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重生
范文

    郭书林

    [摘要]在中华民族衰败时期,为了振兴中华,探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我们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成了落后的象征,被批判和遗忘。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随着中国的大国崛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随之增强,要求汲取民族元素重塑中国特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自然就成为民族文化的营养元素,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收。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得以重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复兴进程;重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48

    1 中华民族衰败时期传统文化被批判和遗忘

    1.1 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的中西结合阶段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阶级率先登上救亡图存的舞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来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一阶段,东西方文化并没有实现深层次的有机结合,只是最初阶段的简单拼凑,因而不能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救国方案。

    1.2 以西方文化元素为主的复制模仿阶段

    经历了初期阶段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仁人志士开始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学习日本,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但这场变法运动仅进行了103天就迅速失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学习美国,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阶段,仅仅以西方文化元素为主复制模仿西方道路,在中国进行改革和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脱离了中国国情。

    1.3 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的中国化阶段

    苦苦探索了近百年,资本主义的道路走不通。失败的教训使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中国需要一条崭新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国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毛泽东思想。历史实践证明,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的救国方案才具有生命力。但是,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魅力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离我们渐行渐远。

    与此同时,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师夷批古运动。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启了师夷历程,康、梁维新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为师夷批古,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掀起了师夷批古高潮。这些师夷批古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不知不觉进入被遗忘的角落。

    2 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传统文化得以重生

    2.1 改革开放前,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中曲折发展

    在前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迈出了中华民族复兴关键一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采用开明的文化政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ZW(]《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ZW)]毛泽东指出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ZW(]《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9页。[ZW)]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后一个时期,随着左倾错误的滋长,中国共产党偏离了正确的文化政策,阻断了传统文化的发展。1957年的反右派的扩大化造成了恶劣的后果,“这场粗暴的和过火的斗争,阻塞了言路,实际上打断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执行。”[ZW(]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ZW)]而“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以致在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的心目中,传统文化、儒学、孔子等在很长时期内是“反动的”、负面的文化符号。这极大地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2.2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加快赢得大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改革开放改变了文革时期错误的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重新回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来科学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轨道。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一项基本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为我们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表明党对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批判继承、传承发扬的基础上,以弘扬创新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已经成型。

    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加快,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不断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中华民族历史变迁中,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沉浮的启示

    3.1 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关系

    我们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的文化形态。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ZW(]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选自《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党建》杂志,2014年2月28日。[ZW)]

    3.2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球化、信息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有世界胸怀,要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ZW(]钱彤:《习近平谈纪念孔子: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4年9月25日。[ZW)]所以对待世界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以开阔的胸襟,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中国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同时当然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