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
范文 | 陈艳芳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转型期不断涌现各种利益诉求、产生各种矛盾,而且这些问题往往相互之间叠加交织在一起,导致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鉴于此,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新时代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以期促进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6-0071-02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创新必须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因此,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夯实社会建设的基础,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转型期逐步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进而产生出不同的新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相关的制度规范滞后以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形的经验,致使积累的矛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诉讼问题、因征地拆迁而导致的安置补偿问题、工农业发展衍生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地区的安全压力增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持续增加,导致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的数量较为庞大,而针对这两个群体的刑事犯罪频发。另外,由于老人和儿童缺乏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在农村从事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二)服务数量不足、方式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持续增强维权意识,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对群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必须更加优质多样,而且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因为受制于人员、资金和能力等问题,基层的很多社会治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服务方式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三)干部队伍素质与基层社会治理实际不相适应 主要表現为负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普遍老化、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受到极大的制约。虽然我国目前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对于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此种形式也非长久之计。 (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服务机制,不能做到与人民群众顺畅的交流沟通,而是代之以硬性的规定和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堵得过多而疏导不足。另外,部分地区、单位、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在政策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的是维护本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而没有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中心地位,致使很多治理措施或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而没有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五)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个别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治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对于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相互之间推诿扯皮,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无疑就是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基层是发展的关键点,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搭建基础平台,才能把握基层的实际情况,从而及时解决基层的问题、化解基层的矛盾,把工作切实做到基层,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做到水乳交融,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稳固的基层社会基础。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社会治理,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战略层面看,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基于此,在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务必要把创新的理念和改革的思维贯穿其中,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固化的部门利益,在更加广大的治理范围内、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不断扩大人民群观众的参与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能力,把蕴藏的社会活力彻底激发出来。 三、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 (一)坚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做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摒弃部门和个人利益的狭隘思想,坚决扭转官本位的倾向,深刻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同时,树立系统治理的理念,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营造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此,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部门应主动与深刻变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由主体力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并进行兜底,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深化改革把社会活力激发出来,通过制定政策使社会公平得到保障,通过制定规划对社会预期进行引导,通过实施监管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从而由传统的管治转变为积极的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广大基层群众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坚持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 一是要切实完善乡镇、街道所具有的管理服务职能。基层政府要依法把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下沉社区到村屯和社区,在基层投放更多的服务管理资源,从而为精准有效提供服务和管理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物质基础。二是要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通过优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简化工作流程,构建责任和权利统一并相互制衡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使基层管理服务效能得到切实增强。三是要加强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注重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积极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发挥它们对合力,构建乡镇公共服務多元供给模式。四是要积极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从而满足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执法,营造良好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环境,从而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因此,国家需要针对综合治理、基层社会组织自治和发展、群众信访等重点领域加强立法。一是依法确定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担的职能,列出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权力与责任清单,在行政执法行为方面建立程序、标准、结果“三公开”的规范。二是结合重点领域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强化基层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从而在社会治理事务中实现自我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徐衣显.基层社会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2). [2]? 杨术.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选择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3]? 马波.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N].光明日报,2018-12-21. [4]? 向春玲.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举措[EB/OL].理论网,2017-12-05. [5]? 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201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