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世纪语文教学理应重视人文教育 |
范文 | 陈选玲 语文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个性,而终点则当是学生德性。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这一点,语文学科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学科理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形成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站在人类心性高度关怀学生的人生。 一、 对语文教学传统德育的理性回顾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语文学科德育内容非常重视,认为没有德育内容就无法达到德育目标。而且,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甚至显得有点单调以至僵化。只要翻开教材及教参,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主题均体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过于强调人的阶级立场。仅就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看,也不外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及责任感、义务性等等。一言以蔽之,是重在培养学生对身外之物的情感。这是一种群体价值倾向,对学生个人情感则很少涉及,担心学生滋长自我主义情绪和自私自利倾向。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语文教学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主导的,讲究主客观统一,重视统一性和整体性;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更是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起来,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样,人自身个性中非理性一面的情感、欲念便被抹杀了。到了近代,中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胁下,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封建理性,试图将西方的主客体二分式哲学拿来为己所用,提出了“西体中用”;后来,又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以改变中国现状,然而都没有成功,因为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排异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使中国人的思想也开放了,从原来的被动状态中摆脱出来的中国人,开始心平气和地研究西方哲学,思考西方的发展,反省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指导方向和精神动力。在德育研究领域,也相应地开始研究非理性因素在德育目标、过程及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的个性和欲望不再是漠然的态度。其二,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语文的德育内容是由国家同意出版的全日制课本决定的,至少是由教学大纲决定的,而且与德育评价挂钩,即与学生命运相联系,所以就出现一种上行下效的统一性。由于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体现群体价值的,忽略了人的主体意识,忽视了人性,抹杀了人的正当利益与需求,抑制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很难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同时,也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事实上,各学科的德育都存在类似问题,只是语文学科尤甚罢了。 二、新世纪语文教学理应重视人文教育 由上述可见,在走进新世纪之后,我们的德育视角应有所变化,要更加重视人文教育。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所指出的:“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从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向影响的角度,而应以一种更加开阔的眼光,即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意义。”由此看来,人文教育乃育人之本,立人已是新世纪德育的必然趋势。我国已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人文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主张“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可见,人文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在当前的德育中,我们必须重视传统德育的不足,在重视群体价值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个人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使人文教育系统化、常态化。 中学到大学,特别是其后半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能从语文教材的特点与优势出发,有针对性又有灵活性地进行人文教育,那么,将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诱导作用。语文课文都有其原有主题,但于今天的教学中还应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比如《向沙漠进军》一课,就不仅要讲明“人定胜天”的原有主题,还要告诉学生我国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不仅要解读其“反封建主题”,还要从中华民族“人学”典范的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所具有的对于人类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的意义,而这正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就山水游记类及山水诗词的教学看,也不可仅停留在“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浅层次上,而应赋予其更为深厚的思想意蕴,即人与大自然的亲和力上。在情感熏陶方面,不仅要引导学生崇尚美好情感,还要让他们从中感悟人类更为隐秘以至更为偏执的情感。比如教《孔雀东南飞》一课,在分析焦母形象时,不要仅仅囿于传统说法,即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而要从人性弱点这一视角去看,去发掘焦母身上永远也解不开的死结——恋子情结。焦母年轻守寡,长期与儿子相依为命,对儿子的爱有其自私及偏狭的一面,于是处处刁难并虐待儿媳,最后自然便酿成悲剧。这种人性的异化还告诉我们,焦母又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上述可见,语文教学之人文教育,仅仅局限于教材及教参远远不够,教师还要适当“插科”,尽可能多地介绍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于广泛涉猎中得到人文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自己的“二度创作”。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与课文思想、情操沟通并产生共振,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而还原、发掘并传递出课文的情感。其次,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强化人文意识,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深入自己的角色,再现作品的意蕴和情感。一个缺乏思想,对时代陌生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与课文思想产生共振共鸣的,而只会把教学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照本宣科,缺少灵性。最后,不仅要注意积累直接的实践知识,还要广泛阅读有关专业的内外书籍,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的确,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应有一桶水,甚至一潭水,且当成为活水而不是死水。一个很少读书看报、不关心时事、知识面狭窄、眼界不宽的语文教师,便无自己的思想可言,自然也就不可能站在“立人”的高度,在教学中搞好人文教育。可见,近些年来教育部关于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指示是势在必行的,是有其道理的,也是有其意义的。 (作者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