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旅行社业依然“小散弱差”吗? |
范文 | 戴学锋 庞世明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中国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中的重要行业,长期被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称为“小散弱差”。文章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对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的原因提出了新的假说,即中国较长时期劳动力相对丰裕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旅行社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现出低集中度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平均成本相差不大,规模经济难以实现。随后,文章利用北京市旅行社业的微观企业数据对假说的推论进行验证。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中国旅行社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单体质量来说,已经逐渐接近并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文章认为,中国旅行社业不应再被称为“小散弱差”了。 [关键词]旅行社业;小散弱差;新结构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8)11-0048-08 Doi: 10.3 969/j.issn.1002-5006.2018.11.011 引言 中国旅行社业的产业组织结构问题曾一度成为旅游业界和学界研究的重心。1997年,时任国家旅游局旅行社饭店管理司司长的魏小安指出,“国内旅行社数量多,但‘小散弱差”。2000年,时任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副司长的钟海生指出,“‘小散弱差是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旅行社业的经济规模偏小,全行业旅行社的平均销售额仅为403万元,如果将国中青等排名前10名的旅行社企业排除在外,销售额平均规模将锐减”。此后,众多研究者也纷纷指出旅行社的“小散弱差”问题。张凌云指出,旅行社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从1992年的13%下降到1999年的1.9%,已經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赵波指出,旅行社业经济规模偏小,2000年全行业的营业收入不及美国运通公司1994年营收的2/3。赵红指出,中国旅行社规模小,实力弱,2001年,旅行社平均资产394.4万元,平均营业收入560万元,平均利润12.2万元。张安民等指出,我国旅行社业属于典型的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明显低于国外成熟旅行社水平。美国前4位旅游经营商的业务量已经占到整个度假市场的62%,英国前5位的旅游经营商1996年就控制了75%的市场。 张凌云给出了“小散弱差”的定义: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松散、核心竞争力弱、经营业绩差。换句话说,在组织结构上,中国旅行社业的集中度偏低,在经营绩效上,中国旅行社的资产、收入、利润以及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旅行社的水平。因此,本质上,“小散弱差”是指中国旅行社业集中度低,经营绩效差。而产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通过大量的研究论证了二者符合“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即行业的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旅行社业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并获得了较高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富有竞争力的行业样本,也是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的目标。 时至今日,研究者对中国旅行社业的印象依然是“小散弱差”,可如今的旅行社业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子吗?本文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讨论:在引言之后的第一部分对中国旅行社业集中度低、绩效差的成因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第二部分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旅行社的“小散弱差”问题重新进行解释;第三部分利用北京市旅行社业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对当今中国旅行社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是简短的小结。 1 文献回顾与评述 研究者普遍将中国旅行社的“小散弱差”问题和“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等问题联系起来,并将旅行社业的低效率归因于中国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旅行社业的垂直分工体系。姚延波和左坚指出,我国旅行社一直实行政府主导下的水平分工,使得众多旅行社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孙睦优认为,行业分工体系不合理是造成旅行社行业市场秩序混乱和低效率运转的主要原因。郭鲁芳和张素认为,在水平分工体系下,大型旅行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而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则大多沦为“生存型”旅行社,导致旅行社行业市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一般来说,某一行业或产业选择何种分工体系,是企业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成本结构自主选择的结果,企业规模如何选择才是最优,首先要接受“生存法则”的检验。用发达国家旅行社较为成熟的产业分工和组织结构来批判转型经济体旅行社业的组织结构,其科学性本身就值得探讨。更何况,用事实(中国旅行社缺乏垂直分工体系)去解释事实(中国旅行社的“小散弱差”),也不是科学的方法论。 更多的学者则深究旅行社“小散弱差”背后的制度原因。宋振春和马永刚从产权制度着手,认为旅行社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产权结构不利于企业改善状况,民营化才能提高效率。而张凌云和杨军分别就此观点进行商榷并指出,旅行社的“小散弱差”本质上是制度安排导致市场运行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张凌云认为,旅行社行业过高的交易成本和沉没成本(质量保证金),形成了小旅行社的进入壁垒和大旅行社的退出壁垒,既妨碍行业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也阻碍了一体化进程。杨军认为,制度约束导致的旅行社形成的“碎片市场”“高壁垒市场”和“竞争失调市场”是行业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从旅行社数量变化上看,我们很难相信旅行社有较高的进入壁垒。1990-1994年,第一、第三类社分别以年均40.77%、48.39%的速度增长。1997-2008年,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分别从991家和3995家增长到1970家和18 140家。如果制度性的进入壁垒是造成中国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的主要原因,进入壁垒更低的国内旅行社应该率先完成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产业集中,提高集中度和经营绩效。而实际上,从双百强社的市场占有率对比来看,国内旅行社的集中度远远低于国际旅行社。 同时,旅行社业的退出壁垒和其他行业相比也不算高,“小散弱差”本身就说明大部分旅行社的固定资产较少,此外,质量保证金属于押金,在旅行社的会计核算中计入资产类科目,在旅行社退出市场时,这项资产可以收回。旅行社基本上没有所谓资产专用性的问题,退出市场似乎也并不困难。1991年,旅行社的数量由1989年的1617家下降到1561家;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实施的当年(1995年),旅行社由1994年的4382家减少为3826家。 至于杨军所说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旅行社产权转让不支持”,“《旅行社管理条例》原则上不允许旅行社‘跨地区经营,并对旅行社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这些也难以让人信服。2001年,广东中旅并购了深圳罗湖国际旅行社等20多家旅游公司,2002年,武汉东星旅行社收购了汉口国旅97.5%的股权,2003年,香港中旅收购了中远国际旅行社70%的股权③。很多旅行社在异地都设立了分支机构,比如,2003-2004年,广州广之旅分别在湛江、东莞、江门、汕头、珠海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 实际上,从1985年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到1996年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再到2009年的《旅行社条例》,对旅行社业的管制处于逐步放松的过程。政府对旅行社并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而且允许产权转让、企业退出,这些都说明旅行社的制度性壁垒并不高。如果通过一体化的并购可以大幅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中国旅行社业不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小散弱差”,那为什么大范围的一体化没有发生呢?这背后的原因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梳理。 2 对旅行社“小散弱差”成因的再讨论 2.1 新结构经济学与中国旅行社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来说,选择何种产业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和H-O模型給我们的重要启发。林毅夫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新结构经济学,该理论认为,在某一时间点,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决定了经济体在该时点的总预算和生产要素间的相对价格。要素的相对价格决定了可选择技术和产业的生产成本不同。如果选择的技术和产业与要素禀赋的结构特性相适应,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较低,具有比较优势。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其要素禀赋结构呈现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资本相对稀缺的特点,因而生产也多集中于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采用传统的、成熟的技术,生产“成熟的”产品,这些生产活动很少有规模经济。而高收入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不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是资本,因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这些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 换言之,对于某一产业而言,当区域要素禀赋呈现为劳动力丰裕时,产业内企业提供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生产的规模不经济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在产业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低集中度;而当区域要素禀赋呈现为资本丰裕时,产品则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该产业的组织结构会趋向于集中,垄断程度随之提高。 罗浩等指出,契合实际情况的增长方式就是好的增长方式,而所谓实际情况指的就是当地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对于中国旅行社业而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要素禀赋不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劳动力相对丰裕的禀赋特征决定了旅行社业的发展应展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产业内旅行社企业才能具有比较优势,并取得较好的发展,但这时旅行社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则体现为较低的集中度;随着收入提高、资本积累和技术扩散,经济发展水平到达资本相对丰裕的阶段,旅行社业应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变,企业才能具有自生能力,与此同时,产业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 2.2 中国旅行社业的要素密集度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要素密集度的主要判断标准是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和劳动生产率指标。在指标数据不可得的情况下,吴德勋和张雪梅通过聚类分析,将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小于35万/人、流动资产周转率高于250%的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该标准判断,中国旅行社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征,而且,国内旅行社的劳动密集程度显著高于国际旅行社(表1)。 中国旅行社业表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由于资本投入相对较少,使得整个产业的组织结构较为分散,规模经济不显著,导致不同规模企业间平均成本的差异较小,在产业层面上则体现为“小散弱差”。正如张辉和魏翔在那篇引起广泛讨论的文章中所指出的,我国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观光型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中小旅行社的产品成本尽管相对于大旅行社不占优势,但在管理成本上,中小旅行社具有成本优势,由此造成了我国旅行社业“大社不强,小社不精”的竞争局面。 2.3 对中国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的新解释 因此,基于新结构经济学,并结合中国旅行社业的产业要素密集度特征,可以对旅行社的“小散弱差”的成因提出一个新的解释:中国较长时期劳动力相对丰裕的禀赋结构决定了旅行社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从而形成较为松散的产业组织结构。如果这个假说成立的话,接下来的推论是,随着区域要素禀赋结构向资本丰裕和技术丰裕转变,产业内旅行社的规模将与企业劳动力要素的密集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产业的集中度会不断上升。要素丰裕程度的转变带动产业要素密集度的转变,在产业内部必定是由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拉动的,因为资本和技术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下降,使得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更容易降低平均成本。而对于小旅行社来说,劳动力丰裕时代的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企业必须通过并购、资产重组等手段更多地依靠资本和技术的力量来提升竞争力,否则将被市场所淘汰。无论如何,小旅行社的转型和生存要困难得多。接下来,我们对这一推论进行验证。 3 北京市旅行社业集中度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北京市为案例地对推论进行验证。从全国范围看,北京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2015年,北京市的人均GDP超过10万元人民币,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44%。可以判断,北京市的要素禀赋已逐步转变为资本丰裕和技术丰裕。根据测算,北京市的旅游经济增长属于资本驱动型省份,在竞争之下,拥有自生能力的旅行社必定体现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产业集中度会不断提升。 首先验证要素密集度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模型选择旅行社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和人均劳动生产率作为因变量,代表产业中各个企业的要素密集型特征,这两个数值越高,说明企业越向资本和技术密集;数值越低,说明企业越向劳动密集。同时,将企业的总资产作为自变量,代表企业的规模。建立两个回归方程: In(F)=a+β1n(A)+u In (P)=y+Oln (A) +u 其中,F和P分别为旅行社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和人均劳动生产率,A为旅行社的资产总额,α、β、y和θ为待估参数,u和u为随机误差项。模型使用2015年北京市1232家旅行社的截面数据,采用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OLS)进行估计,为消除量纲影响,模型选择对数形式,结果如下: In(F)=0.062+0.129In(A) t= (3.66) DW= 2.0793 In(P)=2.224+0.2371n(A) t=(12.25) DW=1.998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旅行社采用全额确认收入的会计准则,在计算旅行社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时将交通运输部门、饭店、餐饮等创造的价值减掉,采用类似于计算旅行社营业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旅行社规模、要素密集型特征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将北京市旅行社划分为大型社、中型社和小型社①,并进行对比分析。表2显示,企业规模越大,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越高,经营绩效也越好。具体来看,2015年,北京市的大型社共71家,净利润为5.16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6.0%;中型社共506家,合计净利润为0.57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1%,这个数值甚至低于全国旅行社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1%);小型社有655家,合计净利润为负。 进一步通过杜邦分析体系对大型社和中型社进行对比(表3),大型社总资产净利率明显高于中型社,这表现在北京市大型社的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均高于中型社。销售净利率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总资产周转率体现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在这两方面,大型社都强于中型社,这是规模经济的集中体现。 接下来,我们对北京市旅行社的集中度进行测定,即按照贝恩的方法,以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为指标分别计算北京市旅游市场中前4(CR4)、前8(CR8)、前20(CR20)家旅行社的市场占有率。以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北京市旅行社业由竞争性产业进入寡占性产业(表4)。2010-2012年,CR4低于20%,CR8大于20%小于40%,CR20小于50%,属于竞争力分散的低集中度产业。2014年,以营业收入测算的CR4、CR8和CR20都有大幅提升,已经接近低集中寡占型。2015年,CR4接近30%,CR8接近40%,北京市旅行社业即将成为寡占性产业。 以资产总额进行测算,北京市旅行社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2015年,CR4已经超过40%,CR8超过了50%,CR20超过了65%,接近70%。同样表明北京市旅行社业接近低集中寡占性产业特征(表5)。从2010-2015年的CR4、CR8和CR20的变化来看,随着北京市人均GDP的不断上升,要素禀赋呈现出资本和技术丰裕的特征,旅行社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4 当今中国旅行社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 对于中国旅行社业整体的产业组织结构,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很难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但一个基本判断是整体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按照营业收入计算的CR4大概在10%左右。同时,也应该看到,如今旅行社业和十多年前相比,已经有了长足进步。首先,中国旅行社业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十几年前整个行业收入不及国外一家企业的情形已不复存在。按照汇率计算,2015年中国旅行社业的营收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达到了德国的2.2倍。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旅行社依然处于快速增长的通道上,而日本旅行社业发展停滞,德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增速趋缓(表6)。 其次,中国旅行社业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企业,这些企业和国际上的知名旅行社相比,依然不落下风。全国旅游集团二十强蝉联第一的“携程”集团,2015年的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②,净利润达25亿元。尽管和西方(主要是美国)一些旅行社相比还有差距,但在亚洲范围内,和印度、日本、韩国的旅行社相比,已经是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经营绩效最好的旅行社。2014年,“众信旅游”成为A股市场上首家民营旅行社上市公司,2015年,“众信旅游”的营业收入达到83亿元,净利润为1.8亿元。同年,“凯撒旅游”借壳“易食股份”登陆A股,成为国内第二家上市民营旅行社,其净利润也达到2亿元。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116亿元的营业收入获得了“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第411位。“中青旅”作为老牌上市公司,2015年旅行社业务营收也超过了50亿元。2016年,“国旅”和“港中旅”合并,成立中国旅游集团,该集团总资产超过1500亿元,麾下3家上市公司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利润总额近60亿元⑤。此外,还有“广州广之旅”“广东省中旅”、“重庆海外旅业”等优秀的企业。很多旅行社也通过登陆新三板获得融资,做大规模,截至2017年4月底,有44家旅行社已挂牌新三板。 最后,中国旅行社业整体集中度不高,但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指出的,在资本和技术较为丰裕的区域(例如北京地区),旅行社业的集中度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随着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旅行社业将越来越体现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整个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升。 5 小结 本文利用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重新审视了中国旅行社业的“小散弱差”问题,笔者认为,长期以来中国旅行社业的集中度低、绩效差的本质是发展阶段问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我国劳动力相对丰裕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旅行社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现出较为松散的产业组织结构,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可以说,所谓“小散弱差”是转型经济体旅行社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如今的中國旅行社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逐渐增强,尽管中国旅行社业整体上集中度仍然不高,但在资本和技术较为丰裕的地区,旅行社业规模经济开始显现,并购和重组频发,区域内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旅行社业依然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无论如何,再用“小散弱差”来形容中国旅行社业,恐怕不合时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