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发挥科技创新关键作用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范文

    陈曦 卞靖

    过去几年,我国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科研产出量质齐升,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历史交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一、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产出量质齐升

    近十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以超过10%的年均增速不断增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研发强度达到2.23%,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国际高被引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学与工程类人才规模大、增速快,重大科技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断优化。我国科技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载人航天、北斗全球系统等战略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科技整体水平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二)产业技术显著提升,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在产业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缩小,在5G等多个领域已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的全球份额已超过2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创新生态日益完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我国新技术得以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通信、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催生了大量新需求,促进了生产与消费的更有效对接,有力提高了分配和流通效率。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关村、深圳为代表的一批创新集聚区,全社会创新精神勃发、创新文化浓厚,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带来强劲动力。

    二、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面临五大机遇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换道超车”机遇

    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么近,也從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优势和条件。目前信息技术革命正进入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波创新浪潮,我们现在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AI)时代的早期阶段,这为我国创新“换道超车”提供了巨大机遇。因为我们不仅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在5G等方面还处于领跑水平。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强,在数字化转型、AI等技术创新方面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场景,再加上我们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些都是一般国家所不具备的,使我们能够在新的赛道上实现超越。事实上,近些年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的快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需求结构升级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风口”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第一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从我国城镇家庭消费来看,对于娱乐和教育、医疗、通信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逐年上升,消费水平正在逐渐向发达经济体看齐,为创新创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如,近年来生物医药等行业正在成为新的“风口”,该领域的创业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快速增长,数量上仅次于IT行业,投资金额仅次于半导体及电子设备行业。同时,对于各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也在不断提高。比如,依托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文化”催生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以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和用户量激增,VR游戏、VR电影等娱乐新体验广受欢迎。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更是加快了在线教育、在线会议等新模式的推广使用。在生物技术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疾病防控疫苗和治疗药物的需求大幅增加,移动医疗、可穿戴医疗器械、智能化居家养老、智慧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万亿元左右,消费品零售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大约1.1亿户的市场主体,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生产方式、组织模式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我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市场需求巨大,且具有明显的差异化、梯度化特点,不断壮大的、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外部冲击倒逼我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随着世界各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改变,大国之间围绕科技革命制高点的争夺愈发激烈。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高技术产业遏制不断强化,经贸摩擦逐步向科技领域演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烈竞争可能呈现常态化。我国部分重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基础研发工具、关键部件和工艺设备等受制于人,凸显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倒逼我国必须走出“技术引进吸收”“造不如买”的舒适区,扎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此外,随着在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先进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过去以引进吸收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已不适应当前需要。特别是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各国都处于探索阶段,无“技”可引,这也促使我们必须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自主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四)开放创新形势为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

    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但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政策性对话机制、共建研究平台等合作模式,创新不再局限于一国的内部研发,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技术、资本、平台等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创新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和高效化。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创新的效率和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国际产业分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各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筋骨相连”。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也使各国充分认识到,面对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带来的重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仅靠自身的力量来推进创新,需要全面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同舟共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这也为国际创新合作带来更大机遇。

    (五)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绿色发展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命题,指出我国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要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用绿色科技支撑绿色发展,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新能源、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09年的0.03GWh(百万千万时)增加到2019年的62.4GWh,固态电解液锂电池、动力电池回收和利用等技术的市场空间巨大。在光伏领域,以单晶硅片、PERC电池、双面组件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带来了组件和电池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快速下降的飞跃式发展。氢能发展已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吸引了大量投资。隨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势在必行。城市化比例的提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严峻,推动了固废处理新技术、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等的加速发展。

    三、“十四五”时期把握主要着力点,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对于需求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打好攻坚战。在重大创新领域新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下决心打持久战。探索成立若干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专注于从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二)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揭榜挂帅”的选拔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研发任务的比例,支持研发“专精特新”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抵扣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大力推进创新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监管的体制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大力推进科研院所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探索建立科研成果所有权分配机制,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技术技能型人才来华参与创新。

    (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的遴选、组织实施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率。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选题自主权,加大投入,鼓励自由探索。强化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的经济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进一步吸引国际技术、人才、资金的政策措施,打造全球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产业化和创新高地。实施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更紧密地融入全球创新链。

    (陈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卞靖,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