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
范文

    徐碧波++张磊++黄美程

    [摘 要]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往往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内隐和外显两个角度对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表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重职业的内在价值。(2)大学生内隐职业观的IAT效应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且存在性别和专业、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3)大学生的外显职业观更倾向于外在的职业价值,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的前三位依次为收入高、工作稳定和福利好。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内隐联想测验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29(2016)06-0091-08

    1 引言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往往决定了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不同时代,不同制度环境,甚至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人们,会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同一年代、同一地区,也会因各自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性追求的差异而各有差异。当前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期,加上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就业时往往表现为盲目,随大流。因此,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帕森斯1908年开始科学的职业指导后,职业指导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从其发展情况来看,最初的职业指导只注重个体某方面的心理因素。随着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者发现,个体对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越来越影响个体的择业行为和工作情况。学生通过职业价值取向的测评,可以深入了解自我需要,合理选择就业单位。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心理学领域,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涉及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内隐认知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对象,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个体的态度和意愿,能够较少地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在现有的研究中,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仅仅停留在外显水平,对于内隐职业观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首次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这一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重要研究方法,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久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借鉴国外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进行尝试性研究,以期弥补国内在内隐职业观量化研究方面的不足。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选择和评价职业时的主要依据,也是人们对职业价值的核心态度。根据双重态度结构理论来说,职业价值观也具有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双重态度理论是这么解释的,个体对某一态度目标产生的态度由个体的外显和内隐两种态度共同作用而成。态度研究领域中认为,对于外显态度的测量个体是可以进行刻意修饰或掩饰的,如果对于比较敏感的态度问题,个体所回答的结果可能不是其最本真的想法,那么,内隐态度的测量则比较难以被修饰。

    根据此定义,内隐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评价时很难意识到或即使意识到也难以受个人意愿而修饰的那一部分标准,而且是个体对职业自动化评价结果。所以对内隐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内隐职业价值观和外显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纵观国内外在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前人思考和探讨的更多是从人们外显的职业价值观这个角度展开,很少考虑内隐职业价值观,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内隐职业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展开,且主要参照赫兹伯格对价值观的维度划分方法,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进行研究,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调查问卷分别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和外显职业观。这不仅丰富了职业价值观领域的研究,也为今后学校做好学生就业辅导和心理辅导提供参照,同时给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1)大学生内隐职业观倾向于内在职业价值;(2)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3)大学生外显职业观倾向于外在职业价值。

    2 正式研究

    2.1 预实验

    职业价值观的内隐联想测验的设计是本研究的重点,而其中的关键是需要筛选出能够准确代表研究对象的概念词和属性词。在预实验中,主要将初步筛选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小规模的IAT预施测。

    2.1.1 被试

    随机抽取湖北大学30名本科生参与IAT预测试,获得有效数据24份,其中男生11,女生13。

    2.1.2 测量工具

    将筛选出的词语编入两个由Inquisit.v3.0.2编写的IAT测验中,进行小规模的预测。这两个IAT测验的概念词均为“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属性词分别为“主要”和“次要”以及“先”和“后”。

    2.1.3 结果分析

    在所有概念词的样例中,剔除IAT测验中错误率最高的前两位。代表“内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中,剔除了“贡献社会”和“得到美的享受”;代表“外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中,剔除了“工作时间灵活”和“单位规模大”,最后确定8个内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和8个外在职业价值的概念词。

    属性词方面,用“主要”和“次要”作属性词时,IAT效应显著;用“先”和“后”作属性词时,IAT效应不显著。所以在正式试验中,本研究将只采用“主要”和“次要”作为属性词。在“主要”和“次要”作属性词的样例中,剔除IAT测验中错误率最高的前两位。代表“主要”的属性词中,剔除了“重心”和“主角”;代表“次要”的概念词中,剔除了“边缘”和“配角”,最后确定8个主要的属性词和8个次要的属性词。

    在大多数内隐联想测验中,一般选取形容词作为属性词。在本研究中,属性词中包含形容词、名词、动词等多种词性的词汇。多种词性的词汇作属性词是否会对研究造成影响呢?蔡华俭在《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一文中,刺激词使用源自Greenwald用来测量内隐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属性词,其中代表积极情感的属性词为:健康、快乐、善良、幸运、和平、真理、热情、爱抚、黄金;代表消极情感的属性词为:谩骂、痛苦、袭击、残忍、尸体、死亡、折磨、呕吐、杀人。其属性词包括形容词、名词还有动词。所以在本研究中,可以采用所选取的包含多种词性的词汇作为正式实验中内隐联想测验的属性词。

    2.2 正式实验1

    2.2.1 目的

    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职业观进行测量,考察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

    2.2.2 被试

    随机抽取湖北大学本科生共87人。通过对内隐测验情况的分析统计,删除内隐测验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最终得到有效被试总计62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9人,被试的视力均正常,身体状况良好。

    2.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的是2×2×2的实验设计,三个组间自变量分别为:性别(男生、女生)、专业(理工科、文科)、生源地(城镇、农村)。因变量为IAT值,是利用被试在相容任务和不相容任务中的反应时相减得出。

    2.2.4数据处理

    根据Greenwald等人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所获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首先将反应的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数据予以剔除。因为被试在刚开始进入正式实验时可能较难集中注意力立即进入实验状态,所以删除每节正式实验的前两个判断结果。依据Greenwald提出的方法,将300毫秒以下的反应时转换为300毫秒,将3000毫秒以上的反应时转换为3000毫秒。对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自然对数的均值,不相容任务的均值减去相容任务的均值,即为内隐职业观的IAT效应。

    2.2.5 结果

    2.2.5.1 相容任务和不容任务反应时的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1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在相容任务中(将内在职业价值词汇和主要词汇相联合)的反应时的对数的均值为6.821,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中(将外在职业价值词汇和次要词汇相联合)的反应时的对数的均值(t= -5.273,p=0.000)。这一结果显示,被试更倾向于将内在职业价值与主要的刺激词联结,将外在职业价值与次要的刺激词联结。

    2.2.5.2 被试性别、专业以及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分析

    为了考察被试性别、专业、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情况,对IAT效应值进行方差分析。以IAT效应值为因变量,2(性别:男生/女生)×2(专业:理工科/文科)×2(生源地:城镇/农村)多因素方差分析。由表2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的性别、专业和生源地对IAT值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显著(F=4.234,p=0.048),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7.771,p=0.009),但专业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三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在本研究中,表2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虽不显著,但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这表明,性别在专业和生源地的两个水平上的效应方向均相反,计算性别的主效应时,男生和女生的差异量被掩盖在了平均过程中,但是性别的效应仍然是存在的。

    表3 表明,生源地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52,p=0.024),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0.16,p=0.692)。

    表4 表明,性别在理工科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68,p=0.022),在文科水平上的效应也显著(F=4.92,p=0.033)。

    表5 表明,专业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7.23,p=0.011),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3.44,p=0.072)。

    2.3 正式实验2

    2.3.1 目的

    使用自编职业观调查问卷对外显职业观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外显职业观的倾向性。

    2.3.2 被试

    对湖北大学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生源地的学生共300人施测。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94.33%,剔除无效废卷,得到有效问卷245份,总有效率86.57%。

    2.3.3 材料

    外显试验采用自编职业观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试的背景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要求被试对上述正式内隐测试中所用到的代表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的16个词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2.3.4 结果

    在被试对问卷中给出的16个代表内在职业价值或者外在职业价值的选项进行排序选择后,被试选择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所给出的16个选项中,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靠前的四项分别为:收入高、工作稳定、福利好、符合兴趣;靠后的4项分别为:同事友好、地理位置优越、创造发明、单位知名。我们可以发现,排名靠前的4项中,前3项均为外在职业价值,排名靠后的4项中有3项为外在职业价值。代表内在职业价值的选项大多居于排序的中间位置。

    3 总讨论

    3.1 内隐职业观存在显著的IAT效应

    内隐职业观态度测验表明,被试在完成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时显著小于被试在完成不相容任务时的反应时。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倾向于将内在职业价值与主要联结得更为紧密,将外在职业价值与次要联结得更为紧密。目前最为经典和被广为接受的理论模型是Greenwald等人提出的概念联结提取模型。该模型认为概念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通过语义关系形成网络,而概念之间联结的紧密程度则是联结强度的体现。Greewald认为,如果被试在相容联合任务或是不相容联合任务中反应较快,那就表明,该任务中所包含的概念词类别和属性词类别在知识结构中联结得更为紧密。相反,如果概念词类别和属性词类别在知识结构中联结有冲突,那么个体在包含有该组联结的联合反应任务中就会反应较慢、错误率较高。所以IAT的实质在于它反映的是在知识结构中,个体对概念联结进行提取的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内隐职业观倾向于职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会更注重职业是否符合兴趣、能否发挥才能、是否有成就感等内在因素。这与陈浩、李天然的研究相似,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自我实现排在首位。

    3.2 被试性别、专业和生源地对IAT效应的影响

    3.2.1 被试性别

    在运用方差分析时,当结果显示某一个自变量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它与其他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显著时,则说明在本研究中,对被试性别、专业和生源地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这说明,性别其实是对IAT效应有明显作用,只不过其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依赖于其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而已。

    本研究表明,内隐职业观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个体的不同性别角色期望有关。社会中可能还广泛存在着某些对女性的传统认知以及性别不平等的理念,影响了部分女性在职业生涯中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3.2.2 被试的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作用

    在本研究中,性别与专业、性别与生源地的交互效应均显著,但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且生源地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52,p=0.024),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0.16,p=0.692)。性别在理工科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5.68,p=0.022),在文科水平上的效应也显著(F=4.92,p=0.033)。专业在女生水平上的效应显著(F=7.23,p=0.011),但在男生水平上的效应不显著(F=3.44,p=0.072)。这表明,对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因素,很可能是多个因素交互作用对其产生影响,所以此后有关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应该考虑多个因素共同对职业观的影响。虽然专业和生源地对大学生内隐职业观的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当它们与性别结合时,便对内隐职业观产生影响。

    3.3 对内隐和外显态度结果的比较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测量个人的态度会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被试会通过自我整饰从而呈现出符合社会环境的态度。本研究采用内隐态度测量的方式,被试会因无法察觉研究程序之目的而较少地采取自我矫饰的行为,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出大学生职业观的真实态度。在本研究中,由于内隐测量和外显测量的方式不同,所以被试在对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表现也会不一样。在外显态度测量中,被试可以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作答,但是在内隐测量中被试则因为被要求尽快地尽量准确地作答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刺激项目作出精细的加工。

    本研究中,内隐职业观显示大学生倾向于内在职业价值,而外显职业观倾向于外部职业价值。内隐和外显职业观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尚在形成与发展之中,一面受到内心理想因素的影响使之倾向于内在价值取向,一面又受到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之倾向于外在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旧的职业价值观逐渐被摒弃,新的职业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的现象已经反映到学校中来,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包括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样性。这就需要在高校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观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积极引导。

    4结论

    (1)大学生的内隐职业价值观表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看重职业的内在价值。

    (2)大学生内隐职业观的IAT效应存在性别上的差异,且存在性别和专业、性别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

    (3)大学生的外显职业观更倾向于外在的职业价值,大学生最看重的职业价值依次为收入高、工作稳定和福利好。

    [参考文献]

    [1]Greenwald A G, McGhee D E,Schwartz J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6).

    [2]Super D E.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M].Chicago:

    Re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1970.

    [3]Kalleberg J Sternberg.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 York: Arrangement with The Jeff Herman.Literary Agency Inc1996.

    [4]Elizur D.Sagie.A farts of personal

    values:a structure analysis of and work values[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

    48(1).

    [5]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6]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凌文辁,白利刚,方俐洛.我国大学科系职业兴趣类型图初探[J].心理学报,1998,(01).

    [8]余 华,黄希庭.大学生与内地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0,(6).

    [9]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10]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3.

    [11]Shalom H.Schwartz.A theory of

    cultures values and some implor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2]Schwartz R M, Surkis S A,Basic S.

    Individual Values, Work Value, and The Meaning of work[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3]Schwartz S A. Theory of Cultural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48(1).

    [14]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15]解春玲.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J].心理科学,2005,(1).

    [16]Greenwald A G, 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s, sel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

    [责任编辑:肖偲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