年、1958年、1977年、1981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5年。 最早获得诺奖提名的华人是伍连德博士(1879—1960,1916.02—1920.02出任中华医学会第2任会长),1935年获诺医奖提名。屠呦呦是诺医奖历史上的第208/210(=38×1+32×2+36×3)位得主,诺奖历史上的第861/870位得主(双料诺奖得主不重复计算);诺医奖历史上的第12/12位女性得主(亚洲迄今唯一的诺医奖女性得主),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历史上的第17/17位女性得主(双料得主居里夫人只按1位计,下同),诺奖历史上的第47/48位女性得主。在获诺奖时年龄最大排行榜中,屠呦呦名列诺医奖中的第5位和诺奖中的第17位。诺医奖历史上获奖时年龄最大前五名依次是:①美国病毒学家和医学家劳斯(1879.10.05—1970.02.16,1966PM21);②奥地利和德国(双重国籍)动物学家卡尔·冯·弗里希(1886.11.20—1982.06.12,1973PM31);③坎贝尔(2015PM32);④英国生理学家和生殖医学家爱德华兹(Sir Robert Geoffrey Edwards,Kt,CBE,FRS,1925.09.27—2013.04.10,2010PM,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⑤屠呦呦(2015PM31●)。 屠呦呦从取得突破(1971.10.04,醚中干;1972.11.08,青蒿素)到荣获诺奖历时44年或者说43年,诺奖历史上的此项最长纪录是劳斯所创造的55年[20],1911年他首先提出病毒致癌学说[21],迟至1966年才获得诺医奖。 2015年12月4~13日,屠呦呦一行(包括丈夫李廷钊、2个女儿和2个女婿以及长女11岁的女儿等亲友以及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和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等,屠呦呦先生近照见图3)赴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周系列活动,屠呦呦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腰部疼痛需要尽快手术治疗,遵医嘱,不得不精简了一些活动。4日下午(均指当地时间)乘坐国航CA911航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 13:50→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T5 16:30)飞抵目的地并入住斯德哥尔摩大酒店(Grand Htel,属国宾馆,1874年竣工开业)的诺奖得主套房,5日无安排(自由活动),6日上午所有诺奖得主前往诺贝尔博物馆参观,屠呦呦将其签名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专辑《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一书和1个中式白底青花瓷盘(上部印有屠呦呦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时的工作照和青蒿原植物图像,并附有她的亲笔签名;中部镌刻的英文介绍屠呦呦的成就和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所作出的贡献,下部是青蒿素化学分子结构图、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中药研究所的徽志)以个人名义捐赠给诺贝尔博物馆作为永久纪念品展出,随后接受诺贝尔官网的简短采访并在博物馆内酒吧(bistro,又译为咖啡馆或小餐厅)的椅子底部题名,下午14时出席新闻发布会。7日13时诺贝尔演讲在卡罗琳医学院新近落成的医学礼堂(Aula Medica,2013年3月31日竣工)举行,首先由卡罗琳医学院院长海姆斯坦(Anders Hamsten)致简短欢迎辞,随后由传染病学家扬·安德森教授主持演讲会,大村智、坎贝尔和屠呦呦(14时15分左右开始,历时27~28 min)依次发表各自的诺贝尔演讲,屠呦呦在演讲中呼吁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尽可能地延迟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8日中午,瑞典侨界及医药界人士在原诺贝尔炸药工厂组织了一场名为《了解中医——瑞典对话中医药》的专场讨论会,屠呦呦因略感身体不适而临时取消行程(由张伯礼代为参会),当晚亦未出席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音乐会。9日上午诺奖组委会组织安排诺奖得主前往哥德堡和诺贝尔故居白桦山庄参观,屠呦呦缺席,下午13~16时在卡罗琳医学院微生物和肿瘤研究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疟疾免疫及病理学研讨会”,3场学术报告依次是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和畜牧兽医学院院长陈启军教授的《恶性疟原虫的免疫逃避机理》、苏新专博士的《遗传学及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路易斯·米勒院士的《恶性疟原虫的生物学》。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传统诺奖颁奖典礼的嘉宾共有1570人,诺医奖由福斯贝里教授致颁奖辞,屠呦呦身着亮紫色长套裙接受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国王的亲自颁奖,在市政厅蓝厅举行的诺贝尔晚宴(屠呦呦因身体不适而未坐在中央主桌,应邀赴宴的宾客共计1350人)上,坎贝尔代表3位诺医奖得主做晚宴致辞。11日遵医嘱未出席皇家晚宴。12日亦未出席11~12时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科学会堂举办的与诺医奖得主的研讨午餐会,当天屠呦呦派代表赴诺贝尔基金会办公室取回在市政厅临时展出的获奖证书和金质奖章并办理领取诺奖奖金的有关事宜,当晚在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举行的祝贺屠呦呦荣获诺奖招待会由其长女婿毛磊代为出席并致辞。13日屠呦呦一行乘坐国航CA912航班(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T5 18:20→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 09:40)返回北京而结束此次愉快而意义非凡的诺奖之旅。 青蒿素类抗疟特效药可有效地治疗疟原虫类寄生虫病,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过去10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50%,感染率则降低40%),该成果每年可挽救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和贫困者的生命,屠呦呦的发现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大村智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多年来专注于研究链霉菌而发现阿维菌素的来源。坎贝尔原本是兽医,开发出多种培养和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建立起许多原创的筛选生物活性分子的系统。他从大村智手中收购大批链霉菌菌株,发现链霉菌能有效杀死驯养动物中的寄生虫,将其活性物质提纯后命名为阿维菌素(avermectin,一种广泛使用的高效农用或兽用杀虫和杀螨剂,其衍生物驱虫剂包括伊维菌素、abamectin、selamectin和doramectin等,商品名是爱福丁、7051杀虫素、虫螨光或绿菜宝等)。随后他又将阿维菌素通过生物学修饰改进为功效更为强大的伊维菌素(ivermectin,新型的广谱、高效和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多用于养殖业牲畜寄生虫病的防治)。通过人体试验发现,伊维菌素对体内外寄生虫(尤其是线虫类和节肢动物)均有良好的驱杀作用,但对绦虫、吸虫和原生动物无效,特别是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抗生素伊维菌素对昆虫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疟疾疫区人员通过服用伊维菌素药物,被蚊子叮咬后可提高蚊子的死亡率并降低其幼虫的孵化率,从而降低疟疾的传播概率。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大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世界贫困人口(特别是孕妇和儿童)的影响尤为严重。3位诺医奖得主所发展出的一些新型疗法,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成绩卓著,其价值无法估量。他们在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防治方面作出革命性贡献,为人类对抗寄生虫病找到了强有力的新利器。 2016年2月8日,医诺委秘书伦达尔因卡罗琳医学院聘用教授、意大利胸外科和再生医学医生马基亚里尼(Paolo Macchiarini,1958—)在人造气管移植方面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宣布辞职。随后,2月12日卡罗琳医学院院长(任期:2013—2016年)哈姆斯滕(Anders Hamsten,1953—)因同一事件亦宣布辞职。[22] 6 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得主共210人,其中女性12人,无双料得主)、文学奖与和平奖始颁于1901年,由瑞典国家银行出资增设的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则始颁于1969年。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870人874人次赢得诺奖(其中女性得主48人49人次),另有23个组织机构在24个年度内26次荣获诺和奖。与疟疾直接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表5。 注1:苏格兰外科医生(医学家)和寄生虫学家曼森(中文称万巴德爵士,Sir Patrick Manson,1903KCMG,1912GCMG,1900FRS,1844—1922,获诺医奖提名情况是15=7/1/2/1/2/2,6=1901/04/10~12/21)于1866年起先后在台湾、厦门和香港任职,1889年回到伦敦,1898年出版专著《热带医学》(Tropical Diseases:a Manual of the Diseases of Warm Climates),1899年创办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LSHTM(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原名London School of Tropical Medicine,1924年取得皇家特许状、加盟伦敦大学并更为现名[24]),热带医学学科的创始人,被誉为“热带医学之父”(Father of tropical medicine)。1871—1883年在厦门工作期间对丝虫病展开深入研究,1878年发现人类丝虫病是由蚊子传播的。1894年曼森首先提出蚊子可能是疟原虫宿主的假说[25],在曼森的激励、建议和帮助下,1895年5月13日起罗斯(具苏格兰血统)在印度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897年科赫(1905PM,因发现结核杆菌和发明结核菌素而被誉为“细菌学之父”)首先怀疑按蚊可能是疟疾的传播者[26],同年8月20日罗斯终于在雌性按蚊的胃壁上寻找到雌性疟原虫的配子体和卵囊,发现了疟原虫在人体和按蚊体内的生命周期,弄清楚其全部生活史,确定了疟疾是由按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的传播途径和机制[27~28],1898年7月28日曼森在爱丁堡举行的英国医学协会年会上宣布了罗斯的研究成果[29~31],同年9月至次年3月意大利医生和动物学家格拉西(Giovanni Battista Grassi,1854—1925)确认按蚊是唯一可传播疟原虫的蚊子。1911年罗斯出版其专著《预防疟疾》(The Prevention of Malaria)。上述研究为人类成功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 注2:拉韦朗最早提出疟疾偶发症的寄生性理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所起的作用。1870—1896年在法国陆军服役,1880年10月20日(11月6日确定)在阿尔及利亚任外科医生时,用显微镜偶然从疟疾患者红血球中发现一种月牙形虫体(即疟原虫)并确定它是导致疟疾的直接原因和真凶,这是首次发现原生动物会引起人类疾病,此前发现的结核病、肺炎、伤寒、白喉、破伤风、炭疽和霍乱等病原体无一例外都是细菌。在对疟原虫做进一步研究后,1894年发表其疟原虫是疟疾病原体学说的研究成果《发热疟疾的治疗》(Traité des fièvres palustres)。1896年提出疟原虫在人体外亦可见的学说。对锥虫病(1901年首次描述昏睡病)、利什曼病及其他原虫病的研究贡献良多。1885年意大利医生、神经科学家和病理学家戈尔季(1906PM21)观察到三日疟原虫在血液内的发育情况,翌年发现间日疟原虫并阐明无性分裂周期与疟疾发作的一致性。他们的工作纠正了以前认为沼泽湿地上的秽气导致疟疾的“瘴气理论”。 注3:麻痹性痴呆GPI(general paresis/paralysis of the insane=paralytic dementia,晚期神经梅毒综合征)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人体大脑而引起的一种晚期梅毒(即三期梅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麻痹、进行性痴呆及人格障碍为特点。1917年瓦格纳—尧雷格利用间日疟发病引起的高烧来医治麻痹性痴呆,取得很好疗效(并未进行过科学而有效的评价),而间日疟可用奎宁治愈,故这种疗法当时能被人们所接受。青霉素问世以后,就不必采用这种疟疾接种疗法了。 注4:滴滴涕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化学名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或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有机氯杀虫剂主要品种之一,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微生物所降解,原体及其代谢物能在自然环境中存留多年;水溶性极弱,但脂溶性很强,易积蓄在动物脂肪(甚至可进入生殖细胞内)和植物组织中,从而造成环境、食品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在德国化学家冯·拜耳(1905CH)的指导下,早在1874年奥地利化学家勤德勒(Othmar Zeidler,1850—1911)就首次合成化合物DDT,但其高效剧毒杀虫药效迟至1939年9月才被保罗·穆勒发掘出来,1942年上市,标志着化学有机合成农药时代的到来。DDT具有稳定性、脂溶性和药效普适性等特点,曾在全球范围内被大量生产和普遍使用,为防治农林病虫害和虫媒传染病(可有效杀灭疟疾和黄热病等的传播媒介——蚊类和昆虫,以预防疾病)作出重要贡献,曾被称为“万能杀虫剂”。DDT(另说以雷达替代)与青霉素和原子弹一起并称为“二战”时期的三大发明。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者蕾切尔·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被誉为“环保运动之母”)在其环保名著《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山之作)中揭露了杀虫剂破坏生态平衡邪恶的一面,怀疑DDT进入食物链是导致一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接近灭绝的主要原因。因DDT是最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灾难性后果的罪魁祸首,1970年代起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1972年美国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DDT,1983年中国停止生产农用DDT。1997年卡罗琳医学院医诺委曾公开表示,为将1948年诺医奖授予DDT的发现者而感到羞愧。[32] 注5:诺奖官网将屠呦呦获奖时所属单位标注为其退休前的“中国中医研究院CATCM(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China)”欠妥,因2005年起该院已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CACMS(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1968年瑞士罗氏有限公司创办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BII(Basel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已有3位诺医奖得主曾供职于BII:①丹麦免疫学家和医生耶纳(1911—1994,1984PM31),1969—1980年任BII主任;②德国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柯勒(1946—1995,1984PM32),1976—1985年供职于BII;③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利根川进(1939—,1987PM),1971—1981年供职于BII。 7 屠呦呦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所获奖项 屠呦呦研究员因首先创制新型抗疟特效药——青蒿素及其首个衍生物双氢青蒿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33]屠呦呦及青蒿素类(本芴醇和萘酚喹属喹啉类)抗疟药物所获奖项见表6。 注1: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大会上宣读了中科院院长(任期:1949.10—1978.06)郭沫若著名的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大会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不分等级)。屠呦呦出席大会并作为代表领奖,她还出席过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注2:1956年5月设立国家技术委员会,1958年11月更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1970年6月被并入中科院,1977年9月18日恢复,1998年3月更名为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至今。 注3:中华中医药学会(原名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79年成立,1992年5月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更为现名)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 注4:1984年由中华医学会(1915年2月5日成立于上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国药学会和《健康报》评选出“新中国成立35年来20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41]①沙眼衣原体的分离培养;②断肢再植的研究;③大面积烧伤治疗;④人工合成胰岛素;⑤针刺麻醉的研究;⑥人体微循环的研究;⑦根治绒癌的研究;⑧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⑨早期肝癌及癌前期甲胎蛋白血清学规律的研究;B10麻疹活疫苗的研究;B11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B1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B13抗疟新药——青蒿素;B14广谱抗肿瘤抗菌素平阳霉素;B15新药氢溴酸山莨菪碱(莨菪碱药物的商品名是阿托品/Atropine);B16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B17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B18治疗慢性肝炎新药——联苯双酯;B19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B20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靛玉红。 注5:1988年5月3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第三次常务会议,将原属国家医药管理局管理的中医药行业划出,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同志兼任首任局长,原由卫生部归口管理,现隶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 注6:1992年由国家科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出“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42]①银河—II巨型计算机(国防科技大学);②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③新核素铂202(Pt-202)、铪185(Hf-185)和汞208(Hg-208)的首次合成(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上海原子核研究所);④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结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⑤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技术(华北电力学院、清华大学);⑥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⑦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粘菌介体内的发现和增殖研究(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⑧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弱磁—强磁—浮选矿新技术(长沙矿冶研究院、包头钢铁公司);⑨宝钢二号高炉工程(宝钢工程总指挥部);⑩斯坦纳比猜想的解决(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43]1995年堵丁柱(Ding-Zhu Du,1949—)的硕士导师越民义教授(1921.06.22—)在中国《运筹学杂志》发表论文,否定了堵丁柱和黄光明(Frank Kwang-Ming Hwang)所谓解决斯坦纳比猜想的工作。[44~46] 注7: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及其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捐资创设。“求是”之名是查先生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得名。设立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国家的科技研究工作,此奖始颁于1994年。1996年度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奖金:人民币100万元,10人平分)授予“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共10位)”,他们依次是(按繁体姓氏笔划排序):朱大元(上海药物所,合成了蒿甲醚)、李英(上海药物所,对青蒿素类化合物进行系统研究)、李国桥(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次证实其疗效优于氯喹)、周维善(上海有机化学所,1923—2012,主持青蒿素结构测定等,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学部院士,与姜廷良研究员分享2011年度第四届唐氏中药发展奖)、梁钜忠(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乙醚提出物临床观察有抗疟效果)、许杏祥(上海有机化学所,完成青蒿素合成等)、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采用乙醚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刘旭(广西桂林制药厂,合成出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魏振兴[47](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从黄花蒿中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和顾浩明(上海药物所,对青蒿素衍生物进行药效实验)。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发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罗泽渊、钟裕蓉和周义清等则榜上无名。张亭栋独享2015年度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注8:1997年由卫生部和健康报社评选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①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②计划免疫工程取得显著成就;③双氢青蒿素的研究开发;④对外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拓展;⑤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⑥建立各类卫生机构,对广大群众提供了基本卫生服务;⑦保护全国妇女儿童的健康;⑧消灭天花(1961年)——人类战胜疾病的丰碑;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⑩强化卫生法制建设。 注9:为纪念“泰国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之父”(Father of modern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of Thailand)玛希隆·宋卡拉王子(Mahidol Adulyadej=Mahidol Songkla=Prince of Songkla,1892.01.01—1929.09.24,拉玛五世之子,家中排行第69,育1女2子,拉玛八世和拉玛九世之父)诞辰100周年,拉玛九世国王普密蓬·阿杜德(1946年6月9日登基,育3女1子,目前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下诏创设玛希隆王子奖基金会(Prince Mahidol Award Foundation,1997年前称Mahidol Award Foundation),诗琳通公主(普密蓬国王次女)任基金会主席。自1992年起开始颁发泰国最高医学奖——玛希隆王子奖(Prince Mahidol Award),设医学奖和公共卫生奖2个奖项,每年颁奖1次,每届合计授奖2~5人(含团体),每届奖金总额10万美元由获奖者平分。2003年度玛希隆王子奖医学奖授予中国抗疟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协作组(China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on Qinghaosu and its Derivatives as Antimalarials),公共卫生将授予美国医学教授尼德曼(Prof.Herbert L.Needleman)。2004年初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率团(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陈传宏、国际合作司巡视员李朝晨及获奖专家代表李英、周维善和吴毓林共6人)赴曼谷领回奖章、奖状和5万美元奖金,大多数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赠给酉阳的中学,但因奖金分配和捐赠名义存在分歧,奖金至今仍保存在国家奖励办。中国卫生部部长(任期:1987.04—1998.03)陈敏章(1931—1999)获1992年度玛希隆王子奖公共卫生奖,中国医学专家俞永新院士(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2008年度玛希隆王子奖公共卫生奖。1888年拉玛五世国王朱拉隆功陛下(Chulalongkorn the Great,1853—1910,共育77个子女,拉玛六世和拉玛七世之父,在家中排行分别是第29和第76)创办暹罗(1949年起称泰国)的首家公立医院——诗里拉医院(Siriraj Hospital),1889年5月创立执业医学院(School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Paethayakorn School),1893年5月1日更名为Rajapaethayalai皇家医学院。1917年3月26日朱拉隆功大学CU(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成立,同年4月6日Rajapaethayalai皇家医学院被并入而成立朱拉隆功大学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 of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稍后更名为诗里拉医院和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 and Siriraj Hospital),1943年2月7日诗里拉医院和医学院脱离朱拉隆功大学而重组为医科大学(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1969年2月21日普密蓬国王为纪念其父玛希隆·宋卡拉而下诏将医科大学更名为玛希隆大学MU(Mahidol University),下设诗里拉医学院(Faculty of Medicine Siriraj Hospital)。 注10: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是200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在美国唐仲英基金会(Cyrus Chung Ying Tang Foundation)的支持下,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国科奖字〔2004〕87号)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中国内地在中药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始颁于2005年,每2年颁奖1次,原每届在中药基础研究领域和中药应用研究领域各奖励1名,每人奖金为人民币20万元(税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主任胡之璧院士(1995年当选为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因成功克隆黄芪中两个糖苷转移酶基因,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中药材品质,并解决了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药用植物的技术难题而荣获中药应用研究领域唐氏中医药发展奖。屠呦呦研究员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因在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荣获中药基础研究领域唐氏中医药发展奖。自2013年第五届起,修改奖励办法如下:设置中药研究奖、中医临床研究奖、中药研究青年奖和中医临床研究青年奖4个奖项,后两个奖项要求获奖者年龄不超过50岁,每届每个奖项各评选出获奖者1名,前后2个奖项每人奖金分别为人民币20万元和10万元(均指税前)。 注11:屠呦呦独享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荣膺的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大奖。拉斯克奖有时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Americas Nobels),因其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获拉奖后成为诺医奖或诺化奖得主的比例很高,故该奖号称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48]2012年1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麦克尼尔(Donald G.McNeil,Jr.)就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之事撰写的述评《勾心斗角,抗疟药物青蒿素还是获奖》(For Intrigue,Malaria Drug Artemisinin Gets the Prize,常见中文译名有《毛泽东、越战和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发现,多亏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吗?》等),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而使屠呦呦饱受争议。[49]“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三无身份引反思”成为“隆力奇杯”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主办)之第八。 注12:一年一度的“科学创新日”活动由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2007年在上海成立全球性中国研发中心)创立于2010年。2011年9月19日上午由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同举办的“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屠呦呦研究员和张亭栋教授因“在中药研究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贡献”而被授予“2011年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浙江大学段树民教授被授予“2011年神经科学卓越奖”,另还设有明日之星奖。屠呦呦因在纽约参加拉斯克奖颁奖典礼活动而缺席,她将全额奖金捐出,用作公益卫生研究。2010年首届“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1985年称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2005年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王振义院士和末任卫生部部长(任期:2007.06—2013.03)陈竺院士,“神经科学卓越奖”授予清华大学医学院刘国松教授。针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张亭栋研究的基础上,王振义找出了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运用于临床的治疗方法[50],陈竺则阐明了ATRA和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此类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51]这种奖项似乎并非定期常设奖项,商业气氛浓厚。因在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张亭栋和陈竺分享2015年度第六届唐氏中医药发展奖中的中药研究奖。 注13: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大会主题其实只有一个——表彰屠呦呦,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人民币100万元。 注14:阿尔波特基金奖WAFP/AFP(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由美国企业家和慈善家阿尔波特(Warren Alpert,1920—2007)捐资创设,始颁于1987年,专门用于奖励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基本上是每年颁奖1次(1990年未颁奖,2008年和2009年合为1次颁奖[52]),每届授奖1~5人,每届奖金额是25万美元。屠呦呦和纽约大学医学院朗格尼医学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从事抗疟疫苗研究的纳森兹维格夫妇(Victor Nussenzweig & Ruth Sonntag Nussenzweig,1953年结婚)荣获2015年阿尔波特基金奖(同年10月1日在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举办的专场研讨会上颁奖,由李敏夫妇及其女儿代领),其获奖理由是“因他们在化学和寄生虫学方面的开创性发现,且亲自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有效的化疗和以疫苗为基础的方法来控制疟疾——他们的工作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for their pioneering discoveries in chemistry and parasitology,and their personal commitment to translating these discoveries into effective chemotherapeutic and vaccine-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olling malaria-their collective work will impact millions of lives globally particularl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注15:1970年代中后期,以女药物化学家邓蓉仙(1927.10—1998.02.05)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另辟蹊径,克服艰难困苦,成功创制出人工合成化学抗疟新药——本芴醇(lumefantrine=benflumetol,C30H32Cl3NO,喹啉类化学药物,研发时代号:76028),它是高效、低毒、与氯喹无交叉抗药性的创新抗疟药物。[53~56]与青蒿素类相比,本芴醇的优点是半衰期长、杀虫力强、作用持久,缺点是作用较慢,不能及时控制住临床发作。本芴醇获得的国家发明奖一等奖是中国医药卫生界(兽医药业除外)迄今荣膺的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内最高奖项。关于文献[57]P769“(军医科院)获得迄今为止中国卫生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仅有两项)”的描述,笔者澄清如下:前者是指“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军事医学科学院:朱壬葆、刘雪桐、杨文德、周金黄、张其楷、蒋豫图、任德利)”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后者是指本芴醇获1990年度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医药卫生界获得的首个国家发明奖一等奖。经笔者查证,1990—2012年(1996年1项一等奖未公开)医药卫生界未曾再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故圆括号内的“目前仅有两项”似有误。 注16:天然产物化学和中药化学专家朱大元及其团队通过青蒿素在人体内代谢转化和机制的研究而创制出蒿甲醚,同时他还创造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两步反应在一个反应锅中完成的“一锅炒”蒿甲醚生产工艺。 注17: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沿革:①1906年11月中旬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Yale-in-China Mission,1901年4月4日成立)医师休姆(中文名胡美,Edward Hicks Hume,1876—1957,1901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MD)在长沙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西医院——雅礼医院。在胡美和颜福庆的帮助下,1911年11月美国护士盖奇(中文名盖仪贞,Nina Diadamia Gage,1883—1946)女士创办雅礼护病学校。1915年雅礼医院和雅礼护病学校分别更名为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自此“湘雅”形成了医学校(院)、医院和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格局并延续至今。湘雅医院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之盛誉。②1914年7月21日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签署合作办学协定,同年12月8日在长沙举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9月已正式开课),自此开创了中外合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公共卫生学家和医学教育家颜福庆(1882—1970,1915.02——1916.02出任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出任首任校长,胡美博士任教务长。曾先后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1924年7月,1925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为正在此实习的湘雅医科大学学生李振翩等的题词“学成致用”是其最后一幅题词。[58]中美双方续约十年的正式协定则签订于1925年5月8日)、私立湘雅医学院(1931年12月)、国立湘雅医学院(1940年8月)、湖南医学院(1953年9月)和湖南医科大学(1987年12月)。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同年11月起称现名至今。 注18:2001年经卫生部和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共有26个,其中医学奖项2个:①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其颁奖范围涉及医药领域里的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每年颁奖一次,设一、二、三等奖。②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负责评审和颁奖。卫生部将从上述奖项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 注19:1999年美国杜邦公司向中国科技部捐资300万元人民币设立杜邦科技创新奖,用于奖励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2000—2002年每年评选1次,每届评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奖励10万元人民币。 注20:1947年6月6日在荷兰海牙成立的欧洲专利研究所IIB(法文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s Brevets,英文International Patent Institute)是一个知识产权组织,其成员国有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1978年起,IIB被融入1977年刚成立的欧洲专利局EPO(European Patent Office,总部设在慕尼黑)。欧洲发明人奖(European Inventor Award,原名European Inventor of the Year Award,2010年起更为现名)由欧洲专利局负责颁奖(有时获欧洲联盟理事会主席国和欧盟委员会的支持),始颁于2006年,每年颁奖1次,共设5个奖项,即行业奖(Industry)、中小企业奖(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研究奖(Research)、非欧洲国家奖(Non-European countries)和终身成就奖(Lifetime achievement)。自2013年起,增设人气奖(Popular Prize),由公众从决赛名单中投票选出。2009年4月28日周义清及其团队“因基于中草药的抗疟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for an anti-malaria drug based on a herbal agent,which has been instrumental in sav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lives)而荣获欧洲发明人奖中的非欧洲国家奖。 注21:古罗马医学家(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医师)和哲学家盖伦(Claudius/Aelius Galenus=Galen of Pergamon,法文Claude Galien,129—200?,被誉为“现代医学和药理学之父”),是继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Kos,460 BC—370 BC,提出四体液病理学说,西方医学的始祖,被西方尊奉为“医学之父”)之后最伟大的古代医学理论家。盖伦奖(法文Prix Galien,英文Galen Prize)由法国药学家罗兰·梅尔(Roland Mehl)创办于1969年,原本用于表彰本国医药领域的杰出成就,法国盖伦奖始颁于1970年,每年颁奖1次。后来比利时—卢森堡(1982年)、德国(1984年)、荷兰(1985年)、英国(1988年)、意大利(1989年)、西班牙(1990年)、葡萄牙(1992年,2005年起停颁)、加拿大(1993年)、瑞士(2001年)、美国(2007年)、波兰(2012年)、以色列(2012年)、希腊(2012年)、俄罗斯(2012年)和马格里布(Maghreb,由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地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国家组成,2013年)陆续加入,现已覆盖到全球15个国家或国家集团。[59]盖伦奖现由各国盖伦奖(颁奖周期有异)和盖伦国际奖(Prix Galien International award,始颁于1990年,每2年颁奖1次)两部分组成,它是医药研发领域的最高成就奖,被称为“生物制药学领域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 in biopharmaceutical research)。美国盖伦奖(Prix Galien USA Award,每年颁奖1次)现设有4个奖项:①最佳药物奖(Best Pharmaceutical Agent);②最佳生物制品奖(Best Biotechnology Product);③最佳医疗技术奖(Best Medical Technology);④公益人道奖(The Pro Bono Humanum award)。[60]2010年9月28日诺华公司出品的复方蒿甲醚片剂(Coartem)以其创新性治疗方案和卓越疗效被授予美国盖伦奖中的最佳药物奖,组委会对此的评价是:由针对疟原虫两种不同作用的抗疟药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抗疟药,可使95%以上危及生命的被治疗疟疾患者快速康复(by targeting malaria parasites with a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f two differently acting antimalarials,Coartem allows over 95% of treated patients to recover fast from this life threatening disease)。 注1: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屠呦呦是第一发明人,该发明奖唯一的奖章(编号:1005)由第一发明单位保存,奖金共人民币5000元,1980年11月25日卫生部科技局为此曾专门发文进行奖金分配。1982年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作为该发明项目的唯一代表领取了1979年度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发明证书和奖章。 注2:根据国际规范和标准,创制新药需进行三致(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胎性)等药理学毒性试验,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药理学毒性试验由北京中药所药理研究室李泽琳主持,其结论消除了人们对可能发生悲剧(如1958年采用中药藜芦治疗血吸虫病造成眼瞎人亡的惨痛教训和1960年代前后在德国出现的“反应停事件”等)重演的担心。曾美怡负责起草青蒿素的质量标准,1983年广州中医学院沈旋坤等介绍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蒿素含量的方法[62],1986年赵世善和曾美怡在国内首先建立了青蒿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63],它可用于青蒿植物中青蒿素含量的测定、动物和人体血浆浓度以及唾液的检测。周钟鸣率先在国内临床上对疟疾患者用青蒿素栓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1986年曾美怡等阐明了青蒿素分析中各种定量化学反应的机理。[64] 注3:根据国家安排,1986年8月山东省派出以魏振兴为首的专家,作为扶贫项目帮助黄花蒿优质产地四川酉阳县(1997年起属重庆直辖市)筹建武陵山制药厂(1986年11月成立,2000年12月被重庆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现名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有限公司),这是世界上首条工业化青蒿素提取生产线(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全自动生产线,年产量吨级,1988年3月8日正式投产)。2000年前后,借助于屠呦呦的技术支持,湖南吉首市制药厂[2001年10月被重庆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曾名华立(吉首)青蒿素制药有限公司,现名湘西华方制药有限公司]利用当地武陵山区优质的青蒿资源建立起工业化青蒿素提取生产线,使得湖南成为继重庆之后的第2个青蒿素生产基地。屠呦呦专著P155:1986年中药研究所获青蒿素新药证书后,又在湖南吉首,用当地优质青蒿资源科技扶贫建一生产基地,曾称“中医研究院吉首制药厂”,生产大量青蒿素供用于市场。关于吉首制药厂青蒿素生产基地的这2种描述是否是指同一件事,待考证。 注4:1974年年初,因罗泽渊暂时休假,其同事詹尔益尝试使用各种溶剂提取青蒿素,最终发现溶剂汽油浸提法(可省去层析柱分离这个步骤)可大幅缩短制备时间。其后詹尔益、梁钜忠和罗泽渊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建立起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汽油法提取工艺,支持了后续进行的动物药理、毒性、临床试验以及各兄弟单位的研究用药,当时全国各地使用的黄蒿素(青蒿素)大多是采用这种简便工艺生产制备的。自1974年起,北京中药所附属药厂连年从酉阳购进大量青蒿药材,采用汽油法提取青蒿素供全面开展科研之用。1978年的鉴定会确认,汽油法工艺适宜于提取青蒿素含量0.30%以上的优质青蒿资源。 注5:国际知名疟疾防治专家李国桥(1936年8月出生于广东南海)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1956年成立时称广州中医学院,197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学院,1978年恢复原名,1995年更为现名)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和青蒿研究中心主任。1964年起开始针灸治疗疟疾的课题研究,1967年夏组织一个针灸小组加入“523项目”,1971年起其工作重点转为抢救脑型疟患者。他长期主持中国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大规模临床研究,1974年10月首先系统地证实青蒿素治疗恶性疟(尤其是严重的脑型疟)的速效低毒作用[65],这是人类首次在临床上用青蒿素成功地治愈恶性疟患者。1981年为了验证恶性疟原虫每裂殖周期引起2次发烧的理论,他自愿将疟原虫注射进自己体内,48 h内不服用任何药物。他主持的脑型疟救治研究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独创脑型疟R、T昏迷皮内血片鉴别诊断法,他对恶性疟热型的阐述和图解被收入WHO编著的《疟疾学》专著,他总结的青蒿素类抗疟药7天疗程方案被WHO采纳并确定为标准疗程。1982年李国桥等人在权威医学刊物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论文《甲氟喹和青蒿素的抗疟作用》[66],自此青蒿素才逐渐成为全球抗疟专家们所关注的焦点。[67]李国桥先后研制出5种复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并获得中国专利[68~69](另3项发明专利见表1)。 此外,屠呦呦女士还获得过以下荣誉和称号:①1958年获卫生部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状;②1977年被评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药研究所先进工作者;③1969年被广东地区“523领导组”授予“五好队员”称号;④1979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⑤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首批“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⑥1990年成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⑦1992年被中国中医研究院授予最高荣誉奖——金质奖章及终身研究员的特殊奖励;⑧199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杰出妇女”(包括邓亚萍和屠呦呦在内共10名)称号;⑨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出席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B101996年因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成果获广州仲景中医药奖励基金会(1991年11月1日注册成立,属民间组织,挂靠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颁发的首届广州仲景中医药奖杰出成果奖,中西医结合医学家沈自尹(1928.03.22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院士)也是该奖首届得主,据称该奖是新中国首次以民间形式对国际上所取得的中医药重大成果并达到首创与公认的开拓者颁发的奖项;B112002年被全国妇联、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发明协会联合授予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共10名)称号;[70]B122003年屠呦呦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获第14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B132012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共10名)荣誉称号;B14201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杰出校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始颁于1984年,每年颁奖1次,每届授奖1~3人,至今尚无华裔得主)由世界文化理事会WCC(World Cultural Council,1981年成立,其总部设在墨西哥城)负责颁发。[71]1987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只有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家休·赫胥黎(Hugh Esmor Huxley,MBE,FRS,1924—2013)1位,别无他人。[72~73]关于刘猷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和屠呦呦获1987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或其荣誉奖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74~75],此错流传甚广,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很多权威媒体都经常中招出错[76~78],为此很有必要予以彻底澄清。实际上他俩仅是获得当年该奖的提名(世界文化理事会曾邮寄给他俩各1张获得提名的证书),况且获得该奖提名比较容易。[79] 8 结束语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科学家们集体协同“大会战”(即全国一盘棋无私奉献、大军团通力协作)所取得的世界级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523项目”内部实行公开透明的交流合作方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举国体制的硕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和自主创新的杰作,荣耀属于以屠呦呦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她荣获诺奖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但这种科研举国协同攻关模式(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现已难以仿效或复制。 屠呦呦先生荣幸地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14世达赖喇嘛、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刘晓波和莫言之后的第13位华裔诺奖得主和迄今唯一的华裔女性诺奖得主,亦是唯一的华裔诺医奖得主,其中杨振宁、李政道、14世达赖喇嘛(其国籍情况稍显复杂)、刘晓波、莫言和屠呦呦6位在获奖时拥有中国国籍。[80~81]屠呦呦还是首位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其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和取得获奖成就等都是在中国内地)和首位华裔诺医奖得主,在6项诺奖中,华裔人士现独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荣膺诺物奖,他俩现已创造了以下几项纪录:①首次荣获诺奖的华裔;[82]②李政道是次年轻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获奖时未满31周岁;[83]③杨和李竟然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获诺奖,这是诺物奖历史上已知唯一的一次例外;[84~85]④从正式发表获奖论文(1956.10.01)到荣获诺奖(1957.10.31),历时仅13个月,这在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奖历史上属历时最短;⑤杨和李荣获诺奖已达59年,创所有诺奖得主获奖后生存年限最长的世界最高纪录;[86]⑥杨和李是1962年以前仍健在诺奖得主中硕果仅存的两位,特别是杨振宁已迈入现健在诺奖得主最大年龄排行榜第十名。[87~88] 屠呦呦先生赢得诺奖之殊荣必将彪炳史册,这是中国医学界尤其是中医学界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彰显出中国科技界对人类健康福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或许有助于改变全球对中医药的看法,同时也给予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之路以及中药创新以有益启迪,这无疑会对提振中国中医药产业或推动其走向世界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有五大类科技奖项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中间3项采用申报制,其余2项采用推荐制。笔者预言,2年内屠呦呦先生将众望所归地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参考文献: [1]X.Lusha.A new drug for malaria[J].China Reconstructs,1979:48-49. [2]Daniel L.Klayman.Qinghaosu(artemisinin):an antimalarial drug from China[J].Science,1985.05.31,228(4073):1049-1055. [3]作者不详.传奇般的抗疟中药走向世界[N].参考消息,2002-02-28(第1版). [4]David Lague.Chinese medicine:revolutionary discovery[J].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002.03.14:34-37. [5]Liwang Cui,Xinzhuan Su.Discovery,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rtemisinin[J].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2009.10,7(8):999-1013. [6]Fulong Liao.Discovery of artemisinin(Qinghaosu)[J].Molecules,2009.12.21,14(12):5362-5366. [7]何涛.揭秘青蒿素研制史[N].广州日报,2011-09-29(第A18版). [8]Louis H.Miller,Xinzhuan Su.Artemisinin: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J].Cell,2011.09.16,146(6):855-858. [9]饶毅,黎润红,张大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J].科学文化评论,2011.08.10,8(4):27-44. [10]饶毅,黎润红,张大庆.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N].中国中医药报,2011.09.16(第3版). [11]黎润红.“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12.15,32(4):488-500. [12]黎润红,饶毅,张大庆.“523任务”与青蒿素发现的历史探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107-121. [13]Youyou Tu.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qinghaosu)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J].Nature Medicine,2011.10.11,17(10):1217-1220. [14]崔芳.“我希望带回一个新的激励机制”——屠呦呦感言获拉斯克奖在于青蒿素研究中的四个突破[N].健康报,2011-11-16(第2版). [15]曾庆平.青蒿素:从抗疟机理与积累模式到临床应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J].科技导报,2015,33(20):16-20. [16]屠呦呦,倪慕云,钟裕容,李兰娜,崔淑莲,张慕群,王秀珍,梁晓天.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J].药学学报,1981.05.31(1980.03.03收到),16(5):366-370. [17]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Li Lan-Na,Cui Shu-Lian,Zhang Mu-Qun,Wang Xiu-Zhen,Ji Zheng,Liang Xiao-Tian.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artemisia annua Part II[J].Planta Medica,1982.03,44(3):143-145. [18]Richard W.Burg,Brinton M.Miller,Edward E.Baker,Jerome Birnbaum,Sara A.Currie,Robert Hartman,Yu-Lin Kong,Richard L.Monaghan,George Olson,Irving Putter,Josefino B.Tunac,Hyman Wallick,Edward O.Stapley,Ruiko Oiwa,Satoshi mura.Avermectins,new family of potent anthelmintic agents:Producing organism and fermentation[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79.03,15(3):361-367. [19]J.R.Egerton,D.A.Ostlind,L.S.Blair,C.H.Eary,D.Suhayda,S.Cifelli,R.F.Riek,W.C.Campbell.Avermectins,new family of potent anthelmintic agents:Efficacy of the B1a component[J].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979.03,15(3):372-378. [20]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探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0,30(3):7-15. [21]Peyton Rous.A sarcoma of the fowl transmissible by an agent separable from the tumor cel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1911.04.01,13(4):397-411. [22]张田勘.里程碑意义的手术与诺奖评委辞职[N].南方周末,2016-02-25(总第1670期第C20科学版). [23]欧阳军.蚊子·疟疾·诺贝尔奖[J].现代健康人,2002(1):55. [24]朱安远.英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及英国功绩勋章得主概览(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40):192-201. [25]Patrick Manson.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rescentic and flagellated bodies in malarial blood[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894.12.08,2(1771):1306-1308. [26]王荫长.漫谈人类与蚊子的斗争以及相关的邮票[J].昆虫知识,2006,43(2):268-274. [27]Ronald Ross.On some peculiar pigmented cells found in two mosquitos fed on malarial blood[J].British Medical Journal,1897.12.18,2(1929):1786-1788. [28]王震元.抗击疟疾——从金鸡纳霜到青蒿素[J].科学24小时,2013(2):24-26. [29]郭奕玲,沈慧君.罗斯与疟疾病源的发现[J].今日科苑,2008(9):45-46. [30]郭奕玲,沈慧君.蚊腹中的发现——记罗斯对疟疾病源的研究[J].生命世界,2008(9):100-103. [31]赵承渊.医学诺贝尔之路:“我找到了狡猾的种子”[J].健康管理,2013(10):118-119. [32]张田勘.诺贝尔医学奖的百年(续)[J].世界科学,2000(9):44-46. [33]杨先碧.敝帚之蒿,中国神药[J].科学24小时,2015(12):47-51. [34]无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8年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奖励项目[N].中国中医药报(1989.01.02,创刊号),1989-01-09(总第2期第3版). [35]宋振玉,赵凯存,梁晓天,刘春雪,仪明光.青蒿酯和青蒿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法[J].药学学报,1985,20(8):610-614. [36]宋振玉,赵凯存,刘春雪,梁晓天.青蒿素、青蒿酯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建立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1990,19(8):27-28. [37]赵凯存,宋振玉.双氢青蒿素在人的药代动力学及与青蒿素的比较[J].药学学报,1993,28(5):342-346. [38]欧阳颗,杨家芬.青蒿及其提取物抗原虫作用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3,3(3):1-2,77. [39]欧阳颗,杨家芬,李镇辉,唐发清.青蒿提取物对刚地弓形虫的抑制作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4,19(2):108-110. [40]Ciba-Geigy AG(Basel,CH),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Beijing,CN):Zhou Yiqing,Ning Dianxi,Wang Shufen,Ding Deben,Li Guofu,Shan Chengqi,Liu Guangyu.Antimalarial compositions[P].EP0500823B1,1996.03.13/1992.09.02. [41]本报讯.建国三十五年来二十项重大医药科研成果[N].健康报,1984-09-13(总第2082期第1版). [42]本报讯.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简介[N].人民日报,2003-01-09(第3版). [43]D.-Z.Du,F.K.Hwang.A proof of the Gilbert-Pollak conjecture on the Steiner ratio[J].Algorithmica,1992.06,7(1):121-135. [44]越民义.关于Steiner树问题[J].运筹学杂志,1995,14(1):1-7. [45]堵丁柱,黄光明.也谈Steiner树问题[J].运筹学杂志,1996,15(1):67-70. [46]越民义.对于堵、黄“也谈Steiner树问题”一文的答复[J].运筹学杂志,1996,15(1):71-72. [47]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青蒿素及次甲基青蒿素的提取方法[P].CN1030080C/CN1047503A/ZL89103384.X,1995.10.18/1990.12.05/1989.05.25. [48]朱安远,郭华珍.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概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6,23(5):183-194,208. [49]黄松平,朱亚宗.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现争端的化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1):86-90. [50]Huang ME,Ye YC,Chen SR,Chai JR,Lu JX,Zhoa L,Gu LJ,Wang ZY.Use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Blood,1988.08,72(2):567-572. [51]李辉.对话鲁白: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是这样评出来的[J].世界科学,2011(10):10-12. [52]Warren Alpert Foundation Prize Recipients[EB/OL].http://warrenalpert.org/prize-recipients,2015-12-31. [53]邓蓉仙,余礼碧,张洪北,耿荣良,叶克龙,张德芳.抗疟药的研究——α-(烷氨基甲基)-卤代-4-芴甲醇类化合物的合成[J].药学学报,1981.12(1980.10.03收到),16(12):920-924. [54]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邓蓉仙,钟景星,赵德昌.抗疟新药苯芴醇的合成新工艺(简称五步法工艺)[P].CN1029680C/CN1042535A/ZL88107666.X,1995.09.06/1990.05.30/1988.11.10. [55]邓蓉仙,钟景星,赵德昌,张洪北,盛杏英,丁德本,杨俊德.芴甲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疟作用[J].药学学报,1997,32(11):874-878. [56]邓蓉仙,钟景星,赵德昌,王俭.抗疟药本芴醇的合成新路线[J].药学学报,2000,35(1):22-25. [57]无作者.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41(8):769-774. [58]辛流.“学成致用”──孙中山的最后一幅题词[J].文史杂志,1998(3):59-60. [59]Prix Galien-Le prix de la recherche pharmaceutique[EB/OL].http://www.prixgalien.com/en/01/introduction.htm,2015-12-31. [60]The Pro Bono Humanum award[EB/OL].http://galienfoundation.org/en/website/the-award/the-pro-bono-humanum-award,2015-12-31. [61]朱海.青蒿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工业(后更名为齐鲁药事、药学研究),1985(2):4-12. [62]沈旋坤,严克东,罗泽渊,田樱,曾美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蒿素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83,3(1):24-26. [63]赵世善,曾美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植物中的青蒿素[J].药物分析杂志,1986,6(1):3-5. [64]曾美怡,赵世善,付桂兰.青蒿素分析中的各种定量反应[J].药物分析杂志,1986,6(3):183-185. [65]广州中医学院疟疾防治研究小组(李国桥 整理).青蒿素治疗凶险型恶性疟48例临床报告[J].新医学杂志,1979(1):17-19,11,154. [66]Jing-Bo Jiang(江静波),Xing-Bo Guo(郭兴伯),Guo-Qiao Li,Yun Cheung Kong,Keith Arnold(阿诺德).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mefloquine and qinghaosu[J].The Lancet,1982.08.07,320(8293):285-288. [67]Guoqiao Li,Xingbo Guo,Keith Arnold,Hwaxiang Jian,Linchun Fu.Randomised comparative study of mefloquine,qinghaosu,and pyrimethamine-sulfadoxine in patients with falciparum malaria[J].The Lancet,1984.12.15,324(8416):1360-1361. [68]广州市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李国桥.复方哌喹片(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甲氧苄啶+磷酸伯喹)[P].CN1092048C/CN1237416A/ZL98113233.2,2002.10.09/1999.12.08/1998.06.02. [69]李国桥、宋健平.青蒿素萘酚喹复方抗疟疾组合物(青蒿素或其衍生物+萘酚喹+伯喹)[P].CN101116665B/CN101116665A/CN101116665B,2010.09.29/2008.02.06/2006.08.04. [70]无作者.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的发明创制人——屠呦呦教授[A].中国发明协会编.巾帼风采——中国女发明家[C].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11:28-34. [71]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46):200-205. [72]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Einstein_World_Award_of_Science,2015-12-31. [73]朱安远,朱婧姝.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概览(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4,21(6):122-129. [74]杨志强.沉痛悼念本刊编委刘猷枋教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3.20,34(3):302. [75]无作者.中医工作动态[J].中医杂志,1988(6):79. [76]施宝华,华钟甫.抗疟新药的研制者——屠呦呦[N].人民日报,1990-06-27(第5版). [77]白剑峰.“国家队”的使命——访中国中医研究院新任院长王永炎[N].人民日报,1999-02-24(第5版). [78]杨继红 总撰稿.中国第一个被世界公认的创制新药——青蒿素[A].邢雁 主编.365个第一次——共和国50年珍贵图录[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07:292. [79]方舟子.新语丝:多位“中医泰斗”荣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之谜[EB/OL].[2008-08-11].http://xys8.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blogzhongyi7.txt,2015-12-31. [80]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6):167-172,176. [81]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国籍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7):140-151. [82]朱安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概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2,19(44):110-114,13. [83]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李政道[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3,20(2):89-94. [84]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上)[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2):215-230,260. [85]朱安远.1901—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情况探微(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36):208-223. [86]朱安远.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漫谈[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14):165-176,212. [87]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上)[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5,22(2):130-138. [88]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各种年龄(年限)的分布研究(下)[J].中国市场(营销版),2015,22(1):145-152,15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