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与世界 |
范文 | 张占斌 【关键词】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 ?伟大成绩 ?历史贡献 ?中国与世界 【中图分类号】D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3.00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黨带领人民深刻反思过去走过的弯路,广泛吸取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走出去请进来”,抓住西方国家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毅然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40年沧海桑田,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国家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家和民族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实现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和“中国道路”,为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经验,为优化世界治理体系探索了中国方案,更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纵深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是如何开启的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党带领人民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更进一步。既有凯歌行进的岁月,也有曲折探索的历程,还经历了十年动乱的年代。应当说,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惨痛的教训。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得到合理解决,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分析实行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必须要纳入“文化大革命”。1957年以后,我们开始犯“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更成为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基本上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95亿美元,占世界的1.2%,仅为美国的6.3%、日本的14.8%,是一个彻彻底底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家。许多饱受“文革”之苦的干部和群众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的潮头,大声疾呼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党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也更加坚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 放眼全球探寻出路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全党上下都希望尽快改变现状、走出泥潭。中央高层对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借以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科技落后局面的做法也持积极态度。1978年5月,中央委派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组成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法国、西德、瑞士、比利时、丹麦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首个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在中央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考察热潮,1978年也成了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年,当年就有12位副总理、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先后20次出访了51个国家。1978~2000年,全国共有约35万人出国留学,学成人员中约有70%回国服务,成了如今各个领域的业务骨干。 考察访问使这些长期工作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领导干部亲眼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切身感到了中外之间在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如谷牧考察团的报告中提到,西德一个年产量5000万吨级的煤矿只有约2000名工人,而在我国当时同等产量的煤矿却需要16万工人,是西德的80倍;在法国的戴高乐机场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半小时起落一架飞机,还常常搞得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更重要的是,出国考察和中外对比造成的冲击不仅限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范围,更涉及了曾被视为禁区的意识形态观点和社会制度理念。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和天津与当地领导人谈话时,反复强调,中国必须好好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改革自己落后的体制。他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总的来说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要求”。国际经验证明,靠反市场的命令主义经济,最终达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德国在二战中国力消耗殆尽,战后的西德政府毅然放弃了战时管制政策,鼓励自由市场发展,实现了经济复苏,并迅速发展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日本战败后经济一片萧条,随即推行经济自由化,也迅速发展为高度工业化的强国。 通过出国考察访问和与世界各国的一系列互动,中央高层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许多国家,必须对照国外经验,寻找自己的出路。他们对过去闭关锁国时期关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对市场经济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向世界先进经验学习的过程中,中央高层不仅坚持“走出去”更经常“请进来”。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世界银行于1984年派出庞大的国际专家团队,在围绕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对中国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提出了包括题为《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选择》的主要报告和教育、农业、能源、经济模型与预测、国际视角的经济结构和交通等六个副册的考察报告,对于提高并开拓中国政府眼界、提高决策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西方国家的产业转移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从当时世界产业发展情况看,形势对我们有利,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地区)经济萧条,要找出路。20世纪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高能耗的重化工业,推动这些国家开启科学技术革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生产转向低能耗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西方开始在全球进行产业和资本的转移,为汽车、钢铁等高能耗的产业发展和过剩的资本寻求出路。1978年谷牧考察团在与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见时,法国驻华大使对谷牧说:“听说你们要建120个大项目,我们法国愿意有所贡献,给我们10个行不行?”在联邦德国,一些州长表示可以提供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贷款给中国。[1] 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國家,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工业的先天优势,牢牢抓住了这个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承接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部分产业转移功能和过剩的资本,利用他们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快建设,在提高产业化水平的同时也发展了经济。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改革开放的原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历史的走向。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和实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能够走上改革之路,关键是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压抑了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的愿望,其间“大跃进”“公社化”“文革”更是搞得天怒人怨。1978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2]改革前夕的1977年,7亿多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17元,其中2.5亿人口生活在当时的100元贫困线以下,实际处于赤贫状态,很多人吃不饱饭。[3]老百姓要吃饱饭、要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部署和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革就这样从农村、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从贫困人口最多的群体开始,从局部到整体渐次展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形成了全面的系统顶层设计。改革的成功开启取决于多方因素,但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主体”是执政党不忘初心的根本思想和一切工作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改革开放正是顺应了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逐渐成为全党全社会“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共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绩和对世界的贡献?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破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以其特有的大国雄姿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大步前进,经济总量接连迈上新台阶,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以上,是美国的3.7倍、日本的4.5倍,是欧元区的5倍,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大踏步追赶”。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6.9%,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为3%。(详见表1) 二是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79亿元,1986年突破万亿元,2000年达到10万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万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11位,此后分别于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起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已经达到12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是排在第三、四、五位的日、德、英三国的总和,比1978年提高了13.2个百分点。(详见表2) 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看,1979~2017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4%,居世界第二位,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稳居全球首位,近几年约在30%左右,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增长头号引擎。(详见表3) 三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6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2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3%,远低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016年提高到8250美元,已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上升了69.7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公布的排名中,2016年中国在全世界21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95位,比1978年提高了80位,已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详见表4) 四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随着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吸引外资不断增加,1990年外汇储备已超过百亿美元,2006年已突破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丰厚的家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是1978年的2倍。1978~2016年,我国谷物、茶叶、花生的产量由世界第二位上升至世界首位;肉类产量由世界第三位提高到第一位;甘蔗产量由世界第十位升至第三位,已成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二是工业生产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2017年,全国钢材产量10.5亿吨,比1978年增长46.5倍;水泥产量23.4亿吨,增长34.8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发电量、粗钢、水泥、煤、化肥等产品产量分别由1978年的世界第7、第5、第4、第3和第3位跃升至2016年的世界首位;原油产量由世界第8位提升到第5位。 三是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形成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铁路建设如火如荼,2017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为12.7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7.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突破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骨架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2017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为477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388万公里,增长约5.4倍,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民航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发展,2017年全国民航线路748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733万公里,定期航班通航机场达228个。水路运输布局更加合理,2016年末全国沿海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6096个,内河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13616个;2017年末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7万公里。管道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我国输油(气)管道里程已由1978年的0.8万公里增加至2017年的12万公里,油气管网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是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到强,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达到35.9亿吨标准煤,是1978年的4.7倍。2017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7.8亿千瓦,是1978年末的30.1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已初步形成煤、油、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4] 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贸易规模稳步扩大,贸易大国地位愈发稳固。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2017年达到4.1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198倍,居世界首位。其中,出口总额从97.5亿美元提高到2.3万亿美元,增长231倍,年均增速为15%;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提高到1.8万亿美元,增长168倍,年均增速为14.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货物贸易规模相继超越英、法、德、日等国,自2009年起连续9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2017年,我国进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1.5%,货物贸易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详见表5) 二是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7年的5.2%,工业制成品比重由49.7%提高到94.8%。2017年,我国出口占比为12.8%,进口占比为1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实现大幅增长,1982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34位,2014~2017年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二位。 三是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1980年,在中国大陆落户的外资企业仅有3家,到2017年末,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5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达2088.6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12.9%和23.6%。1979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122位,2017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1310亿美元,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1979~2017年,我国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约1.9万亿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详见表6) 四是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1982~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8%。198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居世界第28位,2017年已跃升至世界第三位。(詳见表7)中国已成为世界的枢纽,越来越深刻地嵌入了各国的经济内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纵深发展。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突显,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热土。一是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发展壮大。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606亿元,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比1991年增长122倍,R&D经费支出占GDP比值为2.13%,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约621万人,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403.4万人年,已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是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实力显著增强。1990年,我国制造业体量约占全球的2.7%,居世界第九位;2010年达到19.8%,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第一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2017年,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1/4左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温超导、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近年又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产业结构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西方国家的垂直分工,向平行分工转变、提升。 三是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截至2017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市场主体9815万户,其中新三板、创业板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达到11630家、690家和164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产学研融通合作。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外部研发经费支出达到342.6亿元,比2012年增长35.7%。国家高新区数量从1988年的1个发展到2018年的168个,区内企业数由不足百家增加至近十万家,创新发展的沃土愈发丰厚。 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困难。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基本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76亿,比1978年增加3.75亿,年均增加961万人。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0.95亿增至2017年的4.25亿,所占比重从23.7%提高到54.7%。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2014年城镇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乡村。就业结构呈现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之势,2017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为44.9%,比1978年末增加了32.7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升,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有所缓解。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1元,我国用31年时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又用了5年时间跨越了2万元大关。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其中,1979~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 三是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18倍。居民的消费水平由温饱型不断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17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29.3%,较1978年下降了34.6个百分点,下降超过一倍。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和38.6平方米。居民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从20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再到如今的移动电话、计算机、家用汽车等成为消费新宠。2017年全国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分别为240部、58.7台、29.7辆,比2013年增加36.8部、9.8台、12.8辆。消费市场不断壮大,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已超过3亿,约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是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也造就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有效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脱贫攻坚成效卓著,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政府为主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实施精准脱贫方略,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卓越贡献,提供了中国样板和经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的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末的8.78亿减少到2013年末的2511万人,减少了8.53亿,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七成以上。中国贫困发生率也从1981年末的88.3%下降至2013年末的1.9%,年均下降2.7个百分点,而同期全球贫困发生率年均仅下降约1个百分点,我国贫困发生率也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好、影响之深,举世罕见,也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显著提升了我国的软实力。 五是教育事业成效显著,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1982~2017年,教育领域投资累计完成7.4万亿元,年均增长18.8%。2017年已建成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比1978年增长4.4倍;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762万人,比1978年增长17.9倍。1978~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7%上升至43.4%,2015年末,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中等收入国家、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0.1个和7.7個百分点;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4.9%上升至94.3%,2015年末,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六是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1982~2017年,医疗卫生领域投资累计完成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5%。2017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比1978年增加81.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94万张,比1978年增加590万张;2017年末,已建成各类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提供养老服务床位714万张。随着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岁,比1978年提高了10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岁。婴儿死亡率由1978年的53‰降低到2016年的7.5‰,降低了45.5个千分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0年来,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打开国门搞建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补上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更是登上了新一轮科技创新的历史航船。40年间,中国因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而崛起,由于其超大规模性进而深刻地改变、乃至重新定义了国际治理和世界秩序。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枢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虽已跨过万水千山,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也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既要为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要更加清醒地看到,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仍任重道远,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前不久,習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新时代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要着重做好六个结合。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相结合。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最大优势,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而且使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真正跨越。[5]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要时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历史的经验看,必须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并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偏离、不动摇、不懈怠。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实践,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著名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进行理论创新,以全方位的行动进行实践创新,把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贯思想和核心内容,是关乎改革性质、方向、道路的重大原则。当前,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把握好党和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 坚持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稳中求进的举措相结合。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信念比认识更重要、决心比方法更关键。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壮士断腕的决心突破既有利益格局束缚,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怀,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列宁曾说:“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改革最难的就是利益的调整,而改革又必然触及利益,势必会碰到复杂关系的羁绊,打破既得利益,让改革扎实落地,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磨练担当的“铁肩”,需要百折不挠的政治意志与稳中求进的有力举措相结合。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因官员腐败、企业改制、机构改革、环境污染、非法集资、土地征收、贫富差距等经济社会问题累积的矛盾在局部地区、行业部门表现明显,各种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都有新特点。要坚持稳中求进这个治国理政的总基调,坚守底线,保持定力。但也要看到,由于在短时间内利益格局及贫富差距等结构性矛盾仍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率、法治与公平间的辩证关系,最大程度地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稳定的大环境。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敢为人先、中国气派的实践探索相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自身经济理论的提出息息相关,理论支撑了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发展转向新的阶段,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理论,令理论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英国为例,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775年,同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出版了被认为是“经济学圣经”的《国富论》,他不仅为英国创造了发展经济的基础理论,更将繁荣经济的普世思想传到了全球,使得英国工业革命成了世界的福音。二战结束后,美国芝加哥大学自由经济的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里根政府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这方面不成功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在思想层面就缺少创新、缺少理论,而始终在研究汇率、货币政策、体制机制等具体问题,这是日本30年没有从经济衰退阴影中走出的重要原因。[6] 当前,世界经济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正在深刻调整,西方世界整体实力走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尚需时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改革能力最强的国家。面对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的“风言风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拿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做好理论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继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优良传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眼光、更敢为人先的气魄进行实践探索,将顶层理论细化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改革举措,以完备的理论框架和知行合一的行事作风站立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坚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广泛吸取外部经验相结合。实践证明,40年来中国正是依靠改革开放赢得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一国的比较优势,在微观上常常表现为产品成本和技术水平层面的竞争,在宏观上就是国家制度和发展战略层面的竞争。改革开放使中国摒弃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由政府主导培育了市场,这样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加快市场化进程,而且更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0年间中国已基本建成现代市场体系,中国与世界在规则、标准、资本、技术上深度对接,并形成了巨大的要素集聚能力,造就了特有的比较优势。 如今,开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未来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才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始终保持比较优势。当前一段时间,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在此背景下,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显示了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发出了维护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时代强音。[7]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都有力地證明了坚持改革、扩大开放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正确道路。当前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只有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国际视野和胸怀,推动国家之间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才能赢得更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是发展阶段变化后的历史选择。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着市场秩序不规范、规则不统一、竞争不充分、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深入推进改革更无从谈起。 市场经济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生产过剩、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8] 坚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功不可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竞争关系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始终保持着良性竞争、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资本关系看,近年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已成为趋势。深入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在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提升到新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就业增加、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所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民营经济看成我国经济制度的内生要素,切实把民营经济当作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力量。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9]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府经济管理方向博士生史毅、施蒙对本文亦有贡献)注释 [1]李岚清:《国门初开岁月中的谷牧同志》,《光明日报》,2014年10月8日。 [2]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成就、经验与挑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民日报》,2018年7月19日。 [3]王小鲁:《中国改革开放极简史》,《比较》,2018年11月26日。 [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中国信息报》,2018年8月28日。 [5]马建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路上改革开放新征程》,在国研智库论坛·2018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24日。 [6]李稻葵:《中国经济:新时代新思维》,《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日。 [7]姚琨:《进博会彰显坚持对外开放大国姿态》,《光明日报》,2018年11月5日。 [8]李建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符合客观规律》,《人民日报》,2017年6月2日。 [9]本刊评论员:《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求是》,2018年第23期。 责 编/杨昀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