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域合作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探究 |
范文 | 庄耀翔 郭将 [摘 要]各个区域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区域合作,合作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效益。但是,区域合作并不一定带来有效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合作的双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必然会吸引相对落后地区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形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并透支了落后地区的增长潜力。文章认为适度谨慎的态度是区域合作必须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合作;经济增长;效率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035 1 引 言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为了经济的发展,通常会采取协同发展、交流合作的方法,提高效率,强化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在区域内部,让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发挥市场之手的积极作用。这种要素的自然流动自然会带来地区更高的增长,而在追求经济效率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投入和产出比例的提高。纠正这样一种增长逻辑对于当前中国盲目追求经济总量的发展思路有着特别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 于是,强化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就成为极为重要的策略。在区域内部,让要素实现自由流动。换句话说,合理的要素分配就是要让要素在有效市场里流动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就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充分的流动。这种要素的自然流动自然会带来地区更高的增长。 在区域合作中的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上,大卫·李嘉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两个合作的区域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会根据产品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合作当中,当两个地区都应集聚生产资源与资料并专注于生产与出口相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相对劣势的产品,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所以,从李嘉图的分析来看,他在事实上已经提出了打破区域壁垒的观点。打破区域的行政壁垒,实现更大范围的要素自由流动有着更大的意义。 于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就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合作自然会带来较高的效率。但是,区域之间并不一定严格地只在产品生产交换层面来进行。相反,一个产品的生产在追求高效率思路的影响下,同一个产品生产常常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了适当的分布,这就包括设计、制造和销售等环节都会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这一方面是比较优势的基本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于是,区域之间的合作会深入更加深刻的层面上。但是区域合作的本质仍是追求更高的效率。 然而这种深刻层面的交流与合作真的如此美好吗?我们从一定现实案例发现,区域的合作并不一定能够带来经济快速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第一,区域合作是不是必然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区域合作是否一定带来区域效率的提高?第三,如何实现区域高效的增长效率。文章以此切入,试图对区域合作做出一定的思考。 2 区域合作的优势分析 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合作的逻辑。这主要表现为区域合作为各个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整合,打破了区域壁垒,从而形成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于是,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令人骄傲的发展景象。 2.1 合作带来了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经济内部结构等方面发生革新和变化,比如技术创新活动、相应的制度创新等。这种革新与变化实现了生产成本的降低,由此带来了收益总量的增加。 外部规模经济则表示通过扩大生产、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规模或者市场规模。此过程中必然带来了相关实体之间的配比关系实现高效化的配置,于是形成了一种更大规模的拓展。比如,从设备、生产和工艺上进行了技术变革,通过更加专业化和通用化的方式扩大了市场规模。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原材料的消耗。 区域之间进行合作,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合作、制度交流,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相互合作,共同开拓外部市场,实现外部规模优势。最终区域合作必然会带来规模的提升、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2.2 合作拓展了要素来源 一个地区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资本是最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表达了资本累积必然推进经济增长的观点。由于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使得其必将优先配置高效的资产,区域保护主义将限制这种配置。当区域之间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区域壁垒将大幅度减少,使得资本的流动更加方便,最终促使了资本的高效配置。 随着资本配置的增加,资产的价格提升,资本的边际配置收益率递减。为了克服这种必然的衰减,技术这一要素变得很重要。新技术的更新与迭代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持续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技术的出现可以扩大生产要素的范围。因为任何物质资源的价值都是由技术认定实现的。换言之,技术确立了要素的内容,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比如石油,从黏稠的没有意义的液體变成重要的发展资源,其背后的支持其实是发达的技术。从这个意义来看,技术确实可以不断拓展要素来源,从而给地区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基因。 2.3 合作促进了贸易增长 贸易是合作双方避免重复投资,各自发挥自己所长,形成一种高效的共同体的过程。并且,贸易的对象其实已经远远打破了有形商品的贸易,更渗透和扩散到更多的领域,诸如技术、资本、信息和服务等,所涉及领域和范围不断被拓展,让区域之间合作带来的效率实现了更大的突破。贸易对于合作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力越来越明显。而这种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更加集约式的增长,表现为相对较少的投入,却带来了更大的产出,于是,贸易活动让我们在经济增长的路径上实现了更高级的进化。加入这样的贸易体系,让我们发现了经济增长的高级化变迁。 3 区域合作的问题分析 区域合作虽然会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整体实力,但也会导致区域内部的发展出现不平衡,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3.1 合作中的利益倾斜 区域合作的目的是提升效率,这种提升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在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过程中各个生产环节的整合。这种纵向的序列活动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延伸,会显现出一个商品价值链条,其中就附着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过程,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各个地区或企业在这个链条上实现各自利益的分配和获取。 但是,合作中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产业地位是不一样的,产业链地位强势的环节容易攫取到更大的利益,弱势的主体则只能分到较少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得到较少的利益,其实意味着一种低效的利益获取。但是这个过程也是无奈的,因为,它的选择空间是很小的,而对应于此的发达地区,因为集聚了人才和资本,居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这样一种各自根据比较优势的利益分配过程在结果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的分配失衡。 3.2 合作中的机会透支 区域之间的合作,其发展目标是区域之间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区域希望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其他区域落后的基础上。因此,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任何地区的经济增长其实都是渴望实现增长是长期持续的,而不是短期在增长数量上的提高。而这里的长期持续增长,客观上,就要求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因为只有这样才是一种高效持续的经济发展。 但是,我们也发现,合作双方机会透支现象更多地体现在欠发达的一方。因为欠发达区域地位较低,比较优势通常是丰富的原材料、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污染更高的容忍度等,他们需要不断地提供这些要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技术水平和区域发展之间差异,就会导致这种发展局面很难改变。于是,合作中劣势的一方会不断地付出自己的各种资源,这其实是对未来发展机会的透支。这种合作确实会带来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是短期的,缺乏长远利益获得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未来发展机会的付出。 4 区域合作问题的原因解析 区域合作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在于区域合作将导致区域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优势区域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导致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这一社会经济因素行为的产生将对各个区域产生因果的循环累积和深远影响。 4.1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将聚集更多的要素 当区域与区域之间合作时,较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相邻的两个地区某一区域实现了某种技术创新,其带来的产品如果有很好的市场效应,就会带来这个地区较高的工资水平。而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周边地区人才向它快速流动。 当然,这里流动的主要是能够支付迁移成本的高科技人才,在相互合作的两区域之间,因为失去了区域壁垒,所以要素可以快速流动。这就导致相邻区域中那个没有进行创新的区域,以一种较快的速度流失人才,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开始。当一个地区集聚了更多的人才以后,相对更容易进行更大范围的技术创新,这就更有利于这个地区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更好的市场反馈,从而形成更好的资本积累。这样就可以进行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从而占据较为高端的市场地位与更多的市场份额。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构成更强的资本吸引力,引导周边地区资本与创新性人才的二次集聚,造成周边地区新一轮的资本与创新性人才的流失。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对发达的地区有更多的人才与资本之后,就能够更方便快速地进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另一区域则因为资本和人才的大量流失而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4.2 优势地区由于获得更多的经济要素,进一步加强了其优势 事实远非如此简单。这一过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实现了快速发展的这一区域在客观上因为人口的集中与增长,而对服务业和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各种交通运输、电信网络、公共服务等都需要实现某种程度的高效运行才能和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相匹配。这在客观上就需要更多基础设施建造。更高的劳工需求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吸引了周边普通劳动力的迁移。因此,周边欠发达地区的高端创新型人才流失、普通勞动力流失、资本流失、创新性技术发展机会的流失等方面经济发展要素的流失都会对长期经济体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这个巨大的隐患面前,不理性的区域合作就会丧失其应该具有的意义。 由此可见,当较发达地区的资本与高科技人才的集聚性趋向于强化这一社会经济因素本身时,相邻合作的两地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差距会逐渐变大并保持这一趋势。人才与资源的流动性显著提高,并会趋向于往人才与资源密度更高的方向集聚。 较发达区域必将获得更好的人才与社会资源,而欠发达区域必将流失较好的人才与社会资源。这种“马太效应”所带来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在面对区域合作时值得思考的。 5 区域合作的对策研究 在现实中,笔者确实面临着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合理介入管控的尺度把控的尴尬。如果单纯地依靠市场的力量,很显然,在区域合作过程中,必然会加速要素资源从相对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而这样的结果,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是很难改变的。但是相反,单纯地依靠政府的力量,势必会扼住要素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影响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增长的效率,而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 5.1 欠发达地区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落后地区的成熟技术引进是非常有效且经济的经济增长手段。作为创新型技术的领导者,发达地区的技术依赖性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与生产资源来研究新的技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扩大市场范围。而研究新的技术又需要不同方面的大量投入,例如培养与招收创新型人才,设计并生产与新技术匹配的设备,与不同产业之间创新技术的交流和重新组合成本。当创新型人才向技术依赖型产业聚集时,确实能带来更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更有活力的技术创新氛围、更广泛的技术研发范围与可能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产业的精力与经济的压力也会随之大大提高,这包括更大的人员薪资与福利投入、更具规模性的管理与激励模式、更理性的技术研发方向。产业还应当配备、提供与人员基数相匹配的研发条件,其中包括所需的专业研发设备、技术交流的机会和技术重新组合的尝试可能。这就需要产业强有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部分庞大的研发机会成本。 但是,随着边际效益的快速减少,即使在技术依赖型产业的大力支持下,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产品量产的良品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时间考验。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新型技术研究投入与实际收益是不成正比的。长期的技术引进会产生一定的惰性,导致落后地区创新氛围的活力下降,创新型人才的急剧流失,最前沿的研究技术的资源与资料也会趋向于向发达地区聚集。这就好比著名的“芝诺悖论”,即使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技术差距已经无限缩小,不可避免地天然技术壁垒也会让“阿基里斯”处于发展竞争中被动的位置。 比如说,近五年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动荡,这对于国内外的智能手机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从2012年前后的苹果、三星两大国外的全球性智能手机行业先驱瓜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再到现如今国产手机品牌:“城市包围城市”的华为、小米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OPPO、VIVO等迅速占领外企在我国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正迸发着技术创新的活力,彰显着引领产业趋势的野心。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技术和产品设计理念当中,许多厂商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智能手机的设计语言和创新元素,学习和引用了相似的创新型科技,遵循着既定的国际行业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内智能手机厂商的产品在宣传中各有特点,产品主体部分仍是大同小异。在这一点上,我国智能手机行业证明了自主研发创新型科技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吸引并集聚创新型人才,配备专业研究设备,提供专业技术研究交流机会,营造良好研究氛围,才能真正地往引领行业的道路上进发,实现真正的长期经济增长。值得兴奋的是,中国许许多多行业的核心科技,包括智能手机行业的部分创新型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技术领导者,在国际中推动的科技发展与生产进步的舞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2 欠发达地区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呢?笔者认为还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建设与之匹配。这是因为,任何技术的创造和发明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地区能够有序地实现大量的技术创造,而有地区却不能呢?固然地区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根据克鲁格曼的观点,技术的发展在事实上可以实现某种形成的蛙跳。也就是说,某些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可以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就为地区技术创新并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而这一切都是靠人的努力完成的。 于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让他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呢?那就是制度。诺斯说,制度就是一个容器,不同的人倒入这样的容器,就会形成不同的模样。因为有效的制度会形成较强的激励,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关键是,我们要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制度措施,也就是明确激励这一目标。 而从制度创新的路径来看,同样经历着自我创造、制度引进、制度模仿三种方式的可能选择。自我创造的制度,自然适合本土化的发展,但是,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制度引进带来的新制度,又会影响到和本地实际适合的困难。于是,制度的创新同样需要注意进行模仿。一方面让新制度符合本土的实际;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所改进和飞跃。我们认为,只有新的制度的出现,才能有效地改变这些问题,也才能够很好地激励人才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从而为欠发达地区区域合作中形成某种保障。 5.3 欠发达地区要积极进行人才储备 单纯地依靠制度创新,并不一定会带来新技术的出现。因为如果技术水平过于落后,或者一个地区在人才积累上没有任何努力,还是不能够实现有效的创新,因为,创新活动需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来完成。一定的技术差距内创新活动是可以通过制度激励形成有序的创新链条和创新环境。而差距过大,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行。因为,欠发达地区确实需要储备一定的人才。我们也把这种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人才进行一个有效的界定。笔者发现,谈到人才,在进行各种论证的过程中,都会首先考虑大学生比例、研究生比例、这些学历式的度量角度。这种对于人才的确认本身不无道理。因为,学历高的人,具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并且,接受了更多的专业化教育,会具有较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便于进行创新和思考。但是,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匹配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只有能够有效实现创新活动,并且,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才。所以,这里的人才,我们觉得不一定非要从学历上进行界定。而人才的储备,也不一定要從学历上进行储备。 因此,欠发达地区要进行的人才储备,更大程度上,是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熟练的产业工人,他们从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能够真正了解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分享。因此,谈到人才的储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干中学的模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 同时,欠发达地区要有冷静的头脑,避免对于高学历人才的盲目渴求。而应该保持清醒,在储备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组织有效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知识素养。 区域合作可以减少内部竞争,发挥各个主体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因为单纯地依靠区域自身来发展,单纯强调了区域内部的创新活动,在一定阶段会遇到创新的“天花板”,很难突破。而通过区域合作,确实可以有效地形成某种规模经济,同时通过有效市场中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理性意义的实践。但是我们认为区域之间需要合作、需要发挥政府整体规划,平衡优势区域和劣势区域的发展,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让市场之手和制度之手同时作用。 参考文献: [1]龚本刚, 张孝琪, 郭丹丹. 制造业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及减排策略——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6, 30(11):96-100. [2]范钰, 张如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环境代价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2-46. [3]黄静波, 何昌周.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1):51-58. [4]余珮,美国再工业化背景下中美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家,2017(11). [5]田雨晴.论东西部发展差距现象[J].中国经贸,2018(2):125-126. [6]周五七.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J].技术经济,2010(8):33-37. [7]李新安.中部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产业链整合的优势行业选择[J].经济经纬,2013(2):77-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