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若干思考 |
范文 | 杜鑫苗 段荣荣 董果果 【摘要】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是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减轻贫困大学生思想负担的有效手段,是健全高校资助工作机制的有力举措。但在资助工作具体实施中出现了重视制度规范,忽视心理抚慰、重视经济资助,轻视精神教育等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对此,需要从加大贫困生的心理教育,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实现贫困生的道德自助等方面来探究加强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资助工作 人文关怀 缺失表现及对策研究 高校资助政策是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的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仍旧需要加强人文关怀。 一、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因此,加强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对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减轻贫困大学生思想负担和健全高校资助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增强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国的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也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解决学生的精神贫困,即对他们加强人文方面的关怀,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首先,加强人文关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让贫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树立自信心,防止贫困生因敏感自卑而产生相关心理问题,形成良性受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助工作成效,进而促进资助工作的长效发展。 (二)是减轻贫困大学生思想负担的有效手段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素质在主流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的多样性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对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生除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外,还在思想方面表现出独有的特殊性。由于家境贫苦,贫困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要付出更大努力,在同学聚会、集体活动时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之中,长此以往,会形成自卑心理,加重思想负担。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能够尊重贫困生的基本权利和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增强上进心,形成其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品质,进而达到心灵的和谐,有效减轻其心理负担。 (三)是健全高校资助工作机制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且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高校对贫困生进行公平公正的经济、物质资助的同时,忽视了对贫困生情感、精神、心理上的救助,使具有良好出发点的资助工作缺少人情味,因此高校在资助工作中需注重工作方式,建立一种充满温馨和谐范围的工作模式,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殊性,尊重其人格尊严,使贫困生能够健康成长,以达到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高校资助工作是减轻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他们形成自强意识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虽已取得部分成效,但人文关怀方面仍有缺失,现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具体分析: (一)重视制度规范,忽视心理抚慰 贫困生认定的公平公正是贫困资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避免贫困生自尊心受损是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基本法则。目前贫困生认定首先出示相关贫困证明,学校对申请者上交的家庭贫困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结合该生日常生活表现经公示评定。但是在具体评定中,申请者需在班级宣读申请书,经评议小组打分评定。这些方法相对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但是对部分自尊心强的贫困生来说会造成二次心理伤害,造成其敏感自卑自闭甚至自暴自弃心理。为了避免在经济上辅助他们的同时造成无心的心理伤害,就需要增加必要的心理抚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 (二)重视经济资助,轻视精神教育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重视经济资助轻视精神教育。首先,部分高校是为了应付工作的完成对贫困生开展一些感恩、诚信等讲座,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疏于管理,有时候只成为口头规则,甚至部分贫困生并未参加过讲座,教育并没有达到发人深省的效果。其次,部分宣传只是流于形式缺乏长期坚持,使得部分贫困生对学校的资助策略缺乏全面的认识,所以总是存在“等、靠、要”的懒惰思想,缺乏诚信、感恩、自立自强的品质,降低了克服经济困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滋生不劳而获的心理,这也违背了资助的本意,不利于推动资助公平公正,更不利于贫困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对贫困生不断地教育,使更多的受助者树立战胜贫困、自立自强的意识与奋斗的决心,培养其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怀。 (三)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性差异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是为了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自立自强。但是多数高校却忽视了贫困生的个性差异,贫困生中还存在少数残疾、孤儿等,资助的同时应给予特殊照顾。例:甘肃省定西一中的19岁高三毕业生魏祥,在2017年的高考中考出了648分的好成绩。但由于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其母为陪他上学辞掉了工作。魏祥写信向清华大学求助,希望清华能够为其母子提供一间宿舍。之后清华物业中心主任向春表示,学校已经为魏祥母子准备好宿舍,在清华就读期间母子住宿费全免。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是也不容忽视。对他们应该特殊照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人文关怀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内在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尺度。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往往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体差异,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导致贫困生人文关怀缺失。所以高校必须加强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 加大贫困生的心理教育,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第一,注重对贫困生心理照顾,将资助资金发放方式从以往的直接发放现金转变成打卡,这样彰显人文关怀的作用,充分尊重与关心贫困生,不让其产生心理负担。第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学校领导和辅导员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积极精神。学校可以以自强为主题搭建活动平台,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奖、科技论文奖、大学生知识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与贫困生的情感交流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贫困生交往的动机,尽可能创造关怀、理解、信任与尊重贫困生的集体环境,让贫困生可以感受到关怀。第一,高校组织集体与社交活动,如小型晚会、主题班会以及辩论赛等,鼓励贫困生主动参与其中,使得贫困生拥有良好形态。第二,辅导员需要发现贫困生能吃苦、纯朴与上进的优点,开班会进行激励,加强贫困生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与消极等负性心理,加强同学之间的理解与了解。第三,充分发挥宿舍、社团与班级的作用,组织爱心活动,进行谈心交流,给贫困生创造和谐融洽与团结友爱的环境。 (三)加强贫困生道德教育,实现贫困生道德自助 高校资助贫困生,不仅需要进行经济资助,还要重视贫困生道德教育。把教育作为先导,把育人作为目标,使学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一,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以传统劳动为切入点进行思想教育,在校内选取勤劳质朴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第二,在校园内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自主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引导他们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敏. 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探究[D].苏州大学,2013. [2]涂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教育評论, 2017(08):3-6. [3]耿瑜敏.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 刊),2015(04):131-1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