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与CT诊断的应用效果观察 |
范文 | 李长城 【摘要】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MRI与CT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2018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n=100)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CT诊断检查,研究组给予MRI诊断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脱出、椎间盘游离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临床运用效果显著。不过,CT有费用少、检查迅速的优势,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法,确保诊断精准性。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MRI;CT;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脱出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脊柱疾病,腰部扭伤或重物压力导致患者椎间承受压力较大,腰椎间盘纤维破损,是由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引起。临床症状为:腰腿痛,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临床诊断中,影像设备已经成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但不同设备诊断效果不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n=100)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 对照组:男(n=20),女(n=30),年龄41~85岁,平均56.1±8.1岁。患病时间3个月~3年。 研究组:男(n=25),女(n=25),年龄42~88岁,平均55.2±8.4岁。患病时间2个月~4年。研究对象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CT检查。具体方法:64排螺旋CT,扫描参数层厚3 mm,层距1 mm,256 mm*512 mm矩阵。机架倾斜-30°~+30°,确保扫描层与椎缝隙平行。保证扫描层面和患者椎间隙中心线平行,注意观察患者椎软组织窗与骨窗。 研究组:MRI检查。检查过程中快速SE序列T2WI扫描,矢状面和横断面扫描。 1.3 观察指标 对比CT与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 22.0,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椎间盘膨出(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椎间盘突出(20例)、椎间盘游离(31例)检查结果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例、15例、9例、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 论 由于腰骶椎连接处承载荷载较大,增加损伤发生率[1]。CT检查便于掌握患者神经根、硬膜囊、突出物伴发征象。同时经济投入少,检查结果迅速,扫描方法简便。不过,在椎间盘游离诊断方面存在抑制性[2]。而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但对骨性结构分辨水平不及CT,检查成本高。因此,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保证结果精准性,降低患者经济压力。 本研究中,研究组椎间盘膨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游离检查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CT与X线具有放射性,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3]。因此,在选择CT检查时需注意患者耐受力。MRI检查对患者无放射性,具有检查安全的特点,不过检查时间较长。MRI多序列与全方位成像检查可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准确性,掌握椎间盘有无游离及椎管内结构。不同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亟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4]。 综合分析,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较高,现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CT费用低、检查迅速。两种检查方法可联合运用,可以更好的提高诊断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 明,王艳芹,吕培敬.MRI和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142-144. [2] 杨志强,袁 牧.椎间盘突出的MRI与CT诊断价值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2):131-132. [3] 周 斐.MSCT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2):146-14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