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IA-SIC模型的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刘琰
摘 要: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基于伤害事故安全信息模型(IA-SIC),深入分析高处作业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流程,包括信源、信源载体、外部信道和信宿载体等方面,得出各个阶段影响信息传递的影响因素,明确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IA-SIC模型;高处作业;事故分析;建筑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03-0101-03 Research 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lling Accidents in High Altitude Operation Based on IA-SIC Model LIU Yan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Shanghai 200300)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ll accidents during high-altitude operations du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njured accident - 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 (IA-SIC),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 during high-altitude operation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ources, information source carriers, external channels, destination carriers and other aspects, and drew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affec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t various stages, clarified the causes of fall accidents from high altitude operations, and finally propose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Keywords: IA-SIC model;high-altitude operations;accident analysis;building construction 高处坠落是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安全事故种类之一,造成的事故后果严重。据统计,2010—2018年共发生安全事故5 055起,而高处坠落事故占事故总数的51%[1]。不仅在国内,高处坠落事故在国外同样占据建筑行业事故的榜首,美国高处坠落事故率占比超过37%,日本高处坠落事故率占比超过35%,加拿大高处坠落事故率占比超过40%[2]。研究表明,90%以上的高处坠落事故是人为原因导致的,采用科学的模型对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度分析,这对于预防事故发生有重要作用[3-4]。 1 IA-SIC模型概述 伤害事故安全信息认知模型(Injured Accident-Safety Information Cognition,IA-SIC)是在安全信息通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如图1所示,其主要目的是解释经常发生却没有造成伤害的事故机理。该模型不仅可以从信息认知层面深刻剖析内部机制对伤害事故的致因作用,而且可以通过策略分析得出事故预防的基本对策[5]。 2 基于IA-SIC模型的高处作业坠落事故原因分析 由IA-SIC模型可知,安全信息的认知主要和13个事件紧密相关,分别为真信源、伪信源、信源载体、信道载体、信噪、外部信道、信宿载体、内部信噪、感觉安全信息、知觉安全信息、认知安全信息、响应动作和行动结果。其中的有源信源代表可控的信源,无源信源代表不可控的信源,如不可抗力等因素。真信源代表客观实在可以被人感知的东西,伪信源代表因幻觉等原因看到的非客观存在的相关信息。外部信道指独立于人体存在的信息传播媒介,如空气、水、线缆等,内部信道指人体自身内部的信息传递媒介,如神经元等。信噪指的是对信息传递过程有干扰的各种因素,这种因素可以存在于信源、信道以及信宿内部。信息在由信源传递至响应动作过程中会因为失真而发生变异,诸多环节的信息失真及缺失导致了最后的事故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第一层原因——信源到信源载体的信息缺失 当信源本身所具有的危险性及其所处的不安全状态不能被人准确地感知,即危险源的信息不能被正确感知或者无法表达时,信息发生第一次失真。例如,在高处作业时,未固定的气瓶、未绑扎的踏板、未挂安全绳的作业工具都可能会引发高空墜落事故,但作业工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已经构成危险源时,信源到信源载体的信息发生了缺失。 2.2 第二层原因——信源载体到信道载体的信息失真 当信息在载体间传递时,外界因素干扰或者载体自身的缺陷同样会导致信源危险信息缺失,同时信息在进入信道传播前,其形式就开始发生变化。此变化可分为不完全转换、变异转换和杂糅转换等。例如,高处作业时,两个不同班组未进行信息的及时沟通或者未按规章制度申请作业许可就开始各自作业,最终导致高处作业交叉事故的发生。 2.3 第三层原因——信道载体到信宿载体的信息失真 此过程主要受信噪干扰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声、光、电和热等多种形式。例如,在大风等天气作业时,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班组长发出的指令在向工人传递的过程中受到干扰,导致作业人员无法接收完整的作业信息或者接收到错误的作业信息,最终导致违章作业的发生。 2.4 第四层原因——信宿载体到感觉安全信息的信息缺失 人自身缺陷会导致感觉信息缺失,比如,耳聋、眼盲、嗅觉失灵等身体原因导致其不能获取危险信息而导致事故发生。高处作业时,人的正常生理应激会造成作业人员身体内分泌代谢发生变化,从而会自发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保护自身。当作业人员有身体缺陷时,其无法接收完整的安全信息而导致安全意识下降,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5 第五层原因——感觉安全信息到认知信息的信息衰减 如果感觉到的信息无法通过思维加工组成完整的属性认知,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认知信息。认知过程是一个包含心理和生理的复杂过程,记忆编码过程会被各种形式的噪声所干扰。作业人员由于认知局限无法对接收的危险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做出相应的防御策略,同样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基于IA-SIC模型的高处作业坠落事故预防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控制信息传递的五个中间过程,消除信息缺失和信息失真,减少信噪干扰,可以降低安全信息流动过程中的阻滞效应,如图2所示。采取干预手段,有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主要可通过下面几种途径实现。 3.1 明确安全信息,消除伪信源 施工现场中出现的违章作业大部分与未做交底或者交底不清有关,在高处作业施工前,应明确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由专门的安全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召开班前会,提前告知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使得高空作业人员都能清楚了解安全目标要求和注意事项,同时应在技术交底中附安全交底内容和制度。日常要注意高处作业的临边防护、洞口防护措施的检查与维护,及时更换陈化老旧的防护设备。 3.2 维护信道载体完整,优化信道类型 高处作业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应建立完整且可靠度高的信道载体,防止由于信道载体中断而导致信息传输的丢失。例如,为高空作业人员配备质量合格的对讲机等设备,防止因沟通不畅而导致事故发生。当不具备对讲机条件时,应规定清晰的哨音或者旗语作为上下的联系信号,构建信息传递设备日常检修和定期检修制度。 3.3 降低传播过程中信噪的影响 安全信噪在不同的情景中会有不同的类型,每个类型在作用方面又具有不同的方向,安全信噪与人自身因素、环境和安全信息认知三个因素紧密相关。人自身因素包括生理信噪、心理信噪和知识信噪,环境因素包括视觉信噪、听觉信噪、嗅觉信噪、触觉信噪和味觉信噪,安全信息认知包括语言信噪、显示信噪、表达信噪和相似信噪。在高处作业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信噪,要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各种信噪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 3.4 感官系统修护 对于经常进行高處作业的施工人员,应定期组织其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其感官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护,防止因感官失灵而导致信息接收屏蔽。对于诊断患有高(低)血压病、心脏病、恐高症等不适宜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安排其从事高处作业,坚决禁止员工酒后作业,加强对工作时间内人员的精神状态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防止作业人员长期在高度紧张或疲劳的状态下施工,根据行业特点及作业人员身心需求安排轮班方式。 3.5 安全信息可视化 对于高处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信息进行标识、显现以及精细化管理,做到安全信息可视化,有利于信息宿主的接收,同时随处可见的安全宣传信息可以潜移默化地正向影响员工的安全意识。对于高处作业环境中容易发生事故的环境或地段,采取有效的警示提醒措施,如安装明显的反光提示装置、设置安全网等防坠措施。 3.6 加强认知学及心理学技能培训 在当前的用工环境及制度下,大多数高处作业人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受教育程度水平不高,诸如短训班、普通讲座等临时性的宣传并不能完全令他们适应。针对这类群体,应定期开展施工作业人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事故警示、科学传播等多种方式提升人员的认知技能,强化大脑认知锻炼,提升信息的整合及加工能力,使其在面临危险源或者突发状况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决策。 3.7 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施工企业应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明确指出禁止和提倡行为的种类及范畴,并配套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标准。要建立长期量化考核和评比机制,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及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互相协作的运行机制。 4 结论 基于伤害事故安全信息认知模型,本文分析了高处作业过程中信源到信源载体、信源载体到信道载体、信道载体到信宿载体、信宿载体到感觉安全信息、感觉安全信息到认知信息等五个信息传播阶段,总结出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五层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这对于施工过程中预防高处坠落事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世梅,王哲,傅贵.高处坠落事故习惯性行为原因重要度分析及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0(9):1-4. [2]马彬,陈立道,姜敏.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9):112-116. [3]张明轩,朱月娇,翟玉杰,等.建筑工程高处坠落事故的故障树分析方法研究[J].煤炭工程,2008(2):112-114. [4]叶贵,陈梦莉,汪红霞.建筑安全事故人为因素分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4):131-137. [5]罗通元,吴超.伤害事故安全信息认知建模与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6):154-15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