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
范文 | 王海利 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除了传统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以外,本科酒店管理教育也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形态。然而本科酒店管理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本科教育,它即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又强调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因此本文把本科酒店管理教育界定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以此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处于紧缺状态。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于全能型、高素质中高层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着职业素养不高、工作岗位适应性差,以及职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本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得酒店行业人才的“供求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酒店人才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酒店工作实际,分析酒店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试图构建一个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以期实现酒店管理知识系统的完善和校企供需的无缝对接。 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职业发展,是指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工作的这段时间当中,随着其专业知识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在一个组位织内部连续职务序列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沿着线性等级进行升迁的连续性职业经历。现代本科类酒店管理教育应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设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线,创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养成的环境。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最终成为适合行业需要的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酒店管理人才。 在此基础上,坚持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构建三段式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本科段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第一次理论阶段即前三个学期的认知阶段在校内完成,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第一次实践阶段即第四学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基层岗位的实践操作和工作流程,为第二阶段战略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预读;第二次理论阶段即第五和第六学期在形成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返校进行中高端课程的学习,第二次实践阶段的校外实习,以学院推荐和自主实习形式进行督导类岗位。 4个阶段,8个学期通过借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贯穿始终,实现人才的螺旋式成长,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做中学的应有之意。最后一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就业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酒店服务与中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在企业直接参与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解 酒店的岗位职级比较明显,从低到高依次为:基层员工、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店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店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任职能力,形成体现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系统华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入门理论和岗位技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学生初步认知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情况。开设入学教育、酒店管理原理与实务、旅游行业基础、现代礼仪与公共交往、校外课堂(酒店考察)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一系列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岗位技能,如酒店前厅智能化操作实训、酒店餐饮服务技能综合实训、酒水知识与调酒技艺、烹饪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 实践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将基本技能在实际岗位上加以运用和转化,分为短期的校内实训和长期的校外实训,前者主要在第二、三学期进行为期1周校内专业实训,以在学院自主经营的实习实训餐厅和实习实训宾馆担任高级行政助理和高级餐厅助理的形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与富历万丽酒店、国贸大酒店、马里奥特等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训,以达到上述目的。 酒店部门运行与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掌握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运行管理流程及方法而设。主要课程有:酒店前厅运行管理与实务、酒店餐饮运行管理实务、酒店客房运行管理与实务等。 职业发展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拓宽学生专业视角,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整体策划和战略管理能力,训练和提升职业岗位管理能力而设。开设酒店收益管理、现代企业领导力、酒店创意设计等课程。 酒店顶岗实习模块 在与校外品牌酒店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校企教育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机会,达到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和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此处提到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首先,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要利用脱产或假期兼职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一线部门工作流程,明确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积累人文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联系甚密的辅导员老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熟悉和认同程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专业的教辅人员最好能和学生一起下酒店进行短期的企业见习,以便强化专业认知,这样才不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校外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积极主动性。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学习方法应立足训练,而不是记忆,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 方式。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除了校内的正常考核之外,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形成“四双”(即双导师、双课堂、双教学、双评估)的考核模式,实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培养人才。学校有导师指导,企业有专家教授;双方都对学生做出评估。经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将在通过企业考核后获得企业颁发的行业技能认证书。这种证书在行业内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高端企业的认证,大大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录用率。 (四)企业实习实训前后的心理引导 学生在第四学期即将进入酒店实习之前,是第一次踏入社会,除了进行短期集中的岗位技能培训之外,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可以是往届实习过的学生,让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转变、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有一个全面认识,能更好地坚持为期6个月的实习。同时,第一次实习返校后,学生又一次面临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可能会存在浮躁、学不进去等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告诫学生静下心来,重新回归课堂。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管理学院) 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除了传统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以外,本科酒店管理教育也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形态。然而本科酒店管理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本科教育,它即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又强调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因此本文把本科酒店管理教育界定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以此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处于紧缺状态。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于全能型、高素质中高层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着职业素养不高、工作岗位适应性差,以及职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本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得酒店行业人才的“供求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酒店人才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酒店工作实际,分析酒店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试图构建一个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以期实现酒店管理知识系统的完善和校企供需的无缝对接。 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职业发展,是指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工作的这段时间当中,随着其专业知识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在一个组位织内部连续职务序列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沿着线性等级进行升迁的连续性职业经历。现代本科类酒店管理教育应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设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线,创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养成的环境。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最终成为适合行业需要的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酒店管理人才。 在此基础上,坚持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构建三段式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本科段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第一次理论阶段即前三个学期的认知阶段在校内完成,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第一次实践阶段即第四学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基层岗位的实践操作和工作流程,为第二阶段战略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预读;第二次理论阶段即第五和第六学期在形成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返校进行中高端课程的学习,第二次实践阶段的校外实习,以学院推荐和自主实习形式进行督导类岗位。 4个阶段,8个学期通过借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贯穿始终,实现人才的螺旋式成长,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做中学的应有之意。最后一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就业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酒店服务与中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在企业直接参与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解 酒店的岗位职级比较明显,从低到高依次为:基层员工、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店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店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任职能力,形成体现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系统华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入门理论和岗位技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学生初步认知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情况。开设入学教育、酒店管理原理与实务、旅游行业基础、现代礼仪与公共交往、校外课堂(酒店考察)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一系列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岗位技能,如酒店前厅智能化操作实训、酒店餐饮服务技能综合实训、酒水知识与调酒技艺、烹饪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 实践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将基本技能在实际岗位上加以运用和转化,分为短期的校内实训和长期的校外实训,前者主要在第二、三学期进行为期1周校内专业实训,以在学院自主经营的实习实训餐厅和实习实训宾馆担任高级行政助理和高级餐厅助理的形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与富历万丽酒店、国贸大酒店、马里奥特等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训,以达到上述目的。 酒店部门运行与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掌握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运行管理流程及方法而设。主要课程有:酒店前厅运行管理与实务、酒店餐饮运行管理实务、酒店客房运行管理与实务等。 职业发展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拓宽学生专业视角,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整体策划和战略管理能力,训练和提升职业岗位管理能力而设。开设酒店收益管理、现代企业领导力、酒店创意设计等课程。 酒店顶岗实习模块 在与校外品牌酒店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校企教育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机会,达到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和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此处提到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首先,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要利用脱产或假期兼职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一线部门工作流程,明确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积累人文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联系甚密的辅导员老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熟悉和认同程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专业的教辅人员最好能和学生一起下酒店进行短期的企业见习,以便强化专业认知,这样才不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校外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积极主动性。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学习方法应立足训练,而不是记忆,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 方式。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除了校内的正常考核之外,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形成“四双”(即双导师、双课堂、双教学、双评估)的考核模式,实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培养人才。学校有导师指导,企业有专家教授;双方都对学生做出评估。经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将在通过企业考核后获得企业颁发的行业技能认证书。这种证书在行业内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高端企业的认证,大大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录用率。 (四)企业实习实训前后的心理引导 学生在第四学期即将进入酒店实习之前,是第一次踏入社会,除了进行短期集中的岗位技能培训之外,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可以是往届实习过的学生,让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转变、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有一个全面认识,能更好地坚持为期6个月的实习。同时,第一次实习返校后,学生又一次面临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可能会存在浮躁、学不进去等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告诫学生静下心来,重新回归课堂。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管理学院) 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除了传统的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以外,本科酒店管理教育也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形态。然而本科酒店管理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本科教育,它即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又强调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因此本文把本科酒店管理教育界定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以此来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行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而酒店管理人才在国内以及全球一直处于紧缺状态。随着国内酒店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品牌酒店的入驻,对于全能型、高素质中高层管理人才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的学术性教育理念下的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着职业素养不高、工作岗位适应性差,以及职业发展可持续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本专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使得酒店行业人才的“供求矛盾”问题更加突出。 本文以北京吉利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从酒店人才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酒店工作实际,分析酒店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试图构建一个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课程体系,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以期实现酒店管理知识系统的完善和校企供需的无缝对接。 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职业发展,是指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指一个人从事职业工作的这段时间当中,随着其专业知识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在一个组位织内部连续职务序列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沿着线性等级进行升迁的连续性职业经历。现代本科类酒店管理教育应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设定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路线,创造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养成的环境。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入职初期所需要的特定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最终成为适合行业需要的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酒店管理人才。 在此基础上,坚持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构建三段式螺旋上升、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本科段的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第一次理论阶段即前三个学期的认知阶段在校内完成,以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第一次实践阶段即第四学期,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了解基层岗位的实践操作和工作流程,为第二阶段战略类理论课程的学习和预读;第二次理论阶段即第五和第六学期在形成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返校进行中高端课程的学习,第二次实践阶段的校外实习,以学院推荐和自主实习形式进行督导类岗位。 4个阶段,8个学期通过借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贯穿始终,实现人才的螺旋式成长,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做中学的应有之意。最后一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及毕业就业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二、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基本思路 以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酒店服务与中基层管理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在企业直接参与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教学做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解 酒店的岗位职级比较明显,从低到高依次为:基层员工、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以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酒店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根据酒店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任职能力,形成体现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系统华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入门理论和岗位技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学生初步认知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情况。开设入学教育、酒店管理原理与实务、旅游行业基础、现代礼仪与公共交往、校外课堂(酒店考察)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一系列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岗位技能,如酒店前厅智能化操作实训、酒店餐饮服务技能综合实训、酒水知识与调酒技艺、烹饪基本技能实训等课程。 实践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将基本技能在实际岗位上加以运用和转化,分为短期的校内实训和长期的校外实训,前者主要在第二、三学期进行为期1周校内专业实训,以在学院自主经营的实习实训餐厅和实习实训宾馆担任高级行政助理和高级餐厅助理的形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与富历万丽酒店、国贸大酒店、马里奥特等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训,以达到上述目的。 酒店部门运行与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使学生掌握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运行管理流程及方法而设。主要课程有:酒店前厅运行管理与实务、酒店餐饮运行管理实务、酒店客房运行管理与实务等。 职业发展能力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拓宽学生专业视角,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整体策划和战略管理能力,训练和提升职业岗位管理能力而设。开设酒店收益管理、现代企业领导力、酒店创意设计等课程。 酒店顶岗实习模块 在与校外品牌酒店建立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校企教育合作,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机会,达到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和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此处提到的师资队伍包括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首先,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要利用脱产或假期兼职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一线部门工作流程,明确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以便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积累人文修养,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才能带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联系甚密的辅导员老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熟悉和认同程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专业的教辅人员最好能和学生一起下酒店进行短期的企业见习,以便强化专业认知,这样才不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情景教学、校外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以启发、引导、探讨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积极主动性。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学习方法应立足训练,而不是记忆,采用更加灵活的考核 方式。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除了校内的正常考核之外,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形成“四双”(即双导师、双课堂、双教学、双评估)的考核模式,实行企业与学院合作培养人才。学校有导师指导,企业有专家教授;双方都对学生做出评估。经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将在通过企业考核后获得企业颁发的行业技能认证书。这种证书在行业内的含金量很高,尤其是高端企业的认证,大大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录用率。 (四)企业实习实训前后的心理引导 学生在第四学期即将进入酒店实习之前,是第一次踏入社会,除了进行短期集中的岗位技能培训之外,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可以是往届实习过的学生,让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转变、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有一个全面认识,能更好地坚持为期6个月的实习。同时,第一次实习返校后,学生又一次面临环境和角色的转变,可能会存在浮躁、学不进去等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告诫学生静下心来,重新回归课堂。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管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