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名人文化传承路径研究 |
范文 | 罗敏 张春阳 姚迪 陈玲 摘 要:新都因杨升庵文化而闻名,新都城市的发展以升庵文化为依托,传承升庵文化,二者两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新都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文化遗产是杨升庵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传承杨升庵文化要以文化遗产为基础,以文创产品为形式,依托升庵中学和文化旅游载体,打造名人文化品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下,传承发展好名人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提高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升庵中学;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1-0025-03 如何构建新都的城市精神,弘扬升庵文化价值,推动升庵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发展好升庵文化。本文拟从传承基础—升庵文化遗产、传承形式—升庵文创产品、传承场所—升庵中学和传承载体—升庵文化旅游四个具体路径来传承升庵文化,为新都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诠释名人文化自信。 一、传承基础:升庵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从这个角度来看,传承杨升庵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杨升庵文化的传承可以以升庵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阶段和现代阶段。传统阶段主要表现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对杨升庵文化的继承和發展;现代阶段表现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升庵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 杨升庵不仅在明朝是一个因其才学和忠孝闻名的典型的儒家士大夫,而且后世的清朝乃至近代,甚至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大家都纷纷称赞其治学和为人。所以,时人会给出“公孝友性植,颖敏过人,家学相承,益以该博”的评价[2]。 熟悉杨升庵的人自然会轻易地想起他在明世宗所引起的“大礼仪”事件中的活跃表现,并因此而长期受贬于云南终生抑郁不得志。即使不怎么熟悉历史的人也会想起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慷慨悲壮与荡气回肠词句[3]。杨升庵去世后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大量的诗词和书法等文学作品,还有以四川新都为中心的升庵孝文化。在清朝时期,有感于杨升庵的作为,今新都地区的地方官员就曾为杨升庵特地立了一块石碑。经过了清朝,进入近代后仍然有许多文化名流去杨升庵的故居缅怀。对杨升庵的赞誉即使是到了现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种即使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然为后人传承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著名的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将“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称为文化资源[4]。那么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文化、历史、艺术或者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5]。当下,无论是从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杨升庵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利用。这种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而且可以给新都乃至其他地区的人们树立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升庵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三个主要的纪念性建筑物,分别是四川新都的杨升庵故居和杨升庵博物馆,以及云南昆明的杨升庵纪念馆。每个地方都是通过以杨升庵为中心,及其相关的作品和他人的评价来缅怀先辈、教育后人。在非物质遗产方面,主要是通过出版杨升庵相关的各种作品,包括丛书、年谱、各种诗选词集,来传承升庵文化,比如弘扬其孝文化。2002年出版的由王文才和万光志主编的《杨升庵丛书》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部,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6]。学术精神传播的同时也会促进其文化精神的传递。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本身是可以得到开发的,不仅如此,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胜于消费和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当中[5],杨升庵文化也是如此。以新都杨升庵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为例,新都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将杨升庵这个历史名人的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综合的可持续发展地开发利用。新都地区已经将杨升庵作为新都城市的名人名片;杨升庵故居作为地方特色旅游景点;杨升庵博物馆作为孝文化的传承纽带。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将前人优秀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继承下去,才有了五千余年的中国文化。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 二、传承形式:升庵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就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缩写,它是在新的形势下,为了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形成的,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项目;打造升庵文化的文创产品不单只是为了发挥名人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更多的是沿袭升庵文化的根与魂,传播发扬升庵文化,增加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作为一个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新都力图创造属于自身的文创产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新都以杨升庵闻名,打造新都文创产品,就是传承杨升庵文化,提升杨升庵文化的竞争力。然而杨升庵文创产品研究还不足,在新都市场上的杨升庵文创产品较少,最易想到的就是桂花饼。因为升庵桂湖是杨升庵文化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升庵桂湖又以桂花闻名,但是桂花饼并非新都的特产,在湖北、云南、四川等都常见,以此作为杨升庵文化的创意产品,还缺乏创新,缺乏销路,缺乏知名度,这也是目前杨升庵文化发展的短板。 发展杨升庵文创产品,首先是无形产品。近几年,《中国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受好评。这些文化节的开展,为提高杨升庵文化的知名度,扩大杨升庵文化的号召力、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创办文化节,可以有多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杨升庵诗赋朗读大赛。顾名思义,全社会都可以参与杨升庵诗赋比赛,体会杨升庵诗赋的意境和内涵,促进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升庵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种方式是可以举办一个大型的影视文化节。拍摄关于杨升庵的电影或电视剧,再面向全社会播放,以影视方式展现杨升庵一生,能够让广大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杨升庵一生的跌宕起伏,从杨升庵的状元之路到遭遇“大礼仪”事件,被贬云南,从“春风得意马蹄疾”到“壮志未酬身先死”,让全世界人更了解杨升庵,而不是只知其名,这有利于更好地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三种方式是学术文化交流节。凡是对杨升庵感兴趣且有所研究的学者,都可以参与其中,畅谈交流。杨升庵文化影射了整个明朝时期的国家局势,同时,杨升庵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无论是对诗词和书法,还是对天文、地理、生物和医学,都有深刻的理解,杨升庵文化的研究范围甚广,研究内容甚多。 其次是有形的产品。目前四川大多数博物馆文创产品缺乏创新和特色,个别产品只是文物实体的简单复制,或是直接将文物的平面图案印制在产品上,这不能真正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与特色[7]。基于这些博物馆的现状,同时根据北京博物馆发展成功的案例,总结出文创产品设计的风格越是贴近大众生活领域、符合大众审美、接地气的产品越是容易被大家所接纳或认可[8]。升庵博物馆发展要借鉴其经验,为自身更好地发展增添创新思路,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适当吸收和借鉴其他景点,尤其是周边名人文化发展的创意,打造适合大众审美的文创产品,展现出升庵文化独特的人文气质。第一,升庵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外观设计要提取杨升庵文化中的典型文字符号和图案,适当将这些文字图案变得幽默风趣,形成产品特殊的标识,这不仅能体现升庵博物馆的个性特征,还会吸引大众眼球;第二,博物馆设计的文创产品要接地气、符合大众审美,以保证产品的畅销,提高经济利益;第三,文创产品不能只注重美观、而不注重实用性,华而不实的产品生命力弱,不具备长期发展价值;第四,文创产品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忽视文化内涵。以上述方式打造升庵文化的文创产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结合了时代特色,以多种形式呈现升庵文化,让它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有利于继承发扬升庵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的实力,增强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 三、传承场所:升庵中学 (一)升庵中学名字的由来 新都区升庵中学是2003 年将原子弟校等五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后的名字。因为学校靠近升庵桂湖,2001年该校又诞生一名新都高考文科状元,而且当时也没有学校用升庵注册学校名,所以便用升庵中学作为其名。 升庵中学的校训是:好学穷理,精思深索,出自杨升庵的名言:“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思不厌精,索不厌深。”精练的四句话,诠释出了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学习态度。于是升庵中学便从其中提炼出来两句话作为其校训,鞭策后人。 (二)从学校内部传承升庵文化的策略 升庵作为新都的名人,其实知道他的人并不多,有一些人可能以为他只是一个公园的名字。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与苏轼的名气相差甚远。课本中除了《临江仙》外,很少有杨升庵的其他作品,教师也不会对杨升庵做太多的介绍。渐渐的,了解杨升庵的学生就越来越少,更别说传承杨升庵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的社会活动[9],通过学校的名人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且有助于学生心中树立文化自信。升庵中学作为一所以名人名字命名的学校,对于传承杨升庵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拥有天然的土壤。 1.开发校本课程。为了更好利用学校的功能,传承杨升庵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升庵中学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开发传承杨升庵精神的校本课程。学校可以将杨升庵的家风家教、钻研学术精神、传统儒家精神及其优秀诗文、诗词选出来,编写成校本课程,开设杨升庵专场国学课,通过影音视频,教师讲解、学生体验等多种方式,传承杨升庵文化,让学生建立对杨升庵的基础认知。 2.开展升庵文化日活动。升庵中学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周”和经典诗文专场展演[10]。传承升庵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可以结合艺术周,搭建升庵文化专场展演,让学生通过艺术周了解升庵文化。活动内容取材来自历史典籍、杨升庵的著作等,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历史故事新编。杨升庵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儒生,恪守礼仪,心怀百姓。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处在逆境之时,不茫茫然无所依,转而潜心做学问,诗词散曲、金石考证,皆有涉略,且创作之丰,书籍之盛。学生可以根据史料中对杨升庵的记载,结合现在学生们喜欢的剧情进行故事新编,弘扬升庵文化精神。二是升庵诗词大会。杨升庵的存诗大概有2 500多首,著作多至百余种。可以将倪宗新先生编校的《杨升庵诗词》作为诗词大会的参考用书,效仿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进行杨升庵诗词大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史料,理解历史、整合史料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和改编史料的过程中浸染杨升庵身上的忧国忧民、坚忍不拔、传统士大夫的精神,做到“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承。 3.学校与升庵桂湖和升庵博物馆联合举办文化传承活动。杨升庵出生于1488年12月8日,学校可以联合升庵桂湖和杨升庵博物馆举行“游园日”。参观不能只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觉吸收杨升庵文化的熏陶,自觉传承杨升庵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升庵桂湖和杨升庵的历史渊源及升庵桂湖的发展历史。或者在学校内可结合“一二·九”运动与“游园日”联系在一起,做成一个爱国教育专场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参与的过程中,更能发挥学生了解杨升庵文化的主动性,自觉传承杨升庵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 四、传承载体:升庵文化旅游 新都这座城市被深深地烙上了杨升庵的印迹,有太多的地方与其有关。将与杨升庵有关的地方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升庵文化旅游为载体传承升庵文化是不错的选择,这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理解、欣赏和传承新都的升庵文化,提高新都升庵文化旅游的质量,并且以此提高新都的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旅游是传承升庵文化的重要载体,新都的文化旅游应凸显杨升庵文化,以其为主题。升庵文化旅游第一站便是最能够体现杨升庵文化的地方——新都桂湖。桂湖内处处都能够体现杨升庵文化的影响,其园林建筑,以雄峙湖心的升庵祠为主体,另有楼台亭阁、桥榭廊庑等20余座。主要楼阁有:紫藤廊、交加亭、杭秋、桂湖碑林等。其中以升庵祠最为重要,在升庵祠中,对于杨升庵家族及其本人都有详细的介绍,通过游览升庵祠,游客可以对杨升庵文化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在升庵祠中陈列着杨升庵的众多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杨升庵高中状元的试卷。在这篇试卷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杨升庵的远大抱负,还能够欣赏到杨升庵非凡的文采,同时在桂湖还有许多文人骚客参观留下的印记,让我们能沉浸在有形与无形的升庵文化之中。 其次,游客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杨升庵文化,就必须到其生活过的地方去体验,所以升庵文化旅游第二站便是杨升庵的祖籍所在地——新都马家镇,这里还保留着名为“景清堂”的杨氏宗祠。通过对杨氏宗祠的参观,能够了解到家族文化对于杨升庵的影响。同时,游客能够通过对杨氏宗祠的参观,以此来学习杨氏家族文化,提高自我修养有较大价值。在马家镇有太多的地方被杨升庵文化所影响,比如为了纪念杨升庵,马家镇的主要街道以杨升庵的名字命名,升庵西街、升庵中街等等。通过对马家镇的参观游览,游客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杨升庵文化的精髓。而这些精髓便是了解杨升庵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且通过弘扬杨升庵家族文化,以此提高其文化自信。 最后,游客到留下杨升庵印迹的地方参观。游客通过游览这些杨升庵文化印迹,可以更好地感受名人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它。在新都杨升庵文化旅游的最后一站便是宝光寺。虽然宝光寺本身与杨升庵文化联系不紧密,但是佛教讲究的乐善好施与杨氏宗族的爱乡族规“凡是入朝或在外为官,均不能忘记新都父老乡亲,每次回乡必捐资为故乡做一件益民的善事,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有着相似之处。游客在参观了宝光寺,了解了佛家文化以后,便可前往宝光寺西北角参观游览,这里有一条小溪,杨升庵小时候便经常在这里游泳,同时杨升庵在这里留下了智对县官的佳话,为纪念杨升庵儿时的胆略和才智,新都人将这里命名为娃娃堰。随后游客可以前往娃娃堰附件的杨公桥,这是杨升庵捐钱资助修的,游客可以在桥上体会杨升庵的乐善好施。在参观完杨公桥以后,游客便可以前往状元街,在状元街上有一块状元牌坊,是为了纪念杨升庵高中状元而建,通过对状元牌坊的游览,游客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杨升庵的才气。最后,来到上升街,这里是杨升庵被贬以后所居住的地方,杨升庵在这里的生活较为闲适,用了大量的时间在此修学著书,杨升庵留下的众多名篇便是在此所著。 这些旅游线路都是提升杨升庵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通过上述升庵文化旅游,游客可以先对升庵文化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通过对其家乡以及其在新都所留下的印迹的游览参观,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欣赏和传承升庵文化。 综上所述,以升庵文化遗产为基础,依托升庵中学、发挥升庵文创产品和文化旅游优势,传承和发扬积淀数百年升庵文化,延续升庵人文历史之脉,使升庵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扩大新都城市文化影響力和提升升庵文化自信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4-195. [2]? 郭皓政,甘宏伟.明代状元史料汇编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30. [3]?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注[M].北京:中华书局,不详:69. [4]? 费孝通,李方莉.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J].广西:民族艺术,2001,(1):8. [5]? 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9. [6]? 杨钊.《杨升庵丛书》的学术价值[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4):68-70. [7]? 潘雪梅,万汉.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理念与原则——以四川三苏祠博物馆为例[J].绿色包装,2016,(5):54. [8]? 何伟伟.白居易洛诗的文创产品设计及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9]? 虎技能.文化传播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C]//滕星,苏德.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人类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10]? 贾磊.坚持教育梦想,成就优质教育——升庵中学办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师,2016,(A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