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实现
范文

    李群群 张波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着需求侧市场缺口较大、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方式单一、供给运行机制不畅等诸多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摆脱新常态所带来困境的关键之举,是落实中央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强起来的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寻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性,厘清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压力,进一步探讨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文化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124?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3.014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必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亦不例外,这一文化领域的重大战略活动也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对于其理论基础的溯源,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现实述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指出研究供给经济学可以追溯至马克思,他强调“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供给端的老祖宗是马克思,马克思是最重视供给侧最重视生产力的。”[1]这表明,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寓居”的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而建立起一种独特语境来审视市场经济。因此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探究还得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學体系。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发力,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生产的作用。在经济学领域,所谓供给是指生产,即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所谓需求是指消费,即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用公式:供给(生产)=需求(消费)来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生产与消费相辅相成,二者具有同一性。一方面,生产直接也是消费。生产过程不仅包括对个人能力的发展,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个人发展自身能力的耗费,还包括对于生产资料的消费,对于生产资料的消费使得生产资料丧失了原有的形状和特性,经济学家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生产的消费,马克思将“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即任何“某物”内部都固有否定的要素。另一方面,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将食物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这属于一种消费的生产,即人在消耗食物的过程中也在生产着自己的身体。经济学家认为由消费产生的生产不同于简单地生产,他们将此称作为第二种生产,它是依靠消灭第一种生产为前提的。第一种生产是生产者的物化,即主体客体化,主体生产出来客体的过程。第二种生产是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的过程,即客体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消费与生产相互决定。一方面,消费决定着生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它只有在消费过程中才证明自己是产品,例如,一部电影由于其观赏性的价值实现才能现实地成为电影,如果生产出来的电影无人观看,事实上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电影。“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在于它是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在于它是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2]二是消费创造出了新的生产需要,进而创造出了生产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另一方面,生产决定着需要。首先,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没有生产,便没有消费。其次,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方式。再次,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还为对象生产主体。一个餐厅不仅生产食物,而且也生产出了品尝食物的大众。最后,消费还能创造出新的需要,促进新一轮的生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需要和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活动是基于主体的需要进行的,同样,倘若生产出的产品没有被消费,那么生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商品或服务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且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够进一步促生新的需要,进而为新的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马克思说:“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他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3]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认为的经济行为的发生,是生产与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在生产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这就与我们所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谋而合,现阶段我国大力强化供给侧改革旨在使供给和需求得到平衡发展,而非此消彼长、相互对立,需求侧和供给侧是平衡经济增长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要在供给侧和管理侧两端发力,不断促进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比重问题。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均衡也是目前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立论基础,将人类的社会劳动分为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两种类型。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来看,复杂的活劳动要素和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物化劳动形成的价值比重远远小于简单的活劳动要素和知识技术含量低的物化劳动形成的价值比重,这反映在文化产业市场上则表现为质高价优的文化产品难以满足新的需求,也就是我们文化产业的文化精品的供给不足,而中低端低俗供给过多,文化产品市场出现同质化严重的局面,这就导致了人们的高消费意愿难以得到满足,消费意愿也难以转换成为消费行为。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必须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的转型以及结构的优化升级,既离不开供给侧,也离不开需求侧。在全球经济形势变化的底色与我国经济动能交替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的双重困境。供给过剩主要是指一些中高端领域难以满足对文化精品的需要,也就是说,文化精品力作与拳头产品匮乏,质优价廉的大众文化产品也缺少供应。相反,一些低端领域却存在有效文化产品供给过剩与无效文化产品供给库存严重的现象。内容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生命力所在,内容强则销量强,销量强则实力强。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想转化为社会产品的一部分则必须通过交换,而这个交换发生的前提则是:“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也就是说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商品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的使用价值,那些低端的无效的文化产品供给之所以成为了库存而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正是表明了其无法自证自己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它无法满足别人的需要。其实无论是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还是公有制的文化企业,其文化产品想要真正实现社会价值,那它生产的文化产品则必须能满足人们需要。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1~8月,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共108部,4600集,而1~6月,卫视晚黄档共播出首轮剧69部,积压比达到了36%。大量影视剧作品积压库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创作内容本身不具有吸引力,影视文化内容创作缺少了专注和精细的工匠精神,并不能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拳头力作。即便在播出的剧集里,被观众“吐槽”的镜头比比皆是,前几年抗日神剧的出现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但是在播出的剧集里也不乏良品。以2018年最火的古装剧《延禧攻略》为例,在某平台上映40天,累计播放量达137.2亿次,《延禧攻略》的成功绝不是偶然,它隐藏着反套路——优秀的演員、高质量的制作以及在优异收视成绩背后,大部分资金用于制作而不是演员片酬的用心。启用新人演员和实力派演员的做法,使《延禧攻略》得以避开流量明星和一线明星天价片酬的困局,可以投入大比例资金在剧本、服化道等制作层面精细打磨,在为制作方降低了演员薪酬成本的同时也为平台降低了风险。而对于用户而言,扎实的剧本,良心的制作,演技派的演员,无一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优秀的演员,高质量的制作一定会出好作品,好的作品也一定会博得群众喜欢,这给我们影视行业发展带来的效应是振聋发聩的。因此应该尽快打通过剩产能要素向先进产能资源要素转移的“中阻梗”,从而解决市场供需错配问题。

    在需求侧,我国文化产业存在“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的困境。由于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致使我国文化产业需求大大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没有需求,或者需求不足,而是我国公民的消费需求发生了转向,造成大量需求外溢、能力外流严重。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812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14%,出境游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反映出了我国消费的外流。需求的外溢不单单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外溢,还包括了精神需求的外溢。以中国的电影市场为例,2019年上半年,我国影院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五部是进口片。我国境外旅游人数与境外消费总额的提高以及影视产业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反映出了文化产业供给侧的困境。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是,在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市场中,制作水平低、缺少文化内涵的低端供给严重过剩,制作精良、富有创新性的文化精品供给明显不足。供给和需求作为文化管理中的两个基本方面,在总量上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扩大总需求与拓展中高端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4]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防止过多消费潜力的外流,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力作,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有利于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迫在眉睫。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张力。第一,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与时俱进的反映人民群众时代需求的战略举措。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进行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文化产品适应经济基础变化、满足时代新需求的重要措施。如今经济全球化朝着纵深方向发展,文化全球化浪潮来袭,西方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愈演愈烈,西方的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影响着每一位公民,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为了追逐利益,将无数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使得文化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面对诸如此类的难题,人们越来越需要坚定的价值引领与高尚的文化作品,在文化产业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从文化产品的供给端入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价值引领,鼓励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从文化领域有效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人民群众中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的宣扬以及精神信仰在人民群众中的坚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满足人民的时代需求。

    第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文化消费全新的增长点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是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来带动的,但是近年来,依靠原来的驱动力对经济拉动的效果都比较疲软,经济增速在一路放缓。此时,从供给侧发力,寻求经济发展全新的增长点,对于缓解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文化产业桎囿于依靠文化资源带动,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文化产业的业态转型并进行企业洗牌,可以淘汰一些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融入更多新鲜元素,找到全新的业态支撑,创造更多文化内容与文化价值,从而培育出全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第三,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基石,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当中,中国共产党需要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建设上下功夫,同样需要增强文化、外交、政治理念等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努力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全球化浪潮中避免中华文化的僭越与旁落,进而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发挥动力支撑作用,为民族复兴创设行动愿景。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何以可行

    第一,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方面,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文化生产者在这一过程中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因为它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經济利益而存在的。同时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属于商品的范畴,必然蕴含着所有商品都具有的属性,也需要经过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也会相应地引发多种多样的经济关系。“文化生产者作为文化市场主体,必然考虑成本核算、投入产出、市场规律、盈利模式、战略规划等。”[5]文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文化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只能通过购买行为才能得到满足。文化产业的主客体关系表现为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正是基于这种经济属性,文化产业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生产者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既定阶层,其文化产品的生产代表了既定阶层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体认,因而必然会带有既定阶层意识形态的痕迹。消费者在使用文化产品时他们本身的思想意识会被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精神追求等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以及深刻久远的,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精神世界,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因此,在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在生产文化产品时,文化生产者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优于经济效益的地位,最终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

    第二,尊重需求与引领需求并行,以文化价值实现为基本要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业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直接反映,但在文化领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协调首先应当考虑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及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引导。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得出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个体需求的高级阶段,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已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实现了人民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需求侧由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转化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意味着人民对文化产品与服务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内容、形式、质量等方方面面,这深刻地表明了文化产业的供给不能再同过去的“你发我收”的传统模式,而应该采取“我要你给”的新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尊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当然文化产业的生产也要引领人民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文化作为承载价值体系的符号,通过无形的力量将其蕴含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由外到内地对个人与社会形成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渗透到个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因此文化产业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文化产品供给不能单纯以供求关系为尺度去衡量,而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第三,调动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文化产业的效率。从事文化生产的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市场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胜负的关键。首先,文化企业必须制定出正确的经营战略,为了完成企业全局性方针规划,文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经营技术与经营手段文化,经营技术与经营手段的选取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从而制定出差异化并且能够体现文化企业比较优势的经营战略。其次是要在全企业形成诚信经营的良好文化氛围,文化产品的质量是文化企业取胜的法宝,同时也是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石,要时刻贯彻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最后要提升文化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文化产品作为文化品牌的载体,离开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的价值就不能实现;文化品牌是文化产品的“门面”,离开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就会平淡无奇。文化产业素有“无烟产业”的美誉,未来文化产业竞争力高低越来越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服务质量上,以优质的服务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是实现口碑营销的基底,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产业打造中国品牌提供了发展方向。

    第四,加快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除了传统弘扬与创新成长外,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渗透性以及关联性都极强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此种特性,与其他产业进行广阔的跨界融合。近年来,以“文化+”为新供给特征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逐步确立,文化的跨界融合呈现出了横纵联合与深度交融的新姿态,要充分利用与把握这种趋势和姿态。将“文化+科技”由表及里地融入到文化产业的全流程,把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数字化作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同时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要素的优化与创新配置,从供给端入手,对文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人才等进行再整合,实施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文化产品实现中高端供给。

    结语

    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伸部分,它源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不同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于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比其他领域的改革更难进行。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步推行,传统文化产业业态正在逐步完成换代与行业整合,文化自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蹄疾步稳,中国国家的形象显著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充满魅力,为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法学会“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重点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9FDJA001、CLS[2017]ZXDX07、MYL006)

    注释

    [1]《央行经济学家姚余栋:供给经济学的老祖是马克思》,新浪财经,2015年11月,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talk/20151120/183923810619.shtml。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4页。

    [4]齐骥:《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0页。

    [5]安娜、张文松:《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

    责 编/赵鑫洋

    On How to Realiz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Li Qunqun? Zhang Bo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such as large demand-market gap, insufficient effective supply at the supply side, single supply mode, and poor supply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ke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lies in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which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brought by the "new normal".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choice for implementing the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only way to gain a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larifies its internal resilience and external pressure, and further explores how to realiz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al industry,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