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绿色金融背景下乡村绿色信贷响应及约束条件的调查分析
范文

    阴龙鑫 王佳琛 裴心语

    

    

    

    [摘 要]文章以我国“三农”问题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为背景,基于浙江桐庐211户农户的数据,综合文献分析、实地调研、问卷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描述性统计的角度探讨了农户对“美丽乡村贷”的行为响应及约束条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水平、有无信贷行为、融资需求等与农户行为响应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结合目前“美丽乡村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文章中“行为响应”指农户申请“美丽乡村贷”,“有效行为响应”指农户申请并成功取得贷款。

    [关键词]美丽乡村贷;绿色信贷;绿色金融;行为响应;生态旅游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2.039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三农问题”连续多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可见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寻求经济与环境平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为响应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乡村振兴”理念,运用金融工具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已成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绿色信贷成為解决农村经济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为此,各地农商银行推出了适应当地特色的绿色信贷的政策性产品,以支持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休闲观光和各类农家乐项目发展。在这类产品中,“美丽乡村贷”专用于乡村一级的环境、旅游、水电交通等的改善,试点分布广泛,如浙江、河北、贵州等地。因此,研究“美丽乡村贷”的行为响应问题对更深入了解政策实施现状意义重大。

    2 文献回顾

    我国学者近十年才对绿色信贷制度加以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在宏观层面得出主要结论:我国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引导绿色信贷发展。蒋先玲、张庆波(2017)对政府在绿色金融推广中扮演角色和相关政策进行研究,提出政府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绿色产业进行税收优惠及补贴、成立政府引导基金、改善信息传输和保障体系。王汐(2012)根据赤道原则研究了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易金平(2014)等着重阐述了我国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等(2015)对绿色金融发展机制、产品创新提出改进建议。蒋先玲、徐鹤龙(2016)对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王飞(2009)认为,绿色信贷难以单纯靠商业银行自身实力发展实施,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田秀丽(2012)对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美丽乡村贷”的论述基本停留在新闻层面,更深层的研究多基于商业银行视角,鲜有着眼于农户视角分析农户对政策的响应及限制条件的研究。农户作为“美丽乡村贷”主体,其行为响应与主观约束是制约农民参与该贷款的重要因素,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以“美丽乡村贷”中农户的行为响应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户贷款的约束条件。从而进一步完善贷款政策设计,解答政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因地制宜为试点贷款业务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对策建议,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3 数据来源

    2014年,桐庐县推出名为“合家富”的生态旅游专项贷款,使农户有充足资金投入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完善农村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广受基层欢迎。本研究以浙江桐庐县为调查地,使用的数据来自笔者于2018年8月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瑶琳镇、莪山畲族乡进行的实地调研。共调查260户农户,收回有效问卷211份。在有效问卷中,有82户农户取得过“美丽乡村贷”,对其产生了有效行为响应,占比38.86%;愿意参与贷款的有178户,占比84.36%。可以看出,“美丽乡村贷”的宣传较为到位,但实施状况有待提高。

    4 数据分析

    4.1 农户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男女比例在是否产生行为响应的两部分人群中相差较小;从家庭结构看,家庭劳动力平均水平在2.4个左右,家庭需赡养老人平均在1.5位左右;在农户经营类型、面积及租金方面,受调查地区农户基本不从事纯农业,而都以非农业为主且均无农业保险需求,个体间差异极小。因此,性别、家庭结构、农户经营类型对行为响应无显著影响。户主人均年龄在50岁左右,40岁以上的占72.5%。由于农村整体中老年占比较大,无法说明年龄对贷款行为响应有显著影响。

    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原预期文化程度越高可能会使农户产生更积极的行为响应,据调查,产生行为响应农户中有82.93%是高中程度的水平,未响应农户中仅有41.86%是高中程度水平,数据与原预期大致相符:产生行为响应农户的整体文化水平高于未响应的农户。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可能响应“美丽乡村贷”。

    4.2 农户风险意识及承担能力

    4.2.1 家庭年总收入情况分析

    从家庭年总收入平均数来看,参与和未参与“美丽乡村贷”的分别为13.75万元和11.52万元,参与该贷款的家庭年总收入高于未申请贷款家庭。农户收入越高,其风险承担能力越强,越有倾向响应“美丽乡村贷”,同时该贷款的取得也能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

    4.2.2 农户对“美丽乡村贷”了解程度

    申请了“美丽乡村贷”的农户普遍比较了解该贷款,如年限、利率、贷款门槛等。而在未申请贷款的农户中,有32.56%的农户仅知道“美丽乡村贷”这一名词,对贷款细节不了解;67.44%的农户没有听说过该贷款。可以看出,对政策是否了解也是约束行为响应的重要因素。

    4.3 行为响应

    4.3.1 农户当前贷款情况分析

    申请了“美丽乡村贷”的农户比未申请的农户有更强的融资需求,并且比未申请的农户更偏向事业、产业类融资(未包含确定无融资需求农户样本)。详见表1。

    表2结果显示,行为响应农户大部分有不止一次的贷款经历(贷过美丽乡村贷以外种类的信贷产品),表现出行为响应农户总体贷款次数显著高于未响应农户。可能是由于行为响应农户之前贷款次数多,对银行贷款流程有更多了解,能够较快较深入地了解到银行推出的各项新型贷款政策及产品,也对美丽乡村贷有较好的响应。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融资需求高,所以贷款次数较多,对美丽乡村贷有较好的响应。

    4.3.2 农户对“美丽乡村贷”可获性及贷款金额

    共有82人对“美丽乡村贷”进行了有效行为响应,这说明贷款可获性较好。有过“美丽乡村贷”行为的受访人群中,贷款金额从1万元至30万元不等,1万~10万元占比41.46%,10万~20万元占比52.44%,20万~30万元占比6.10%。未取得该贷款的人群中,之前贷款的金额从1万元至15万元不等。

    4.3.3 交通便利程度

    针对交通便利程度,在有行为响应的人群中,有17人表示非常方便,通过公交、步行等8~15分钟即可到達;有40人表示比较方便,从家到服务网点需要20分钟至半小时不等;有15人表示便利程度一般,距离较远,需要半小时到1小时;有10人表示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前往服务网点的时间甚至需要1小时以上。在无行为响应的人群中,多数表示前往服务网点交通不便,耗时较长。

    由此可见,有响应的受访人群从家到距离最近且可以办理业务的营业网点方便程度明显高于无响应人群,因此,交通便利程度成为影响“美丽乡村贷”响应情况的重要因素。详见表3。

    4.3.4 相关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地普及和落实政策,通常银行、信用社等都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在有响应的受访人群中,多数人表示可满足需求。对于未取得贷款的无响应人群,以“平时前往银行办理业务的体验感”作为参考,满足程度显著低于有响应人群。

    因此,相关配套措施是否能够满足需要也影响了贷款行为的响应情况,越能满足需要,人们则更愿意去贷款。同时这一结果也对政策的改进方向具有参考及借鉴意义:银行等相关机构应当广泛调查民意,了解民情,把满足民众需求作为政策出发点。详见表4。

    4.4 意愿

    在“是否愿意参与美丽乡村贷”这一问题上,90.05%的受访农户表示肯定。虽然有部分受访群众对此贷款较为陌生,经笔者介绍,大多数农户也表示对其有较高参与意愿。因此,“美丽乡村贷”目前有着良好的普及与发展前景。

    5 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8.86%的民众对“美丽乡村贷”产生有效行为响应,贷款的实施情况仍有待优化提高。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家庭收入水平、有无信贷行为、融资需求、对政策了解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相关配套措施等为较主要因素,与农户行为响应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美丽乡村贷”的不足之处,受访人群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贷款利率不够低”“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态度较差,解答不耐烦”“希望推出更多针对乡村发展的贷款产品”等。没有参与美丽乡村贷的原因多为缺乏贷款渠道、该贷款申请程序复杂、不知在何处申请、周围无人申请等。笔者通过走访银行和村委会,得知该类贷款虽然在试点地实施,但仅部分受重点关注村镇的农户符合申请资格,重点村镇以外的农户即使了解,也会因缺乏渠道而放弃响应。

    因此,为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贷”的实施效果,除了需要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银行等机关组织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村镇的扶持,培训上岗人员,使配套措施发展进度与农户行为保持一致,优化体制结构,适当增设营业网点,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易金平,江春,彭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5).

    [2]董利.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2(10).

    [3]陈佳.浙江省绿色信贷政策发展现状及对策[J].区域环境与经济,2014(7).

    [4]王羽凤.农村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体系构建:框架、机制与路径[J].西南金融,2014(8).

    [5]蒋先玲,徐鹤龙.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

    [6]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等.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

    [7]王汐.赤道原则:国际金融实践推动绿色信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3).

    [8]田秀丽.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分析[J].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4):144-14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810307082X)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阴龙鑫(199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王佳琛(1998—),女,汉族,山西河津人,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裴心语(1998—),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6: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