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摘要:当前,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扩大覆盖面已成为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繁昌县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现状分析,发现县级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存在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低、农民工群体参保意愿不高、参保人员中断缴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提出了降低缴费标准、调整待遇的计发办法、制订补费政策等完善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县级养老保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让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每一个人,让全体国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口日趋增多。据国家老龄办2015年发布的预测,到203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将达29.1%;到2053年,上述人口数及所占比重将分别增至4.87亿和34.8%的峰值,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法定人群全覆盖,已经成为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自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后,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实施,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全面进入了法制化轨道。20余年来,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已将各类企业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了参保范围。安徽省繁昌县作为常住人口27万、地处经济欠发达中部地区的县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在日益扩大。截至2018年12月,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已达8.07万人,其中:在职人员5.31万人,退休人员2.76万人。在职人员包括:用人单位职工3.27万人,灵活就业人员2.04万人。近几年来,本县在推进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公有制企业参保率低。 与全国大多数县一样,繁昌县本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前些年大都已经改制,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县级经济的主体和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养老保险的参保主体和主要扩面对象。据调查统计,繁昌县2018年纳税千元以上的企业共计2460家,参加社会保险的只有772家,参保率为31%。除国有企业和少数效益较好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外,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情况都比较差,小微企业大多没有参保。初步统计,在全县1600多户未参保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约有1.8万名。 (二)农民工群体参保意愿不高,参保率低 据统计,繁昌县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592家参保企业,职工总数约2.92万人,其中参加社会保险的只有1.73万人,参保率为59.24%,其中劳动力密集且效益不好的服装类企业,职工的参保率更低,平均还不到20%。非公有制企业中,农民工占比超过60%。经问卷调查并与农民工座谈,我们了解到,接近退休年龄和30岁以下“老”“少”两个群体参保意愿最低,其中有部分员工主动要求企业不要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三)参保人员中断缴费现象严重。 据统计,目前繁昌县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员中,中断缴费的人数高达2.15万人,其中:用人单位职工中断缴费的有1.27万人,占单位参保人员总数的38.84%;灵活就业人员中断缴费的有0.88万人,占同类人员总数的43.14%。中断缴费的用人单位职工中,缴费年限不足3年的有1.02万人,占单位中断缴费人数的80.32%;中断缴费的灵活就业人员中,缴费达到15年的有0.64万人,占同类中断缴费人员的72.15%。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职工中断缴费的,缴费年限大都比较短,而灵活就业人员大都是在缴满15年最低缴费年限后再选择停缴。参保人员中断缴费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质量。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多专家、学者曾对此有过详尽的分析,概括起来主要有:企业主法律意识淡薄、劳动用工不够规范、个人不能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政府部门配合联动不够、社保扩面的强制性不足、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薄弱等。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笔者认为,造成县一级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推进困难,除了以上因素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缴费标准过高,多数企业和个人缴费难以承受。 首先是缴费基数偏高。安徽省2017年的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660元,按照60%计算,社会保险的最低月缴费基数为3396元。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县城来说,民营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全省平均工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达不到社保最低缴费基数标准。其次是缴费比例过高。据专业机构测算,2017年,全国各省总社保费率均值为38.8%,单位和个人缴纳的费率均值分别为28.4%和10.4%。在全球最大的20个经济体中,中国的社保费率排名第二。其中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平均养老保险费与平均工资的比率)在国家降费政策出台前为28%,更是远高于10%的世界平均费率水平,并超过20%的国际警戒线。过重的缴费负担,影响了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保扩面工作的推进。 (二)“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效果不明显,引发中断缴费。 按照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设想,缴费标准越高、缴费时间越长,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应当就越高,以激励个人多缴、长缴。然而,受这些年养老金调整政策影响,养老金水平与缴费年限出现了“倒挂”现象,形成了养老金多少“不看缴费长短,只看退休早晚”情况。“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作用不明显,使得灵活就业人员大都在缴够15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后即中断缴费;年轻人在企业工作时强制参保缴费,一旦不在企业工作,认为自己距离退休还早,大都也不急于续保缴费。 (三)缴费年限不够的参保人员的退休时间过度延迟,导致年龄较大的企业职工拒绝参保。 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需要累计缴费15年以上,才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只能由个人继续缴费,直至缴满15年,方可领取养老金。这一政策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使個人及时参保缴费,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一规定并不切合实际,这是因为我国建立社保制度的历史并不长,《社会保险法》实施不过8年,在经济不发达、农民工占多数的县城还有相当多的大龄人员至今没有参保。上述政策的实施,事实上将许多大龄人员挡在了职工养老保险大门之外,因为按此规定,55周岁以上的企业职工,如果现在参保并连续缴费,需要等到70周岁以上才能领取养老金。上述规定也使得企业在为这些人办理社会保险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参保缴费是企业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大龄职工在得知甚至到70岁还不能领取养老金后,大都要求企业支付补贴并拒绝参保。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探讨目前,国家已决定将社会保险费的征管职责划转至税务部门,以强化社保扩面征缴工作。笔者认为,有效扩大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除了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外,还需要对现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完善。 (一)进一步降低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 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从今年5月1日起将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同时采用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个人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这一方案既降费率又降基数,显著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经本次降费后,我国职工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缴费总比例为24%,降幅明显,但从世界范围对比及企业和个人承受能力来看,负担仍然过重,因此,建议国家能够进一步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并增加可供选择的缴费档次,使缴费标准能为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接受,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保缴费。 (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办法和待遇调整的办法,激励长缴费、多缴费 建议加大缴费年限在养老金计发和调整政策中所占的权重,可考虑通过按照缴费年限的长短增加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调整中断缴费人员退休时计发养老金所使用的社会平均工资基数等办法,激励和引导参保人员多缴、长缴,尽量不断缴。 (三)制订职工养老保险费补费政策,解决大年龄人员参保问题 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达不到最低标准的个人,一方面可以适当推迟其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但最迟不应超过法定退休年龄5年。对于延长缴费5年后缴费年限仍不足的,应允许个人一次性补缴至规定年限;另一方面,为了不让正常缴费人员因早缴而吃亏、让补费人员因迟缴而获益,需要合理确定补缴养老保险费所加收的利息标准,在激励正常缴费的同时也给大龄人员以参保机会。 参考文献:[1]柳清瑞,刘波,张晓蒙.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问题研究─以辽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6. [2]吴永求.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现状、挑战及政策选择[J].保险研究,2012(10):116-118. [3]戴莲.安徽省非公有制企业征缴扩面难的原因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3(5):9. [4]江龙,张建民,宋景萍.养老保险金扩面征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政监督,2007(8):32-33. [5]赵应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原因分析与对策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3(3):74-77. (孙修平,安徽省繁昌县社会保险征缴管理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