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头皮针针刺、体针及中药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范文

    刘钰斌 温玉玲 刘磊 貌杨萍 林仕彬

    

    

    【摘要】目的 探讨头皮针针刺、体针及中药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进行治疗的76例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体针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皮针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8.95%)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头皮针针刺联合体针及中药汤剂可以显著提高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贝尔面瘫;面神经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2

    贝尔面瘫作为一种因茎乳孔内中的面神经麻痹而造成的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在各个年龄段均会发生此种疾病。贝尔面瘫发病季节大多为秋冬时期,患者常常在早晨洗漱过程中突然出现单侧口角歪斜、无法灵活的控制面颊动作;临床表现为患侧的额纹消失或变浅泪液外溢、眼裂扩大、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无法皱眉、鼓腮、露齿等;部分患者最初发病时耳朵和面部周围出现疼痛,甚至发生患侧舌前2/3味觉消失[1-2]。中医学是将贝尔面瘫归于“面瘫”范畴,疾病的发生大多是因患者筋脉失养、气虚血瘀导致,而头部作为汇聚经气的场所,通过中医针灸针刺头部特定刺激点可以很好地治疗贝尔面瘫,达到治疗目的;此外,中医体针及中药汤剂在治疗在贝尔面瘫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选取在我院中医科进行治疗的76例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头皮针针刺联合体针及中药汤剂在贝尔氏面瘫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理论基础,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进行治疗的76例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9.3~64.5岁,平均(41.51±10.83)岁;病程16~89天,平均(48.7±11.3)天。研究组38例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18.9~64.7岁,平均(41.67±10.94)岁;病程18~92天,平均(49.3±11.5)天。两组患者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患者经诊断符合贝尔面瘫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患者在本次研究前经过正规治疗并未出现明显好转;患者具有较高依从性,可以配合此次研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外伤、耳源性等类型的面瘫;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血液或免疫系统疾病;因精神障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实施体针联合中药汤剂治疗,患者体针取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攒竹、合谷、水沟、迎香、承浆、合谷以及足三里穴位实施针刺;中药汤剂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主要包括黄芪60 g,赤芍、桔梗、川芎各15 g,当归尾、桂枝各10 g,红花、地龙、桃仁各3 g。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皮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于双侧颞前线、顶颞前斜线下2/5处进针,常规消毒,快速头针和头皮呈30。角刺面部腧穴,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感受到进针阻力减弱,再与头皮平行捻转进针,持续捻转2min。面部穴位轻刺激进针,合谷等远端腧穴行重刺激,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House 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4]、面神经残疾指数[5]、躯体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其中无效: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为Ⅳ级,躯体功能评分不足10分,社会功能评分超过20分;有效: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为Ⅲ级,躯体功能评分在10~20分,社会功能评分15~20分;显效: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为Ⅱ级,躯体功能评分15~20分,社会功能评分在10~15分;痊愈: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为Ⅰ级,躯体功能评分超过20分,社会功能评分不足10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后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8.95%)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贝尔面瘫作为一种因茎乳孔中的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可表现出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出现闭眼困难、额纹消失、口角歪斜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听力下降、下颌下腺及泪腺分泌障碍[6]。中医上将贝尔氏面瘫归属于“吊线风”、“面瘫”的范畴,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过度劳累、缺乏正气,导致脉络空虚、营卫失和、腠理疏松,外界风邪此时趁虚进入中经络,上窜至面部,造成气血运行障碍,面部肌肉无法收缩,导致发病[7]。目前中医上治疗贝尔面瘫方法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针刺、中药内服、艾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以及中药熏蒸等,其中头皮针针刺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在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上效果显著[8]。

    临床上对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贝尔面瘫是由于寒冷、病毒感染和机体的应激等外界因素导致茎乳动脉痉挛,造成毛细血管缺氧、缺血以及水肿,导致面瘫发生[9]。临床数据分析发现,80%左右的贝尔面瘫患者可完全恢复,其早期预后较好,仅部分患者发病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10]。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78.95%)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說明头皮针针刺能够明显提高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原因可能是头针针刺能够改善面部血液流动,加快血液循环;同时针刺腧穴能够改变面瘫部位肌肉的肌电和温度,促进神经电生理的护肤,从而达到治疗贝尔面瘫的目的[10]。

    综上所述,头皮针针刺联合体针及中药汤剂可以显著提高贝尔面瘫恢复期患者的面神经分级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 媛,孙海波.头皮针针刺联合体针及中药汤剂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6):192-194.

    [2] 李小娟,赵中亭,曹朝霞,et al.电针不同波型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临床比较研究[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1(4):80-82.

    [3] 黄白银,李 斌.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贝尔面瘫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03):16-17.

    [4] SE Coulson,GR Croxson,RD Adams,等.Reliability of the "Sydney," "Sunnybrook," and "House Brackmann" facial grading systems to assess voluntary movement and synkinesis after facial nerve paralysis[J].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05,132(4):543-549.

    [5] Elin Marsk,Lalle Hammarstedt-Nordenvall,Mats Engstr?m,等.Validation of a Swedish version of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 and the Facial Clinimetric Evaluation (FaCE) Scale[J].Acta oto-laryngologica,2013,133(6):662-669.

    [6] Joseph A.Sullivan.Recent advances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and bell's palsy[J].Laryngoscope,2009,62(5):449-460.

    [7] 李小娟,赵中亭,曹朝霞,et al.电针不同波型治疗贝尔面瘫恢复期临床比较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7,34(4):74-76.

    [8] 陈 晞,曹莲瑛,张 伟,et al.电針结合复方大秦艽汤治疗恢复期贝尔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5):999-1001.

    [9] 付漫娣,魏美华.点穴推拿结合针刺听会、翳风为主穴及透刺法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9):33-35.

    [10] 师 帅,包 瑞,刘 刚.评价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贝尔面瘫的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14):134-135.

    作者简历:刘钰斌(1984年-),男,广东省潮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医诊治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