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好好说话,说人话 |
范文 | 朱生坚 语言是一个共同的家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句话就算不去探究它的哲学内涵,只是当作一句诗来理解,也是不错的。这是一个奇妙的家园。它是公共的,不仅对使用这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公共的,而且对其他所有人开放。同时,它也是个人的,每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甚至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也是不一样的。还有比这更奇妙的东西吗?我们知道,金钱也具有公共性,但是它丝毫不沾染个人性;它从那么多人手上经过,只会带上一点污渍、细菌,却根本不会带上任何个人化的气息。而且,金钱是排他的,你拥有了这些金钱我就不能有了,而语言可以无限分享,就像宗教故事里分不完的面包或香饭。 如此说来,我们只要开口说话,或者用别的什么方式使用语言,不管有多少人听到、看到,我们就已经置身于一个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对这个家园负有责任,不能胡乱糟蹋,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语言负有责任,不能胡乱说话,就像不能随地吐痰一样。 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是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语言问题也不例外。没有人会喜欢生活在一个邋遢、肮脏的家园,可是总有人随意对待自己的语言。这好像没什么办法,在有些地方,随地吐痰会被罚款甚至鞭刑伺候,可是在更多地方实际上无可奈何。再说,语言问题还真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搞不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粗俗的网络语言,须分别对待 2015年6月2日,由国家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净化网络语言主题座谈会在京召开。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报告显示,“尼玛”位居2014年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第一位,“丝、逗比、叫兽、你妹、草泥马、我靠”等榜上有名。网络语言环境中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三方面的现象。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和烦躁心态,对低俗语言再组合、再创造拉低了网络空间的文化氛围。 查最新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低俗”一词的意思是“低级庸俗”,而这个词的实际应用不免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带有价值判断的感觉,它或许适合这个报告和这个会议,但是,我以为,不如用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即“粗俗”。 这些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粗话改头换面进入了网络,比如“尼玛”和“草泥马”,就是某个“国骂”的谐音。此外,还包括一些直接指涉性器官的语词。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都是公认为不文明的语言,一般人都不会成天挂在嘴上。这是现代社会中的文明禁忌。然而,触犯禁忌会给人带来一种快感,而网络的虚拟特性又给人一种“不在场”、“隐蔽”的感觉,让人觉得可以触犯禁忌而不被追究和指责。再者,网络语言常用的谐音也给粗话带上了一种保护色,好像不那么“刺眼”(不是“刺耳”,网络语言更多是看的而不是听的,这是粗话所经历的又一种转换),反而有一种戏谑感,这种戏谑感稀释了触犯文明禁忌的成分。 这些网络语言中值得注意的一部分大概就是上述报告所谓“以粗鄙低俗为个性”,实际上带有贬低和嘲讽含义的语词,比如“丝”、“吃货”、“二货”等等,这些词也可以用来指称他人,但是在网络上经常用于自称。这样的自我贬低和嘲讽成为一种流行话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恐怕不是“以粗鄙低俗为个性”所能够解释的,称为“社会公众的消极情绪”还差不多,比如,以“丝”自况者,不外乎有感于近年来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阶层的固化,而又无力改变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状况;而“吃货”的流行恐怕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同时也带有在各种现实条件禁锢、限制之下无所作为因而耽于放纵的心态。 对于以上这两种粗俗的网络语言,恐怕都不宜强行禁止。必须承认,这些网络语言也曲折地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实。如果不去改变这些社会现实,而只是改变这些网络语言,显然就是治标不治本,近乎自欺欺人。想要消除大肆触犯文明禁忌的网络语言,根本的做法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至于那些负面情绪,则有待相关专家们提出针对性的做法,加以指引、疏导,把它转到积极、健康的方向,就好了。 此外,有些网络语言根本没有必要加以干涉,主要是一些中性的、含义模糊、带有戏谑性的流行词,或称之为热词,比如“神马都是浮云”、“”、“duang”等,这些流行词跟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一时之后就会逐渐淡出。要说有什么网络语言是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处理的,大概就是一些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暴力,包括一些自以为正义的谩骂、人身攻击,甚至造谣中伤或者完全不加辨析、盲目传播谣言,以及一些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宣泄。 总之,对于粗俗的网络语言,只能分别对待,辨证论治,立足于现代社会的文明准则,避免道德批评、价值评判,尽量从社会现实根源上着手。当然也有必要提醒官方话语、主流媒体和一些有影响力的纸质媒体,不可随意跟风使用网络语言。如果连政府高级官员也说话“任性”,怎么可能制止网络语言粗俗化、情绪化? 语言流行病种种 2015年1月,台湾《联合报》把台湾服务业、电视播报中的某种语言现象称为“语言癌”,指出“语言的癌细胞不当增生,扩散到了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现在,“语言癌”已经成为百度百科词条,其释义是: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上普遍存在用法不当的现象,例如话语中的冗言赘字过多、言语逻辑不通顺、词不达意、欧化中文等,和语病的差异在于“语言癌”不一定不合语法规则。 以下是“语言癌”的几个典型例子。去饭店“点餐”,服务员会说:“贵宾您好,很荣幸为您进行一个点餐的动作。”在理发店洗头,则是:“在理发的程序里,先为您做一个洗头的部分。”还有,“所谓的冬粉,就是所谓的绿豆,在经过一个磨粉的动作后所做出来的产品”。 相关报道引述台湾诗人余光中等人对“语言癌”的评论,认为其与“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电视、网络推波助澜,病态中文变成时尚,连一些老师都在用病句,也不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达,积习难返。另外有人认为,学术界喜欢用较冗长的句子来解释复杂的事物,因此,想要表现“专业”形象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模仿这种冗长的说话方式。 不管怎么说,“语言癌”这种提法有些耸人听闻。它确实非常形象,说明了这些病态语言的传播和扩散的态势。但是,这些语言流行病毕竟远远不足以威胁整个中文的生存。当然,反过来说,对这些流行病还是应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必要的防治。 中文受到翻译的影响而出现“欧化”或“恶性西化”,这是一个老问题。至于新情况,大概就是语际交流日益频繁,译者工作强度大、平均水准跟不上,而读者的英文水准又普遍上升,他们差不多可以从欧化的中文大致猜出英文原文,因此,不管是新闻还是电影、流行小说,甚至会议论文、报告,翻译出来的中文只要做到基本准确,就已经可以满足一般的需要。再者,在语际交流中受到一些外来语的影响,这也是常态,完全不必有语言上的洁癖。但是,因为翻译而改变母语的表达方式,终究是不好的。对于译者来说,尊重、爱惜自己的语言,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如不要做这一行了。 用冗长的表达方式来显示“专业”、“规范”、“先进”,倒也不能归咎于学术界或者对学术语言的模仿。在广告语言中,早就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广告语言事先经过精心加工,通常不至于冗长、累赘,而是在广告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显示“专业”、“规范”、“先进”,来吸引潜在顾客。一个大概已经广为人知的例子:护肤品的广告语言总是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说自己的产品包含独特配方的“美容因子”,或者难得的天然材料、经过先进科技加工,等等,而实际上所有护肤品的基本原料就是凡士林(本文非科普文章,请自行验证)。“一个点餐的动作”之类的冗赘表达只是把这种倾向推到了极端化,已经明显令人生厌。实际上,那些广告语言,看似优雅、机巧,也只不过是一种不良的修辞术,一种缺乏诚意的商业手段。它们只能眩人耳目于一瞬间,而广告公司把它们反复播放,这种自信和胆量也真叫人不得不表示佩服。 在一些服务性行业,在各种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行为、法律行为中的语言,需要不同程度的规范化,保证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无歧义。就连平常的交流,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才能保证沟通顺畅。但是,就整体而言,语言规范就好比桥梁两侧的栏杆,或者马路上的几道隔离栏,为的是保证交通安全顺畅,并不是让人放着桥面、路面不走,非得在栏杆上、在隔离栏上行走。刻意、过度追求语言的规范化,也类似于在栏杆上行走。另外,过度的规范化、正规化、标准化的语言,也就意味着非人格化。在服务性行业、岗位使用这种非人格化的语言,就在无形中意味着:这只是一项技术性的、程式化的行为,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服务。倘若我们周围的餐馆、理发店、咖啡馆的服务之专业、规范、标准全都到了这个程度,那是一派多么可怕的景象。 最适合称之为“语言癌”的是学术界的语言,那真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病症之一是乱用生造新名词、新概念,满嘴术语、行话、切口,或谓之假杠(jargon);病症之二是冗长、累赘、饶舌、绕嘴,比如“小鸡”不说“小鸡”,而说“一种经过人类驯养并且命名为鸡的家禽的幼体”。对于这些病症,不断有人提出尖锐的批评,痛下针砭,还是毫无疗效。与上述病症一样,这也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其一,它涉及学术界的职业道德、工作伦理。“修辞立其诚”,并且随时都有这样的自觉意识,这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是一条比较高的标准,对于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其二,它涉及某种学术观念,或者说学术研究的自我认识。有人说,“创新”就像一条狗,撵得学者们慌不择路、四处乱窜,而上述语言病症也是一种应付、招架的手段。然而,学术的积累并不是简单增加书籍、论文和名词、概念的数量。其三,它涉及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学者通常习惯于在一个圈子里、甚至在一个圈子的小圈子里说话,夜郎自大,自以为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实则跟圈子之外的社会根本就不搭界,而有些学者还要摆出一副“你听不懂就对了”的架势。诸如此类的话,肯定早已有人说了又说,仍然是说了也白说。但是,既然说到了这里,白说也要说。 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语言 网络语言低俗化也好,“语言癌”也好,都可以用一句话痛斥之:说人话! 当然,要说人话,首先要活得有个人样。无论对于那些以“丝”自称的白领、职员、无业青年等等,还是那些光鲜亮丽的社会精英,这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且,各有各的难处。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尤其是在城市里,要活得有个人样,更重要的并不在于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概言之,在于是否有一种自由、独立,不猥琐、不苟且、不随波逐流的人格力量。 反过来说,“成为你自己”,也不妨从好好说自己的话开始。最理想的是,每个人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至少是每个人的语言都表达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自己,这才对得起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此美妙,充满智慧和灵性的中文。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摘自《社会观察》;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