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南京市健康产业发展思考 |
范文 | 施慧敏 [提要]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让人们对健康产业日益关注,现如今南京市健康产业虽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健康产业;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8日 一、南京市健康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京市健康产业虽发展态势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对南京市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政策不完善,部门监管存在真空。在政策方面,国家尚未建立健康产业统计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南京市政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因此南京健康产业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意见等不够完善,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医疗信任危机、消费者对其信心不足等。除了政策方面的不完善,在执行方面监管部门对健康产业也缺乏相应的监管。现如今,南京市政府未建立社会办公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同等评审标准,从而导致相关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健康产业行业协会对相关企业帮助和监管较少,需其行业协会能自我组织、管理,对其相关企业开展服务、咨询、培训、维权等工作,使得行业协会机构发挥真正的作用;企业对食品安全、保健品宣传等存在严重问题,相关监管部门未有效控制。 (二)健康产业链集聚度低,商业模式落后。我国智慧健康产业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同时各个企业之间缺乏互助,不成体系。南京市虽然健康企业较多,但这些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如,健康产业的精准医疗方面,南京市目前的相关产业主要集中于下游的基因测序,而上游中提供基因大数据的企业较为缺乏,这就在产业链中形成了一定的断层,不利于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南京健康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大健康产业链在各个环节上都显得比较分散,对应的资源分布也相对分散。除此之外,南京健康产业的商业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模式单一和落后。健康产业是以消费者为基础,满足消费者需求,其需求决定了健康产业市场容量,但由于现在南京健康产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企业之间未能互帮互助,因而产品竞争力、核心技术、健康服务等都不能满足消费者,不完善的服务引发的落后商业模式是制约健康产业发展的桎梏。 (三)医疗技术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不佳。我国健康产业医疗医药水平主要表现为低水平、重复性生产,在研发新医药和器械等缺乏创新和技术。对于医疗技术、高性能医疗器材、对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如远程会诊、家庭病房等,南京市还处于模仿学习阶段,其缺乏健康医疗领域的技术,包括医疗布局、现代制药技术等。除了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之外,南京市医疗资源配置也不令消费者满意。2012年,南京市所属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8.5张,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8.5人,相较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南京的医疗资源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南京医疗资源水平随着时间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但个人所拥有的医疗资源条件还是远远不足。从医疗机构来看,南京市医疗机构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严重缺乏具有专科色彩的民营机构,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从医疗资源的医疗分布区域来看,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有着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如省级、区(县)级、部队医疗机构、不同部门管辖的卫生机构等,但这些机构大多分布在城市的中心,且具有众多医疗资源(医疗人员、设备、器械、技术等),边缘地带则缺乏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医疗资源且分布不合理。 (四)未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目前,南京市的健康企业较为分散,且与高校的联系程度不够,没有形成高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未达到产业集群效应。南京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大多是单向的,高校主要是围绕政府下发的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与企业之间关系并不密切,也没有很多合作;而企业对高校进行资金和设备支持的数量也较小,双方的研究都没有共享的机会,所以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还需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是健康产业发展紧跟时代需求。健康产业除了产品的需求,服务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因此相关的服务人才也是关键的资源。南京市虽拥有众多相关高等院校,如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但却存在优秀毕业生外流严重的问题。如中国药科大学,每年有近五成的博士和六成的硕士离开南京。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及其不利于本地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和健康产业的迅速推进。 二、南京市健康产业发展建议 结合南京市健康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创新政策支持环境。完善南京市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1)要明确市场准入标准。南京市政府应首先明确“非禁即入”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全面参与,加大产业政策、税收、准入、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平等对待民办非營利性机构与同行业公办机构,进而激活大健康产业链条的纵深发展,打破垄断、改善服务、激励创新。(2)建设公平、公开、公正的健康产业创新环境。南京市政府应鼓励健康产业领域中的企业朝创新型、科技型方向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明确健康产业领域中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法律地位,同时,根据不同领域,针对性制定管理办法,尤其对于健康产业领域处于起步阶段的创新型、技术型企业,应由政府设立专门基金或实施专项计划予以扶持,培育健康产业服务市场。(3)加强国内外健康产业领域企业的交流合作。尤其针对南京市健康产业领域中发展缓慢、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应给予更多交流学习机会,邀请国内或国外运作成功的健康产业企业来宁指导交流,同时,可制定税收、融资、场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其来设立分支机构,或者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跨地区的合并重组。 (二)鼓励“产学研医用”协作,打造产业链-创新链应用示范点。在健康产业领域,南京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南京市健康产业领域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1)推进“产学研医用”协同发展。南京市政府可鼓励拥有各类人才的高校和研究院所,联合具备先进医疗设备的健康产业企业及医院,以各种紧密的协同方式进行重大项目研发,共建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各类创新平台;在健康产业领域对企业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实施的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财政支持;对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所提供的专利技术给予更大程度的奖励与补贴,以此争夺专利资源,从而筑巢引凤。(2)注重开展临床研究。面向产业链协同开展与国际同步的相关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培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将项目与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结合起来,打造创新链。(3)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加快构建企业研发机构,全面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在健康产业领域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及吸引高层次、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南京市要加强健康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具体而言:(1)展开健康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工作。南京市政府可结合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在医疗卫生领域方面的深入研究,鼓励其开设更多相关专业,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通过海外授课、知名跨国企业交流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健康产业管理经验与运营模式,提升健康服务领域企业管理者能力;举办各类形式丰富的研讨交流以及短期访学活动,培养健康产业带头人,进一步建立健全校企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各类用人主体委托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培养专业型创新人才;定期举行健康产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方便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2)加强对南京市健康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实施针对于健康产业领域的人才引智工程,大力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团队来宁创业创新,并重点保障国内外顶级专家及研究团队在宁落户政策;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展开跨国合作与交流,在健康产业領域,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大、善于管理、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的优秀人才队伍。(3)建立高素质人才流失预防机制。对于如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众多相关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与生活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尤其针对南京的高房价现状,南京市政府应着力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为其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在收益机制分配方面,要重视技术层面的要素参与,鼓励通过设立技术股等方式,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热情。 (四)打造新一代健康产业高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南京市正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推动创新资源持续集聚。具体而言:(1)打造健康产业基地。在南京市健康产业领域,培育壮大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招引国际高端跨国/跨地区机构等项目并且落地,不断完善和延长产业链,将南京打造成国内领先的集临床研究、研发制造、示范应用等多元功能的健康产业基地。(2)整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产业领域企业的发展对专业分工、协调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议加强规划引导,推动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法律、会计服务机构实现集聚集群,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源,充分利用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特长。同时,加强数据存储计算云端化、自动化,临床样本获取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解读能力等,大大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提升健康产业技术高速发展。(3)推动健康产业园区的聚集发展。成熟的产业园区,不仅仅需要一枝独秀,更需百花齐放,以健康产业链为主,带动上下游的所有相关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里的产业园区具体包括专业化园区和健康产业综合示范区两类。专业化园区的聚集发展需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集聚度高的园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发挥企业在产业集聚中的主要作用,加强政策引导,集聚技术、金融、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若干政产学研用紧密协同、资源集聚、政策衔接配套、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有机结合的健康产业专业化园区;健康产业综合示范区的聚集发展则需选择一批南京市重点发展、政策力度大、有条件投入的地区,加强健康技术、产品、服务的融合创新,推进健康产业科技综合示范,积极发挥健康产业领域企业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切实提高南京市健康产业综合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德民,卢九星,李星明,李建.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2). [2]李力,郑英,王清波,代涛.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部分地区健康服务业政策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3). [3]马晓荣,陈铭,徐锋.南京健康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4(35). [4]张俊祥,李振兴,田玲,汪楠.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