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共享经济的兴起与征信形式的创新 |
范文 | 随奥迪 张静 史京 孟雅 何颖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共享经济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发展。共享经济是指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但是也对目前的法律制度、政府监管、社会信用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文章主要从共享经济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探讨了共享经济对征信行业的影响,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集中化、标准化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政企“一张网”的征信新模式。 [关键词]共享经济;政企“一张网”;数据库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8064 1研究背景 隨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共享经济在中国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景象。共享经济主要是指闲置资源的再利用,通过转让使用权而使闲置资源产生新的剩余价值。“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发起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丁·威茨曼,率先实践于Airbnb和Uber,继而在世界开始广泛传播。它率先实践于食宿和出行领域,在国内主要以滴滴、小猪短租等形式深入我国城市内部,成为又一新型经济业态。 然而随着共享经济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之中,并且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风口,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现存制度法律,社会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尤以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介绍, 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103%;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 同比增长130%;参与分享经济活动人数超过6亿人。如何解决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如何创新监管模式,如何制定助力共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将是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2共享经济的内涵 治理共享经济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对共享经济的了解之上,对共享经济的内涵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定义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光菊(2016)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有关Airbnb与Uber模式的研究进行了现状判断。指出Airbnb与Uber模式的出现是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背后的共享经济模式以及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信用问题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应当共同关注的重点内容。杨帅(2016)也明确指出目前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消费观念的变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影响上,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分工细化、交易模式变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绿色转型等,给产业发展、行业管理模式和企业经营等带来重大挑战。就共享经济发展的问题而言,李真(2016)在谈到关于“共享经济”时认为,它面临着合法合规、交易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与挑战。认为未来需要从完善立法提高立法效率、顺畅沟通和监督机制、创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发力,推动共享经济良性发展。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共享经济主要是伴随技术进步,海量数据的整合,高度参与度而形成的闲置资源共享的经济形态,在成因上始于技术的进步与信息整合的可能性,迎合供给侧改革的潮流。技术进步推动了数据收集手段的进步,而且也使得信息进步实现交互式发展,而社会生产的过度带来闲置资源的丰富性,于是共享经济得以出现并发展。这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合作式消费,它打破了资源供给者与资源消费者的界限,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从中创造价值的。以优步为例,伴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上升,私人汽车的闲置时间远远大于它的使用时间,资源因没有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而优步则借助移动互联网,整合闲置车辆供给方以及车辆需求方的信息,实现交互对接,使得闲置资源创造出新的剩余价值。但它与传统出租车行业和租赁行业有着显著不同,不仅仅在于信息交互软件的使用,更在于资源供给方与供给资源性质的差异。可以认为共享经济的资源供给者只是兼职,供给的资源也仅仅是闲置下来,暂时用不到的。 3基本特征 优步作为共享经济的杰出代表,从中笔者可以看优步在发展的历程中呈现的特征,优步可以看作全球打车软件O2O的鼻祖,它通过智能手机这一平台将乘客与司机就近、紧密、精确地连接起来,为乘客的出行提供多样化的高品质服务。但是司机只是“兼职”,乘客如果拥有闲置的汽车也可以成为司机,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取一定利益。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优步所体现的特征:闲置车辆,信息交互平台,广泛的陌生人参与,“兼职经济”。 闲置车辆放在共享经济中考虑可以认为是闲置的资源,当然闲置资源在共享经济时代,在闲置的资源的定义上,并不仅仅指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层次,还可以包括信息层次,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闲置的知识、技能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他人,为自己带来部分利益,比如如今在国内较为盛行的各类网上授课平台,以及传统的学生兼职家教等形式。在闲置资源的供给者上,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深化,可以显著地见到,供给者不会再局限于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 广泛的陌生人参与既是共享经济形成的原因,也是发展的结果,换句话来说,共享经济类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必然是规模化的大型经济体。如果没有人参与其中,自然也就没有了闲置资源的供给,就难以形成共享经济的规模,一旦聚集了大量的人员参与其中,循环累计效应此时便会发挥作用,最终形成规模化的经济体。广泛的参与度不仅仅指供给方、需求方,而是人人参与供给,人人参与消费。没有广泛参与度,租车、租房这一类分散的行业就难以实现如今便捷、低价的优势。此外,共享经济由于人人参与以及参与区域的广大,更突出体现了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比如在优步来说,良好的服务必然在于在别的城市也能通过这一平台打到车,这就必然要求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且由于共享的是闲置资源,从本质上来说,共享经济就是兼职经济,人与人的联合度并不高,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大部分司机都只不过是陌生人罢了。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信息交互平台就是共享经济发展的桥梁,是连接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桥梁,是信息汇聚的枢纽。共享经济可以看作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下,信息交互平台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供给方以及需求方的信息,实现精准对接,降低以往信息不对称、信息隔绝的状态,使各种需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供给,降低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对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数据收集分析可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共享经济的本质 从以上的探索就可以看出共享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兼职经济”,通过短暂的付出得到剩余价值的再创造。但是将共享经济与其他兼职、租赁经济分开的主要一点就是信息的集聚。共享经济之所以在此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平台企业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个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有效途径。现代经济学认为, 交易成本会限定交易的界限, 阻碍交易进行, 所以, 当信息技术不发达, 拥有资源与需求资源的双方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 或者获取对方信息的成本过高, 共享经济就无法实现。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沟通更为便捷,降低了信息成本。从目前真正符合闲置资源共享定义的企业来看,大部分都是以发布信息作为主营业务的。可以认为,信息交互平台就是信息的集聚,打破供给需求双方的信息屏障。 5共享经济发展阻碍 共享经济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是新事物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毁灭。共享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冲击着现存的社会体系,并带来了种种矛盾。在目前主要体现在法律体系、规章制度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与共享经济的不匹配。虽然共享单车并不能算作严格的共享经济业态,但是以它为例,亦可窥见公众对共享经济发展障碍的直接感受。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南大学学生对于共享单车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在关于共享单车的问题上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在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历时三天共发出问卷180份,有效率为100%。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对江南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与老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我们选择大一新生,了解他们对刚刚出现在校园内的共享单车的看法,选择大四毕业生,简单了解了他们对共享单车出现前后学生们的出行方式;并走访了教学楼保安、宿管员等后勤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对该问题的看法。 由下图关于共享单车遭到破坏的调查数据可知,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对于破坏共享单车成因的看法较为一致的主要有个人信用素质、政府法规不完善、共享单车企业管理漏洞这三个因素。其中样本总数为180人,有159人认为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个人信用素质造成的,占总人数的8833%;有77人认为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政府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的,占总人数的4278%;有123人认为破坏共享单车的行为是企业管理漏洞造成的,占总人数的6833%。 从以上可以看到,共享经济出现弊端,公众的直接感受中尤以个人信用素质、政府法规不完善、共享单车企业管理漏洞这三个因素为最突出。依据这三个因素,我们可以感受到,共享经济对政府现有法规的冲击,行业标准的匮乏,至于信用素质的薄弱,更可以认为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在对社会法律体系以及政府规章制度上,就共享单车来说,乱停乱放的根源之一便在于早期的城市规划上并没有考虑到如此大量的自行车涌入。此外,层出不穷的共享单车索赔事件,更体现了法律之不健全。 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也是共享发展现实所必然要求的。在共享经济模式下, 陌生人交易、短期交易、一次性交易增加, 为你提供服务的司机很可能不会再遇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其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一个难题。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就在于信用体系的完善。尽管共享平台公司设置了星级评定、用户投诉、资格审核等多种机制提高信任度, 但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困境, 如Uber司机刷单、网店制假售假、共享单车被恶意损坏等行为屡见不鲜。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另外,从以上的共享经济的特征和本质上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发展的另一难题在于安全问题。一方面在线下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线上所集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毕竟平台企业手中聚集着众多消费者衣、食、住、行等各领域的私密信息,一旦泄露,足以产生极大的社会问题。共享经济的自我发展显然是无法弥合目前已经出现的矛盾问题的,无形之手的失灵,要求着政府的合理介入。一方面法规完善,政府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现有国情下,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也要求政府的把控。共享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社会制度深入变革的领先者,也在倒逼着社会的改进。在共享经济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探索出新的共享经济治理模式,新的征信形式。 6关于征信新模式的思路与建议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征信上虽然有着中央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但是在我国真正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则只是一部分。固然现如今的以芝麻征信的互联网征信可以作为现今征信模式的补充,但是互联网征信也面临着信用标准不统一、不适用、信用模型变量与信用呈现弱关联性、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构建符合共享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信用体系显然是有其必要性的。因此,本文结合现实之要求,做政企“一张网”模式之设想。 共享单车遭到破坏的原因调查数据图 基于目前征信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安全问题,本文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综合收集个人来自政府和企业的信用相关信息,建立标准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由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企业通过金钱等形式买取信用信息的使用权。 现如今,征信行业的繁荣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多样化的服务,更多的是评价模型,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也造成了征信机构之间信用评分的不适用性,故而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 推动中国特色征信体系建立,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的市场化征信一来面临信息孤岛,来源狭窄,各信息之间关联性较弱;二来各市场征信主体依托自身信息优势,制定征信标准不一,阻碍征信行业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征信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地位,以政府为辅,推動信用信息共享,征信标准的统一化。此外征信体系持续生存的基础是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除了发行企业债券有评级要求外,很少领域会使用信用产品。因此我国应参照国外做法,以政府立法、行业组织制定规则来引导全社会对信用产品的需求,同时在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制度的普及教育也应该加大推进,使得运用信用产品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加快立法,提升失信惩戒度。只有失信者得到了惩罚才能激励守信者恪守信用并且让更多的人成为守信者,积极地维护整体社会信用。为了加强失信惩罚力度,企业间应将失信惩罚信息公开并且加强现实执行力度,增强对失信人的约束。同时,政府应着力于推动信用门槛建设,提升信用地位,在专业化运营的基础上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对失信惩罚措施的落实,解决失信惩罚无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6(6):15-20 [2]吴光菊基于共享经济与社交网络的Airbnb与Uber模式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6(2) [3]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理论与实证,2016(2) [4]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2016(10):20-24 [5]李真共享经济的勃兴与挑战——经济学和法律视野下的分析[J].理论研究,2016(8) [6]佘颖促新型就业应完善征信体系[N].经济日报,2017-02-15 [7]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16(1):117-131 [8]陈静开采“信用金库”助力共享经济[N].经济日报,2016-03-14(9) [9]刘梦雨信用建设为共享经济提供强力支撑[N].中国改革报,2016-12-06(9) [10]王宏伟单车共享,亟需优化制度设计[N].新华日报,2017-02-12(3) [11]刘梦雨信用建设为共享经济提供强力支撑[N].中国改革报,2016-12-06(9) [12]谢雪梅,石娇娇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2016(10):122-127 [13] 李雪萌,吴然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59 [14] 叶寒青共享经济:一种新商业模式的兴起[J].现代商业,2016(22):73-74 [15]颜婧宇Uber(优步)启蒙和引领全球共享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19):13-17 [16]蔡朝林共享经济的兴起与政府监管创新[J]. 南方经济,2017(3):99-105 [17]尉峰共享经济新发展下的模式演进及其特征变化[J].北方工业大学报,2017,29(3):123-127 [18]徐漪,沈建峰試论共享经济的信息群聚本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0):1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