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茶与法国酒:“杯中文明”的交融 |
范文 | 郑帅 1698年的一天,繁忙的广州港迎来了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号的法国船只。这艘以海神波塞冬妻子之名命名的货船,在两年后载满了从中国运回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顺利抵达法国,由此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 300余年后的2017年,一列从法国里昂始发的中欧班列在2月的春风中抵达武汉,这趟中欧班列装载着法国18个酒庄的近30款葡萄酒。一份来自葡萄酒故乡的深情厚谊,为4月末在武汉举行的中法文化经贸论坛铺垫了酒香四溢的序曲。 从中国广州到法国里昂,一个是中国明清两代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是“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一个远居欧洲西部、以丝绸贸易而闻名,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更是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一东一西两座城市,成为两种文明在跨越时空的丝路上的两个坐标,而中国茶与法国酒,也成了中法文化互通的象征。 复刻东方古国的香韵 1700年1月7日,沉浸在新世纪节庆氛围里的法国凡尔赛宫,上演了一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整个巴黎的上流社会为之沸腾,各界名流显贵纷纷到场。无数欧洲贵族更是有幸得以见到法兰西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身着中国服装,在一顶中式轿子中隆重出场。热衷于品茶的路易十四,在舞会上展示着中国味道,与欧洲名流们共享着新世纪的福音。整个18世纪欧洲大陆的“中国热”,成为了贵族文化的符号。 在东方,18世纪的中国正端居康乾盛世的威仪中,这与彼时欧洲大陆兵荒马乱的教派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因富产丝绸、瓷器和茶叶而走入欧洲上流社会视野的国度,在传教士们口口相传的赞颂里,成为了欧洲人集体仰望的“乌托邦”。 从中国舶来的茶叶受到了欧洲贵族的青睐。喝茶,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风尚。在漫长的习俗演变中,贵族们将喝茶的艺术,变成一种优雅的休闲习惯:下午茶。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朝的凯瑟琳公主,公主随嫁妆带来的一小箱中国茶叶,打开了茶叶在欧洲贵族中风行的历史大门。后来又经过贝德福德第七公爵夫人安娜的“个人宣传”,下午茶成为了午后三点到五点半,风靡多瑙河沿线各国的高雅标配。 对于贵妇们来说,一壶来自中国的祁门红茶,搭配三两精致可人的点心,要远胜于宫廷里洛可可式碧衣华服的装点。 法国18世纪著名油画家、皇家首席画师弗朗索瓦·布歇,在他的油画中生动描绘了皇室贵族享用下午茶的景致。同一时期的油画《在巴黎滕布尔宫的英式下午茶聚会》和水彩画《公爵夫人花园聚会》,都描绘了法国贵族按照英式习惯品尝下午茶的场景。中国茶承载的中国文化,在涌入法国文明的第一刻,就奠定了美好的开始。 这种神秘的东方树叶因医学家宣扬的利于防病、治病的观念,被法国上层社会所接受。但茶文化在法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浪漫的法国人并没有像“海上马车夫”荷兰一般提早进行海外贸易,也没有像英国人一般痴迷于昂贵的下午茶彰显的尊贵身份,而是将中国的饮茶文化提炼为一种精神雅趣。 从1636年首批茶叶抵达巴黎,到法国上层社会钟情茶道,再到法国成为今天欧洲茶室文化最盛行的国家之一,法国人一直保留着品茶的习俗。在法国大革命之后以及19世纪末“中国热”消退的年代里,他们还保存着对饮茶文化的理解。 经过历史的变迁,爱好茶道文化的人群从18世纪的皇家大臣主管马萨林、剧作家拉辛、知名作家德·让利斯夫人等贵族阶级,转移到了各个阶层的法国人身上。旧时极富医效保健功能的贵族饮料,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茶馆文化传递中国味道 茶文化在法国社会铺开后,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19世纪的法国,餐饮场所已广泛供应茶水。现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的法国印象画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就借用日常生活情趣的主题,展现了社会餐馆中的茶饮场面。 法国茶馆里的中国茶叶曾经覆盖中国10个省份的30多种绿茶,而在普洱茶的产区云南省,一种名为“销法沱”的普洱茶更是专门为销往法国而特别制作。如今,中国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红茶是深受法国茶馆推崇的三大红茶品种,而后二者都根植于中国红茶,是中国红茶自丝路传播到西方、在当地种植后的变种。 在中国的北京、广州、成都等地,茶馆是市井气息浓厚之地,不仅网罗着天南海北神聊畅述的各色人群,还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大观园。在一碗茶水的香气升腾中,有人说书,有人唱戏,有人下棋,有人赏鸟。 类似于中国式的品茶,法国人也不喜欢居家独饮,而是倾向于前往茶室集体品用。与西方人在咖啡馆喝咖啡相同,茶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而不仅仅是饮品。19世纪法国美术思潮兴盛时,咖啡馆、茶馆几乎成为法国乃至欧洲艺术创作的容器,见证了无数艺术创作灵感的迸发、文化交流的对撞。 东西方的茶馆文化有着相通的气息。1980年9月25日,老舍话剧《茶馆》开启了欧洲巡演,北京人艺78人组成的《茶馆》剧组,历时近50天,在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4座城市共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一时间,法国“茶馆热”与品茶文化再度兴起,几十年来经久不衰。 酒香里的气质互补 茶叶从中国走向海外,一路向西丰富着丝路沿线各国的杯中文明。而葡萄酒在西方本土发明酝酿,也逐渐影响着东方古国酿酒工艺的革新。 《圣经》里曾有521次提及葡萄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親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在著名故事《最后的晚餐》里,宴席菜单里的核心要素是葡萄酒和面包。传统西方宗教世界里,葡萄酒不仅是果香与酒精的简单结合,更代表着爱与救赎,占据了西方人的精神高地。 在葡萄酒王国中,法国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而悠久的历史、风格多样的产区和独一无二的口感,又让法国葡萄酒享誉世界。 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葡萄酒生产国,严格限定葡萄酒的等级划分。1855年,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定下了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等级划分制度,这一直影响着现今的波尔多红酒等级划分。讲究规则与浪漫主义平衡的法国红酒,浓缩了贵族文化和优雅的绅士情调。 当中国人大碗喝酒的豪放与法国人捻指细品的优雅相遇,会发生什么? 与西方相区别,中国的酒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大自然孕育了谷物的自然发酵,又有勤劳的中华先祖巧妙地掌握了发酵制酒的技能。大雨过后的窖存谷物吸水发芽,活化淀粉酶在低温环境下将淀粉变成糖,糖与水在酵母的作用下最终成为让人痴迷的琼浆玉液。中国黄酒、白酒的“接地气”成为了中华酒文化的精神内核,人们用酒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用酒表达内心的热情与愉悦,也用酒来祭祀祖先和土地。 因为古丝绸之路,中西酒文化有了互通和碰撞的可能。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关于葡萄酒的见闻。西汉中期,中原百姓引进了葡萄并招来了酿酒艺人,自那时起,中国有了西方制法的葡萄酒,在粮食酿酒的主流技术之外,还引进了水果酿酒的技术。 中国虽是酒文化大国,但最初的酿酒工艺还不能使酒类长期保存,稍有不慎美酒就会酸化腐败。元代以后,欧洲传教士的丝路之旅,带来了西方蒸馏酒技术,大大延长了中国传统酒类的保质期,还使酒的口感与成色更好。在学术界的主流论调里,我们如今饮用的中国白酒,采用的正是在西方蒸馏酒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的酿酒工艺。 从盛唐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到元代《马可·波罗游记》里记录的山西太原葡萄园盛况,再到明朝《本草纲目》里的葡萄酒酿造方法,葡萄酒从丝绸之路的西端一路风尘,拥抱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从广州到里昂,当中国茶遇见法国酒,新世纪的丝路为两国开辟着更多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机会。在欧洲,法国是唯一连续近50年茶叶消费量持续增长的国家。在中国,法国依然是中国第一大葡萄酒进口来源国。 如今,每周三班列车往返于中欧之间。从前用脚步丈量的陆上古丝绸之路,如今已开行货运专列,从武汉到里昂只需要15天便可抵达。当广州港的木舟驳船被万噸级的货轮取代、脚夫身扛的麻袋被集装箱更替,两千年兴盛不衰的海上丝路又当大放异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