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
范文 | 曹忠香?赵坤 【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自由组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取普罗帕酮治疗,实验组50例,采取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比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好,并且安全性高,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8..01 心律失常是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以及出汗等。严重时,极其容易发生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此次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4月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自由组合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均经心电图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1]。排除标准: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2];3个月内心肌梗死或感染性疾病;3个月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药物过敏史;妊娠期妇女或哺乳期妇女。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6.4±8.9)岁。实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8±8.8)岁。此次探讨观察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各条件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数据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罗帕酮治疗,每次100毫克,每天3次,连续治疗7天,效果不明显可增加药量,效果理想可减少至150毫克一次,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实验组采取胺碘酮治疗,每次100-200毫克,每天2次,连续治疗5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疗效标准: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改善程度>60%,缩短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为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检查指标明显好转为有效;症状与体征没有明显改善,检查指标没有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肺功能损伤、室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的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效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胺碘酮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再就是对于持續性心房颤动以及心房扑动的治疗。普罗帕酮也叫做心律平,主要使慢性房颤的病人长时间维持窦性的心率,控制心室率,减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冠心病、高血压引起的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此次探讨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比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好,并且安全性高,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建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7,31(9):64-6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