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经济转型若干问题的思考 |
范文 | 苏策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制订了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总方针。然而,21世纪以来,原来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战略被扭曲成大力发展大城市,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被边缘化。以“造城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累积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理念、新作为去化解。新型城镇化是化解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城镇化,必须制定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政策,切忌盲目冒进,要尊重市场的力量,尽量利用中国各个村镇自身集聚的动能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 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6-0077-04 一、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费孝通教授的小城镇研究 提到小城镇建设,费孝通先生是绕不过去的关键性人物,早在20个世纪40年代,他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他的理念是城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关系。20世纪80年代,费先生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这一著名观点,开启了对中国城镇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包括城镇发展必须把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产业和解决就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要发挥市场在城镇资源配置和布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关注农民生活与乡村建设是费孝通先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独特视角,费先生的城镇化理论提出不仅仅要算经济账,算账要算总账,然而算总账有很大的难度,他的“算总账”其实就是要全面的来看待乡镇企业,不仅要看到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到它对小城镇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的这些观点今天读起来依然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理论之后,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并转化为中央农村改革政策的具体措施,1998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问题,明确将小城镇战略视为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使小城镇发展模式能够在在全国推广实施。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实践 1978年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更新,再加上如费孝通先生这样的学界泰斗大力呼吁,中国业已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松动,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在这个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制订了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总方针。这样的一个总方针,在80-90年代一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方针。从90年代初,一直到2000年,国务院以及其所属的建设部、国家体改委、公安部相继出台了诸如:《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相关部委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原则,优中选优,在全国挑选了57个有特点的村镇作为试点。这些措施的实施,规划了小城镇发展将成为新世纪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学习当时的中央文件可以感觉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回顾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我国城镇化发展选择了小城镇发展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引导了中国城市化政策的走向,其主要特点为:一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这一点尤为可贵。还有一点就是建国以后逐步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松动,有手艺、有想法、敢创新的一批新型农民开始进入城镇。 二、新型城镇化与经济转型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由于住房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市场的放开,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GDP导向的政绩观与土地财政的实际需求,使80年代确立的“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总方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原来控制大城市发展的战略被扭曲成大力甚至疯狂发展大城市,小城镇为主体的城镇化模式被边缘化。这样的大城市化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6年的57.35%,如此炫目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其背后隐藏的矛盾与问题同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城镇化发展理念理解执行为了“造城运动”, 而“造城运动”带来的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生大的波动甚至动荡的主要隐患。其次是盲目规划,思路混乱。主要表现在不少地方决策者不顾及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不考虑所在地区的资源禀赋,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拓展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这样使全国范围的不少大城市用水、用电、用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以用水问题为例,全国400多座城市因缺水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第三是近2亿的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各种国民待遇。如果扣掉多达2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际的城市化率只有36%。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注意,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全国有约2500万农民工暂时失去了工作,而全国300多万个村镇在化解这场危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十多年间,国内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超过了80%,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增长不到50%,这样的城镇化是典型的土地城镇化而不是人口城镇化,它使大量的村庄消失,使中国社会失去了一个消解社会危机的价值连城的生态屏障。 综上所述,新世纪以来以“造城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问题也在不断累积,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理念、新作为去化解这些问题甚至是危机。 (二)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選择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即是尊重市场的力量,尽量利用中国各个村镇自身集聚的动能来推进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因为有了支柱产业,各种生产要素就会集聚,规模经济效益就会形成,政府最关心的就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就不会因缺乏产业的支撑而出现所谓的“空城”“睡城”现象。在新经济理念成为共识的今天,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场深刻变革的主要途径就是新型城镇化,它对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特色小镇,促进经济转型 建设特色小镇,是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所讲“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理念,是近期中国新型城鎮化的“主战场”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主阵地”。 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设计,其灵感来源还有国外小镇的影子,如法国的普罗旺斯,郑州市北部就有以普罗旺斯命名的社区;瑞士的达沃斯、美国的格林威治等有文化特色,生态充满魅力的小镇也对我们特色小镇建设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启发。特色小镇是一个具有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定区域。我国规划建设特色小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区域经济规划角度看,特色小镇可大可小,大可如小城市,小可如街市、村落,从外地的具体实践来看,面积不宜过大,以5平方公里为宜;第二,特色小镇要有独特的产业基础,这是特色小镇的命脉,更是特色小镇能够引领周边乡村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动力所在。第三,特色小镇要有旅游资源,国内外许多特色小镇往往以迷人的风景、数百年的沧桑故事、鲜活灵动的艺术氛围为基调,营造出一种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气息的旷远韵味,吸引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最后要有规模意识,一个地区特色小镇多了,这个地区对各个产业集聚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大力建设特色小镇,对于促进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与传承展示独特文化,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和区域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李克强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对各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要给予肯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学习李总理的指示,尤其是“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这句话,使我们恍若进入了时间隧道,我们仿佛听到了费孝通先生的声音在当下中国的回响。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小城镇 大问题[J].江海学刊,1984,(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西部,2014,(31). [3]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D].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曾 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