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 |
范文 | 朱佳佳 张竞超 张小燕
摘要:传统金融是一把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它在为人民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金融排斥的问题。为了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普惠金融概念作為缓解贫富差距的有力工具传入中国。云南省地处偏远、地形复杂、民族混居,存在贫困范围大、程度深的问题,急需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本文从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全面叙述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研究背景 1976年,在一次乡村调查中,尤努斯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1979年,他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以此为起源,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会上正式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其宗旨是“能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其任务是为传统或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 “十二五”期间,健全国家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已成为我国紧急改革的重要内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6 年初,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同年,在召开的G20峰会上,普惠金融将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普惠金融理念已作为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工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大在建成全面小康与即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会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云南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问题突出的旅游大省,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将昆明构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完成延边金融综合改革目标。因此,金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政策环境现状 政策支持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强的引导作用。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办法的《规划2016-2020》,云南省委、省政府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泛亚金融中心为目的,以国家支持民族边疆贫困地区为发展契机,云南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针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民间金融机构五大方面分别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与服务便利化行动实施意见》《关于成立云南省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云南省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任务交办清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实施意见》等一系类政策,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现状 信用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政府部门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文件,文件指出要积极开展个人诚信教育,提高全省公众的信誉意识,加快推进个人诚信记录建设,构架大数据平台并强化保障措施以完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与信用修复机制,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支付体系不断多元化。除传统的网点支付外,云南省建立了跨境非现金结算工具、跨境支付网点等支付工具。另外,惠农支付点也在不断升级,如2018年,农行泸西支行在10家惠农支付点原有基础上,通过终端升级、品牌管理、规范业务等措施,升级为集产品购买、宣传教育、信用登记等基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普惠服务站。 (三)金融机构现状 截至2019年末,全省金融业法人单位5550家,同比增加18.34%,其中,全省村镇银行共计167家,农村合作银行43家,农村信用社1278家,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实现了县域的全覆盖。截至2018年初,小额信贷企业近400家,覆盖16个地市,127个行政县,县域覆盖率高达为92%;贷款余额150亿元,其中78%为扶持农业和小额信贷。 截至201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8,085.30亿元,增加10.58%,存款余额30554亿元,增加19.70%,涉农贷9,523.00亿元,较上年增加5.85%,占贷款余额33.91%,较2017年35.42%有所下降。 三、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而目前云南省农村信用报告数据库发展落后,暂时无法为信用评级提供有力支撑,且现有的适用于城镇客户的信用评级制度并不适用于农村客户群体。另外,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金融增速滞缓,金融中介、金融机构数量较为不足,且贷款成本较高,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无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机构的挤出效应。目前,云南省金融机构结构较不合理,其主体金融服务体系仍是国有一行,具有一定垄断性,另外,农村地区有发展潜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还有大中型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金回流速度较为缓慢且风险较大,且农民信用意识与合约精神较差的同时缺乏抵押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资本的逐利性,农村客户群体并非利润最高的服务群体。这导致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意愿不强,最终使金融服务达不到预期广度与深度。 农业相关贷款分布不均。云南省作为民族混居、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远的旅游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本具有逐利性,因此更为倾向流向省内发达地区,昆明、大理等地的涉农贷款、金融机构数等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充沛,而更需要资金支持的贫困地区却资源匮乏,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金融创新性后劲不足。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云南金融产品多样化已得到显著提高,但云南作为泛亚金融中心,创新水平与需求激增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技术更新速度滞缓、结算工具单一的现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客户群体很难提供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需要的财务报表数据,金融机构无法提供针对农村地区的产品与服务,无法为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建设征信体系 首先,由人民銀行云南省分行牵头,联合工商、移动、水电等部门,综合统计农户各项信息,完善征信系统信息。其次,发展社会征信机构。建设征信体系投入过大,应发动社会民间力量共同完成。最后,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传统正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纳入到系统之中,实现全面信息共享。在信用体制建设初期,抓大放小,多予少取应为监管普惠金融的有效准则,在建设信用体系的同时,理应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信用体制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增加金融机构的多样性 目前,农信社、农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仍为金融主体,但传统的金融机构对贫困人口、农村人口、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针对性不足,且有存在较强的金融排斥。因此,传统机构需要依托自身的技术和规模的优势,推动类似抵押“三权三证”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在大型机构转型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如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普惠金融机构。这类小型普惠金融机构针对性强,产品更为丰富,适应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因此,应适量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建设普惠性金融机构,并增加新兴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同时增加普惠金融人才培养,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增加活力。 (三)创新普惠金融工具 普惠金融源于小额信贷,但不止于这一种服务形式。首先,“三权三证”抵押便是为解决金融机构与服务群体的信息部队称问题衍生而来。其次,借势产业融资链、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模式,加大互联网金融的建设力度,拓宽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促进“金额小、期限短”的纯信用贷款,提供理财、保险、租赁等多方面服务,并针对偏远山区提供ATM机使用培训。 参考文献: [1]宋哲慎.金融支持农村精准扶贫效率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16-23. [2]姚洋.黑龙江省金融供给现状及“金融排斥”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20(03):43-44. [3]宋晓玲,侯金辰.互联网使用状况能否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J].管理世界,2017(01):172-173. 作者简介: 朱佳佳(1994-? ),女,汉族,浙江永嘉,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普惠金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