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的非洲战略 |
范文 | 非洲大陆地域辽阔、气象万千,既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投资目的地和能源供应地,更是中国整体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南南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国积极“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重要抓手。非洲不仅有中国急需的各种矿产资源,还应视为未来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地和制造业转移承接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布局落子”,不仅能保障能源安全,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可靠的“底盘”。 冷战期间,特别是在美苏争霸的关键节点中,为突破美国、苏联对我国的战略封锁,中国首先倾向于巩固发展与原先殖民地国家的外交关系,尤其以与非洲的团结合作为重中之重。这个战略决策为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开辟广泛纵深的外交战线、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非洲战略逐步完成意识形态弱化、交流领域多元、合作性质从注重经济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但加强与非洲的合作共赢,仍是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无庸讳言,中国的非洲战略相比对世界其他重要地区而言,仍是零星孤立、缺乏整体思考与统筹,前瞻性、长远性、应变性不足。因此,在中非合作深入拓展,地区和国际形势渐趋复杂之际,加快升级更新中国的非洲战略应是一项不容拖延的战略课题。 要升级中国的非洲战略,首先要清醒认识到非洲的重要价值,廓清对非洲的片面认识。除了深化双边经贸合作,还应在其他领域内建立互信共赢机制、分歧争端解决机制。其次,要排除第三方势力的离间、分化与干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开发,绝不能授人以柄。同时,还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微调对非洲国家的战术动作。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推进中非合作是双方人民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国与非洲有着光荣深厚的传统友谊,在经贸、人文和外交上,又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而且同属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有着相同的政治诉求。在交往合作实践中,中国秉承“不结盟、不称霸、不干涉”思路,尊重非洲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从不将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是非好恶强加于人,更不会像原先西方列强一样,经济上野蛮掠夺,政治上下绊设套,外交上利诱威逼。中国所奉行的非洲战略既不是巧妙包装的新殖民主义,也不是用小恩小惠加以拉拢的庸俗外交,而是基于尊重对方核心关切上的务实合作,充分兼顾自身利益与对方利益,在原则底线基础上充分考虑灵活性。 本期专题策划“中国的非洲战略”,《学术前沿》与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北京大学非洲学研究中心合作,遴选国内知名专家新近研究成果,集中梳理中国非洲合作的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中非合作的困境与制约因素也做了中肯理性的评析,特别是对中国非洲在战略利益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如何规划未来中非关系发展方向给出了具体设想,视野宏大,现实针对性强,在此向读者郑重推荐。 ——《学术前沿》编者 2012年5月发布的《非洲发展报告》表明,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有7个在非洲。非洲的经济持续增长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与新兴国家的经济合作。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和拉丁美洲国家以一种或多种方式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发展,在非洲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 ——李安山 “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非洲重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争夺的对象。美、俄、西欧在非洲大陆新一轮的角逐再次上演,日、韩、印等一些亚洲后起国家也纷纷扩大各自在非洲的影响力。这些国家对非洲的关注点并不一致,彼此的对非政策也有差异。 ——沐 涛 未来6年,中国在非洲活动或中国“走进非洲”的国际阻力仍然主要来自西方大国。西方大国与中国在非洲的矛盾、冲突焦点仍将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是经济利益层面的博弈,其二是价值观念层面的冲突,其三是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在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相互重叠的,有时甚至互为因果关系。 ——张宏明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成长中的大国,非洲作为正在崛起中的一极,中非双方实施协同崛起战略,是中非合作从自发性到自为性的转型升级,不仅符合中非发展的实际需要,符合中非双方应对全球局势变化的需要,而且是突破发展瓶颈、开拓发展空间、重构全球发展秩序的必然选择。 ——张永宏 在中非合作中,如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挑战为机遇,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法国与非洲的关系、法国在非洲的利益、法国在整个西方世界的作用。毫无疑问,把法国看成竞争对手无益于中非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法国应该成为中非合作与交流中的重要伙伴。 ——刘成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