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研究
范文

    吴珏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大众旅游中的重要分支即乡村旅游,并着重分析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价值体现,最后就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概要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乡村旅游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7.020

    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

    在大众旅游领域存在一个重要分支——乡村旅游。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约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乡村旅游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旅游形态之一。

    许多人把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融合,把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型产业形式。实际上,乡村旅游尤其是现代乡村旅游的层次十分丰富。要充分理解乡村旅游,就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单纯的农业资源开发。

    总的来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的自然景观、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推动力量。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能够实现多赢。一方面,能够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舒缓城市旅游压力,丰富受众的旅游项目选择;另一方面,能够直观地拉动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此外,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环境污染、过度城市化、家庭功能丧失等。我国历史上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乡村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家庭共同体,有着牢固的精神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因为其产业特色加上政策支撑从而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且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包括规划指导、财政贴息、产业基金扶持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

    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分析

    农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天然地具有接近性,不但有明显的地缘优势、更强的延续性、深厚的受众基础,而且具备更大的挖掘空间以及较强的文化适应性,这些优势能够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特色,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地缘优势。我国的部分传统文化天然地具备乡村地缘属性。这些文化载体、文化传统往往原生于乡村,也能够完存于乡村。我国的城市化一方面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许多中国最为原始和真实的传统文化被破坏和流失。相反地,乡村地区则相对较好地保存着我国传统文化面貌。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浸润下,许多农村还依旧保留着对自然物的崇拜,比如植物、动物、太阳、星辰、江河等。许多地区的城市化往往会以牺牲部分传统文化为代价,大量拆迁、大兴土木使得许多现代城市的发展沦为消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相反地,在乡村地区,这些被“神化”的自然景观得到了村民足够的尊重,往往能在农村改造过程中得以保存。

    此外,乡村地区还有着十分深厚的宗亲文化的根基。在农村,对祖先传统的尊重是村民信仰十分重要的部分,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宗亲活动。宗亲活动往往是促进乡村地区团结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增进了村民的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从而相应地增强了村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乡村旅游中合理的宗亲文化开发能进一步强化地区认同、民族认同,为日渐式微的乡村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活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重构,从而进一步丰富、充实乡村旅游的内容、结构。此外,乡村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考量。

    不管是拜物传统还是宗亲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都具有显著的地方特性,而乡村往往能够为这些传统文化提供得天独厚的原生环境,更加完整地保留自然景观、宗亲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等,使得这部分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更加具有地缘优势。

    延续性优势。乡村旅游有较大部分是依托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性活动的,表现为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事活动相结合而成的田园经济模式。比如结合当地的农事活动策划的特定主题性田园娱乐体验活动。但是,农业生产活动往往会受到四季的时节限制,比如时令蔬果采摘、动物喂养、垂钓、劳作等。因此,部分乡村旅游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这些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旅游產品虽然能够即时地让游客得到满足,但相对精神需求而言缺乏长效的吸引机制。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多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更深层次的人文内容。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积淀而来的文明成果,许多内容不会过多地受到来自自然条件的约束,而且蕴含长效的需求机制。乡村地区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传承性,往往成为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示。当下虽然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人们对精神满足的追求也变得更为迫切。通过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能让游客体验到物质层面之外的文化价值,更具有长效的吸引力。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总体目标,《意见》为更进一步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共同推进下,乡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快更广的复兴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乡村传统文化风貌历久弥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持久且扎实的基础。

    受众基础深厚。传统文化除了具有地方性、延续性,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受众基础。这些受众既包括乡村当地的村民群体,也包括久居城市的各类旅居者以及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等相关人群。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理,本身也具备文化科学价值。在乡村地区,许多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很少为人所知,因此,在乡村旅游中充分开掘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也能够直接吸引当地村民消费,并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此外,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还能吸引乡村当地范围之外的受众。乡村地区存在着与城市文化相异质的文化群,而且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社会各种矛盾增加了现代人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久居城市的现代人更需要通过在城市之外的他处——乡村来获得压力疏解,而乡村中的特色传统文化则能够更进一步地将城市人带到他处,从而获得更加轻松的旅游体验。传统时代的乡村社会,宗族和寺庙组织是重要的组织和情感纽带。因此,乡村旅游中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即时地建立亲密的家庭关系、社区关系,还能为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迅速搭建一个社会网络,从而促使乡村旅游成为人们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发展诉求的重要方式。这给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乡村旅游有着相对稳定的客源市场,这成为乡村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

    挖掘空间大。与现代化紧密相关的是都市化、城镇化,随着都市人口大量增长,都市休闲活动空间被严重挤压,城市内部的旅游空间也相应地得到快速开发,相反地,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完全足够的开发利用。乡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且具有特定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空间。因此,乡村旅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还很大,而且因为起步相对较晚,也就具有更大的调试空间,相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能够在现代开发理念的科学指导下,尽可能地规避既往旅游开发的误区和雷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乡村旅游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并且乡村的空间资源相比城市要更加充裕,加之城乡道路与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乡村旅游开发的成本更低,可供拓展的格局更大。因此,充分挖掘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作用,符合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

    文化适应性强。乡村传统文化往往自成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帮助人们建立起乡土中国的精神共同体。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能为短期旅居者带来一种文化适应的吸引和支撑。乡村旅游为城市人带来了一种来自异文化的他处体验,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他处体验来完善旅居者对城市文明下自我的重新认识,甚至是超越乡村、城市某一单一文明系统而直涉生死、命运问题的思考。处于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的中国民众,生存和发展仍然是最渴求的东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既增加了经济往来,又促进文化的传播、融合,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中的文化适应性,为乡村寻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还具有传统文化旨趣与环境的相互协调性。儒、释、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往往追求宁静、清净,比如许多道观、佛寺都会远离闹市、依山傍水。相比城市的喧嚣,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较为静谧、淳朴的人文环境为传统文化的嵌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社区环境。

    传统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特性。现代化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进程,不可避免地要与传统文化产生互动,而且现代性本身是由根植于各种传统中的文化形态所规定的,我们能够从传统中找到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近代以来,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珍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在现代化浪潮中生存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尺。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佛教、道教所强调的“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等,这与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相契合。在当前的现代化世界浪潮下,乡村为现代化逻辑下的自身传统与历史延续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市场。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适应性在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传统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要点

    乡村旅游中的传统文化开发需要具备现代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历史、忠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并对旅游项目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淘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有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应该统筹政府、专家学者以及当地企業、村民等各方力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此外,开发乡村旅游中的传统文化,还需要坚持特色开发与系统开发相互协调的原则,一方面要立足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树立市场意识,以游客需求为指导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另一方面,要有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的战略眼光,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要警惕向简单粗暴、人工痕迹过重的城市化发展,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要在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论证、规划和策划的基础上展开利用,做好景观布局,不可将开发变成破坏。

    结语

    充分认识和挖掘并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价值,不但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海南黎族村寨的社区旅游与社会变迁研究”成果,编号:HNSK(YB)15-8)

    参考文献

    付媛媛,2014,《谈如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统计与管理》,第9期。

    黄玉玲,2012,《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安吉县乡村旅游为例》,《旅游纵览月刊》,第5期。

    责 编/马冰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7: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