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议中国传统民俗与科学性的关系 |
范文 | 刘晓璐 民俗对促进个体社会化、规范民众的行为、保持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整社会心理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科技日趋发达的今天,科学对传统文化逐渐解构,同时也有以传承历史文化名义对封建迷信的膜拜现象。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协调民俗与科学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科学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物、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文化是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在人类社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包括对自身实践、目标的批判性反思。目前我国社会中以研究民俗的名义宣传伪科学、以科学的名义排斥民俗的现象屡见不鲜。民俗与科学并不是对立的,二者的有一致性。 一、民俗与科学的一致性 民俗和科学形成和发展与具体的社会背景有关,在应用和社会功能上有相似性。民俗中有科学成分,民俗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知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民俗的“科学性”表现在其合理性、有效性、合规律性以及合乎人们的理性上。 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筑宅院有坐北朝南的习俗,这更多的出于风水的考虑,实际上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中国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总是挂在南边的天空。而中国绝大部分的领土都在北回归线以北,因此,在中国大部分的房屋建筑选择坐北朝南的朝向,冬暖夏凉,光线充足。 一些民俗合乎人们的理性,以冷静的态度和全面的认识对后果进行了预知,例如中国绝大多数民族中普遍存在同姓不婚的民俗。主要原因是同姓同血统,同性婚配就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繁衍。 现代科学进一步诠释了某些民俗存在的价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来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能使其不断拓宽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冲突性 传统民俗良莠混杂,有诸多不适应时代进步的内容。同一习俗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得到不同的反应。焚烧冥币的习俗在过去或现在的一些农村中是神圣的,而被现在许多城市居民视为应该革除的陋俗。每到农历节气,许多市民在楼道拐角处、商店店门口或马路拐角烧冥币。 民俗中的迷信指一种盲目的笃诚信仰,这与科学是对立的。特别是在一些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迷信还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里。民俗禁忌中大多数禁忌民俗都具有迷信色彩,这是由于禁忌的先验性质、消极性质决定的。 科学在观念上,以理性、祛魅之名对民俗的排斥。科学的祛魅来源于马克斯·韦伯的“世界的祛魅”,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的核心就是把一切带有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巫术性质的知识或宗教伦理实践要素视为迷信与罪恶加以祛除,使人日益从巫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体性地位。 民俗是特定区域的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朴实、神秘的文化,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验证、推理,更多的表现为非理性。 但是,一些人举着科学的旗帜对民俗的采取了“一刀切”排斥方式,这最早在表现五四时期。五四运动的出发点无疑是进步的,但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却采用了简单粗暴、深恶痛绝的排斥方式。 三、并存性 (一)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民俗文化是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作为民俗的惯例是法律的基础和补充,社会治理需要有效地运用民俗的力量;能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本、现代文化之源和先进文化之根。民俗文化的资源效益最先为旅游业所重视、利用,旅游业基于民俗文化,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从属于意识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本。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民俗和科学的社会功能具有相似性,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强国需要民俗和科学共同发挥力量,需要弘扬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民俗文化,同时需要弘扬科学精神,运用高新科学技术。 (二)调整的范围不同 大体而言,民俗是各族人民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形成的经验性知识,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哲学”,在当代社会中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民俗倾向于调节人们的审美、道德、情感领域,民俗对促进个体社会化、规范民众的行为、保持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调整社会心理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科学所不能取代的。而科学是可检验的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三)民俗弥补了认知世界的单一性,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与科学有冲突的民俗为数不少,但这些民俗仍然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民俗本来就是非科学,非科学的文化知识并不是没有价值。仅从形成认知世界的角度讲,科学知识限制了认知世界的多样性,认知世界只能是没有“嫦娥”、“孙悟空”的单一世界;非科学知识却可使主体拥有更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 四、结论 一些民俗与科学完全相悖或关系不大,一些民俗与科学在社会应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民俗和科学调节不同的社会领域,并非与科学对立。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强国需要二者共同起作用。要避免以民俗的名义宣传伪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也要避以科学的名义排斥民俗。对民俗中的非科学知识,避免用它们指导自身实践,从实践的角度,使它们成为无害化的知识。对科学的宣传和应用中,应使人们明确科学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科学不是也不应是评判一切文化的标准,不能用科学挤压对人类的实际生活有益的民俗或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