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的营销模式研究 |
范文 | 殷梦娇 祝凌燕 冯怡欣
摘要:本文从市场细分理论、4Ps理论、社交货币理论三种视角,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科普;知识付费;科普营销 一、引言 营销理论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普及,也应当借助于现代营销理论的框架,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并且为目标受众所接受和认同。 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线知识付费产业规模正在迅速增大。截至2017年12月,知识付费类平台的月独立设备数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已分别达到1.43亿台和4.1亿小时,与同年初相比,涨幅分别达到73.7%和100.3%。 可见,当前的知识付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这对于科普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笔者认为,知识付费领域,必将成为未来科普传播的重要阵地,而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以下简称为“科知产品”)的营销模式,应当如何优化和改进,已然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二、市场细分理论的视角 市场细分理论是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出的战略营销理论。该理论指出,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集合体,任何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企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购买力等因素,把市场划分为由相似需求构成的消费群,即若干子市场。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最后把产品或服务定位在目标市场中的确定位置上。 根据该理论,科普类知识付费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划分为若干个需求各异的子市场: (1)按照消费者媒介接触的偏好形式,可以划分为视频类科知产品的偏好者、音频类科知产品的偏好者、图文类科知产品的偏好者,以及三者混合的多种媒介交付形式的偏好者。那么这就要求科普传播者,根据目标消费者媒介接触的偏好形式不同,制作满足不同子市场需求的科知产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和传播科普内容。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可以划分为性别、年龄、职业、地域、受教育水平等各异的子市场。那么这就要求科普传播者,按照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作科知产品。比如说,知識付费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得到APP”,根据年龄细分,专门制作了《给孩子的博物学》课程,后来又新设“少年得到APP”,在上面开设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课程。讲给低龄孩童、普通成年大众、高龄老人、受教育水平较高者的科普课程,其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语速、所举的例子,肯定也应当有所差异。而针对不同地域的受众,可采取本地化取材选题、方言讲解的方式,也可以在内容生产方面做出差异性。 (3)按照消费对象的圈层属性,还可以划分为核心消费者与边缘消费者。针对核心消费者,即有明确科普需求的消费者,可以适当增加科知产品的内容深度;而针对边缘消费者,即科普需求不明确,可能是随手翻看,在不经意间接触到科知产品的消费者,不妨扩展科知产品的内容广度,引起更广泛的求知兴趣。 三、4Ps理论的视角 4Ps理论,是由美国营销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大营销组合策略的首字母缩写,是最为经典的营销管理框架。在科知产品的营销问题中,同样可以借助于该理论框架,进行最宏观与全面的把握。 (1)科知产品的生产制作 任何具有销售力的产品,都应当是在精准把握目标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的。如前所述,根据市场细分理论,选择合适的媒介交付形式、具有某一行为或心理特征的目标消费人群、提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当成为科知产品的生产首要原则。其次,选择适当的内容生产模式,将PGC(专家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三者进行结合,保证科普内容输出的权威性、互动性、频次和品质。比如说,聘请某学科的权威专家,开设科普类知识付费课程(PGC),再对用户提问进行定期展示和解答(UGC),并寻找专业的科普作者,对课程中所推荐的相关书籍进行精华提炼式的快速解读(OGC)。 (2)科知产品的定价策略 知识付费类产品,因其特殊的产品性质,很容易形成“粉丝效应”,从而提升产品的忠诚度和黏性。举例来说,假设某消费者订购了某科普节目的第一季,极有可能因为对主讲者的信赖与崇拜,而产生并不纯粹依赖于理性决策的第二次消费,即连续订阅了该节目的第二季乃至更多季,并且转发推荐该节目给亲朋好友,带来“客户裂变”效应。基于此种特殊性,笔者建议科知产品的定价,应当基于双边市场的考虑,采用更为灵活多样的定价策略。比如说给订阅了多季度节目的消费者派发优惠券,每次续订都比上次更加便宜。或可考虑团购模式,充分利用目标客户的社交人际网,主动降低单客利润,一次性获取更多的用户。或可考虑组合定价模式,基于大数据算法,向用户推荐与他以往订购的节目相似的内容,一次性组合购买获取更多的优惠。 (3)科知产品的渠道策略 应当注重线上线下渠道资源的整合,比如说,制作某款博物馆或科技馆参观指南的移动端线上产品,与各地的科普展馆联动,采用“订购线上内容、线下免费参观”的模式,提升科普展馆的入馆率。基于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用户能够在线下展馆的某个位置,通过摇一摇、扫一扫、蓝牙自动触发等功能,聆听讲解,或者参与更多的AR(增强现实)互动游戏等。针对线上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跨平台互动,从多个媒介渠道接触目标消费者。比如说某科普内容生产者,除了在某内容平台开设收费专栏外,也可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B站等地方开设账号,进行广告性质的科普内容宣传。 (4)科知产品的促销策略 现代营销的促销策略,其实更多的是强调要消费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可运用广告、公关、人员促销等手段。由于知识付费产品的虚拟性,因此线下的人员促销方式本文不作讨论。得到APP联合深圳卫视,联名举办“知识春晚”,这在国内属于首创。深圳卫视的广告口号是“有志者,跟我来”,这与知识付费产品的目标消费者具有心理特征上的高度吻合性,因此,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有益的公关活动。而借助热点事件进行营销,一直是互联网广告的重要思路。针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事件,在知识付费平台的首页,用醒目的横幅广告,提醒受众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尤其是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的重要性,是一则非常符合时宜、并具有高说服力的广告。另外,就消费者沟通而言,决不能忽视稳定的社群运营。将订购过科知产品的消费者,聚在某个社交媒体的群里,定期进行线上互动,以及线下的见面聚会等活动。 四、社交货币理论的视角 社交货币理论,是由营销学者乔纳·伯杰提出的,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营销大背景下,人们为何会主动传播某种概念、产品或品牌,使之成为流行的科学解释。他在《疯传》一书中指出,社交货币“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质塑造你的产品或思想 ,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 据此,美国营销咨询公司Vivaldi Partners将社交货币划分为六个维度以方便测量:社区归属、话题讨论、实用价值、支持声量、信息交流、身份认同,从此让社交货币理论有了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科知产品的开发运营者,应当从这六个维度中得到启示:要利用产品平台建立社区,提供与科普相关的讨论话题,鼓励消费者在评论和分享中,宣传该科普内容的实用价值,发动他们成为科普知识的二级传播者,提升身份认同感。 以得到APP的经典科普课程《卓克·科学思维课》为例,播放量最高的五期节目与其对应的播放量见下表。由于该课程可以免费试听任意五次节目,而所有节目的平均播放量為30943,那么某几个节目成为远远游离于均线外的“孤点”,显然和用户的转发传播行为有关,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交货币理论的正确性。 我国的营销研究者李靖,将社交货币理论发展成为五种细分的社交货币类型:1.为用户提供谈资,2.让用户表达想法,3.为别人提供帮助,4.展示自我形象,5.满足攀比心理。乌龟为什么会长寿,这样的问题显然可以给用户提供社交谈资。而关于中国芯片产业的节目,发表在美国政府对中兴通讯实行禁令事件之后,受众转发该话题,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而转发关于痛风和网游错误观念的纠正话题,既给有相关困扰的亲朋带去福音,且能帮助用户展示了自己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睿智形象。而纠正“肾虚”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概念,其实从某种意义上,隐秘地满足了用户的攀比心理,能给他们自豪感:“你们滥用了许多年的民间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你们都不懂,但是我懂。”以上例子证明了利用社交货币理论进行科普传播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娟.基于营销理论的我国农村科普对策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吴旻.基于4P理论的音频知识付费平台的市场策略探究——以得到APP、喜马拉雅FMAPP为例[J].传媒论坛,2018,1(10):113+115. [3]翟春晓.传媒经济学视角下线上知识付费营销模式研究[J].传媒论坛,2019,2(03):118. 作者简介: 殷梦娇(1987.10-?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告营销; 祝凌燕(1982.5-? ),女,江苏常州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冯怡欣(1992.1-? ),女,河南荥阳人,硕士,无锡太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品牌营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