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内部审计“共享” |
范文 | 龙吟 冀松 [摘?要]文章以有条件的在集团内部、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企业间开展审计及延伸审计为出发点,探讨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聚焦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以及推动未来内部审计行业人员的多元化发展问题。 [关键词]延伸审计;供应链审计;审计共享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2.151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事件”让传统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出现了“闲得慌”的困境,而7 fresh、盒马等生鲜电商也由于节日和疫情出现了“用工荒”,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盒马和西贝等企业对现有的员工进行了“共享”,即员工与西北签订劳动合同,为盒马鲜生进行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西贝提供劳动力出租服务。这是疫情背景下一种特殊的用工模式,也有不少人力专家认为这种灵活的用工模式会成为很多行业发展的趋势。那么,内部审计有没有可能实现“共享”呢?“共享”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什么区别呢? “共享”又会产生哪些红利及风险呢?这些问题在本文中做以下探索性的研究。 1?内部审计“共享”概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者,与外部审计相配合并互为补充,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被纳入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审计领域为本企业及所属相关企业。内部审计的共享与服务等领域的员工共享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服务业员工的共享能帮助存在困难或者季节性等规律因素的企业有效分摊人力成本,从而实现共赢。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中的特殊岗位,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共享更多的是为了通过风险管理等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目标,而不是单纯的成本动因。所以内部审计共享不仅是单独的在适当的范围内共享人员,同时也是利用有效的条件,扩大业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2?内部审计“共享”方式 其实,内部审计的“共享”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随着大中型企业审计共享中心的成立,审计信息平台的建設,集中审计模式的不断推进,在一个集团企业内部已经逐步实现了对企业的共享,这是纵向共享的概念。同时,个别企业,特别是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开始推进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双向审计,在审计范围上实现了横向共享。 (1)共建审计平台,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等文件的出台,推动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很多大型的企业集团中,内部审计采用了集中管理模式,即除在必须设立独立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或者特殊企业外,不单独设立审计机构,而采取全集团一盘棋的模式,只在企业最高层次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全集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机构的集中设置,其实就是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纵向共享。把全集团的内部审计人员集中起来,一是可以根据不同人员的背景、特长,组成多元化的审计团队;二是在这种设置方式下,派出人员对下属单位具有较高的权威,其独立性程度也较高。 (2)延伸审计领域,降低审计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行业不断细分,上下游企业合作更加紧密,只对本企业进行审计,不能对全局的风险进行把控,达到更好的保值增值目标。举个例子,某企业具有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对所属至末级的企业都做到定期轮审,但在某次政府审计过程中,由于其更有力的取证条件,发现很多与供应商、经销商的交易之间的问题,有很多属于重要、重大的问题,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于缺少举报有效信息来源,也无法触及问题相关资料,根本无任何有效途径发现类似问题,该企业经此一役,与其重要供应商、经销商等合同中加入审计条款,实行一定范围内的审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审计范围不足导致的风险。这种在上下游审计之间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合同双方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赢。 3?内部审计“共享”条件 内部审计“共享”存在人员共享及信息共享两个维度,武汉新冠肺炎的出现,让许多人从春节起就进行了全封闭,阻断了人员“共享”的通路;但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让更多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更加开放。从财务电算化开始,到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等概念的引入,特别是人工智能对一般工种替代的概念提出,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出路。如何更好地“共享”别人,也让自己如何被“共享”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数据时代,让“共享”成为可能。随着各个集团审计平台的上马,各种视频会议软件、办公软件升级,让资料传输、存储,信息的传递、处理,数据的分析、表达等工作,都不用仅仅依赖于“纸张”这一介质及“见面”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信息平台提前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审计方案,大大减少了现场审计工作的时间;可以通过对异常数据的监控不必去现场,就能让处于A地的审计人员及时发现B地的风险;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模式,召集处于不同城市的内部审计人员迅速共享发现的问题及线索,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审计效率,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互联网带给的优势因素都让我们不再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和各地的审计人员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共享彼此的信息,相互合作,最大化地发挥整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优势因素,形成合力。 (2)不断提升,让自身不惧发展。当我们在享受着“共享”时代带给的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竞争者已经不再是同城市同地区的人员,甚至可能是机器人。该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自身优势,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更好地融入行业的发展呢?首先,必须做到接受拥抱这些新生事物,这些新生事物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竞争,更多的是效率的提升,比如通过设定审计模型对数据进行全面审核,可以减少人工抽样的繁杂,最大化地降低了审计风险。同时,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及发展能力等方面,让我们成为可以被“共享”的对象。 4?内部审计“共享”风险 风险永远与收益并存,任何事物都不例外,那么内部审计的“共享”存在哪些问题和风险呢? (1)过分集中管理,难以了解实质。在一个集团内部,当我们把所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集中管理,按照需求进行“共享”分配,当然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势,提升独立性,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离开所在企业太久,势必会失去企业内部最核心的信息,领导的重大决策体现在书面文字背后到底存在哪些本质内容?看到的和实际的到底是否一致呢?在业务还不能实现完全透明化、数字化、共享化的今天,内部审计的集中“共享”看起来可能还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的。 (2)突破传统范畴,实施阻力重重。其实上文提到的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审计,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审计的范围,会面临多方面的阻力和挑战。其中最大的就是被审计对象是否配合的问题,当审计供应商与己方签署的合同有没有非正常利益关系的时候,可能会涉及供应商真正的成本与实际售价的差异,试问有几个供应商愿意透露呢?另外,签订审计条款必然存在相互利益,本企业的领导会不会为了查出风险内容,而让自身企业泄露相对保密的信息呢,这些都属于后期需要探讨和不断沟通的事项。 5?结论 内部审计领域是一个非同质化的行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像餐饮服务业那样简单的“共享”,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也许不会被企业按季节“出租”,毕竟对于那些可以公开的信息,或者说要求必须进行审计的内容,已经有事务所去做了,但是可以考虑在现有的行业领域也好,自身能力也好,多多进行扩展延伸,为未来搭一座桥,也为行业的发展铺一条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17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2]刘兴连.谈对上下游关系企业的延伸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6(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