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的伦理困境探析 |
范文 | 狄玉秀+曹庆新 [摘 要]伦理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之间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与专业价值伦理不相符甚至违背的情况,如多重关系、利用、礼物等。如何有效、正确地应对与处理,成为突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提升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多重关系;利用;礼物;价值冲突;伦理困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207 以人为对象的工作都会面临由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随时变化的可能。在社工实务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才能开展进一步的活动,专业关系就是社工与案主基于社会工作制度与伦理要求而开展的助人服务关系,但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却存在由多重关系、礼物、利用等复杂因素导致的跨越专业边界关系的现状。 1 伦理困境的内涵及社会工作专业边界关系的界定 所谓伦理的困境是指专业价值中对从业者要求的不同责任与义务之间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况。伦理困境的突破与解决,能够促进社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与案主问题的解决。 社会工作的专业边界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工作领域的界限:社会工作并不是指社会上的一切工作,而是能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职业性的专门领域。二是工作内容的边界,社会工作不是万能的,其自身具有专业限制。三是社工的心理边界,助人行为的成就感是社工的动力来源,同时这也容易让社工充满异常的激情,再难用科学且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助人行为。[1] 2 各专业边界关系的内涵 2.1 多重关系 多重关系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除了专业关系外还同时或相继扮演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工作者应避免与服务对象或前服务对象保持双重或多重关系,以免对服务对象造成利用或潜在的伤害,在避免不了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步骤,保护服务对象,并有责任设定清楚的、恰当的、具有文化敏感性的界限。[2] 2.2 利用 工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身专业助人者的地位或角色、工作关系以及工作关系中的权利(信息)不对等、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与依赖、服务对象对工作者服务行为和工作关系的误解、服务对象自身面临的困扰等因素,在违背服务对象意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偿占有服务对象的劳动成果,或不当利用服务对象各种物质经济和心理上的资源谋取各种形式的利益。[3] 2.3 礼物 社会工作者要考虑服务对象赠礼的动机、礼物的经济价值、治疗好关系以及自身接受或拒绝礼物的动机,避免接受服务对象的礼物以作为专业服务报酬。 3 社工实务中因跨专业边界导致的伦理问题事例 3.1 多重关系引发的伦理问题 例如,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称呼问题上,我们对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年人通常称为“爷爷”“奶奶”,这种日常又通俗礼貌的叫法,能拉近社工与老年人的距离,但是对老年人而言这种关系的定位与理解更偏向对身边孙辈的感觉,而社工的专业化程度也决定着自身能否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这都将影响社工与案主专业关系的建立。 3.2 利用导致的伦理问题 例如,小王(女)在一家知名度不错的企业做社工,从业一年多发现自己并不想继续做下去了,此时,她所服务的案主李先生(男)恰好是本公司人资部的经理,在工作中小王在熟悉了案主李先生情况后,借口工作治疗与其多次约谈发展成了亲密朋友关系,借机让李先生给她谋了更好的职位。 在此案例中,社工小王不仅没有遵守社工的职业准则,与案主发展成为亲密关系,而且利用职务之便利用案主为自己谋私利,是一种恶劣的、没有职业操守的行径,这不仅会对其自身产生恶劣影响,而且也会给其所在单位带来名誉等的损失。 3.3 礼物透露的伦理问题 工作中案主可能会自发地送一些礼物给社工以示感谢,也存在恶劣的情况,比如社工向案主要求送礼,这种现象一是因为社工自身素质不高;二是因为社工所在机构的管理监督不完善不严谨,而且案主也要自己去了解服务的规则等以方便维权。 在不成熟的社工机构,也存在社工给案主送礼拉来更多服务对象的现象。比如在活动过程中增设有小礼品环节的游戏、比赛等,这样容易使前来接受服务的对象产生对社会工作的错误认知或因口口相传造成很多并不需要服务的人员前来领取礼品,更不利于群众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利于专业化服务的发展。 综观以上三类情况,社工如何兼顾伦理与专业、区分职业与日常人际交往以及是否接受礼物都是实务过程中不可避免陷入的伦理困境,由社工发起的礼物赠送行为出于何种目的也在时刻考验着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伦理及价值观念。 4 造成伦理困境的原因 4.1 案主问题的不断变化或反复 社会工作是一门解决人的问题的专业,但是作为服务对象的人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其自身也不断地改变,这就造成了问题衍生新问题,或旧问题不断反复,而社工自身的专业学习大多来自国外经验或已有的工作经验,加之手中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案主的问题在解决时可能存在模棱两可的状况,从而不能完成专业的优质服务。 4.2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礼尚往来的传统文化与专业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一方面,社工接受礼物可能会影响专业关系的维护;另一方面,社工若是不接受案主的礼物,则有可能伤害案主,造成案主的误解。 4.3 社工自我素质不够高 4.3.1 专业素质不高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职业,它要求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多学科综合知识,还要熟悉与社工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识。而现实限制了社工专业素质的提升。 4.3.2 社工的自我认知度差 专业与职业的发展不一致使社工并不能够从自己的专业中找到可以为之坚持或奉献的价值。 4.4 督导不力,未能发挥其作用 督导作为社会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社工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机构缺乏督导或者督导水平不足则会导致社工在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实施错误的行为,这都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5 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对策 5.1 政府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发展 国家作为一个强大的统治机器,不仅要自上而下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制定政策法规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扶持其发展,使其获得一定的群众认知与发展基础。对于尚未建立社工机构的地区则要协调当地政府或其他社会资源,使其尽快发展起来。 5.2 社会工作协会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以及价值伦理规范 社会工作协会不仅要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也要针对各地方的实际开展情况与问题发现不足,完善价值论理,在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同时创造一套能够促进社会工作长足发展的价值体系。 5.3 完善机构内部体系设置,提升监管力度 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各地方内独立的个体,内部自成体系,要完善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在人才的招揽与监管方面,做到严谨、健全,不因自身制度建设不完善而造成问题;另外,其发展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切实服务于人民。 5.4 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社会工作者要牢记工作原则,熟练掌握工作方法,用专业知识去服务案主。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跟上时代的变迁,动态性地把控案主的问题,不断发现并发掘案主的潜在能力,通过专业关系的维护使案主不断获得自我改变与成长的能力,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6 结 论 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大多源于案主自身的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由于工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偏差,也有可能是专业价值观未与本土的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导致了其在实务中很难应用。不论是哪一种原因,这些伦理困境并不是不可突破的。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努力学习各类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学会用社工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伦理问题,从多方面思考突破困境的方法,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与专业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小西.社会上的工作就叫社会工作”[EB/OL].http://www.sohu.com/a/169130908_491282. [2]高培英.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本土化探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鲍伟娜.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J].中国市场,2017(27). [4]王承前,丰帆.基于伦理决策视角的百度“魏则西事件”分析[J].中国市场, 2016(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