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解读与保护研究
范文

    何治民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来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双重性,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破坏性开发也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各种负面影响。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中的重要观点地方性知识和民族志浓厚的描述(深描)对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指导作用。

    一、研究背景和相关人类学理论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全面发展,全国各地都把旅游业当做重要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些西部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更是把旅游当做主要支柱产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的问题。怎样解决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经济利益和资源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者、政府和旅游开发者的关注中心。本文试图从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寻求解决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适度方式。

    格尔茨是解释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他的主要的人类学著作《文化的解释》和《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提到两个重要人类学理论:民族志深描和地方性知识。

    格尔茨认为,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揭示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对于这些文化的解释,人类学者有“经验接近”(experience-near)和“经验远离”(experience-distant)的程度差异,前者指用当事人是概念语言来贴切地描述该当事人的文化建构;后者指用我自己的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异文化,即前者是描述是“深描”,后者的描述是“浅描”。而这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深描”,即通过对外显的符号化信息的细致考察与深入细致分析,来逐步揭示这些符号所指代的文化实体的深层内涵——这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性知识”。

    二、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文化解读

    (一)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误读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文本,用何种范式进行表达,这就关系到对该少数民族文化的描述是属于“深描”还是“浅描”。诚如格尔茨的观点,如果按照开发者和旅游者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展示,这就是对该文化的“浅描”;而如果是从该民族的角度进行展示,这就是对该文化的“深描”。

    然而,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开发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包装和推广,在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展示的经过包装的符合旅游者审美和需求的文化符号。这种包装的文化符号大多数是对该民族文化的的浅描。如在贵州的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小芦笙要在“吃新节”过后才能吹,大芦笙场要在13年一次的“牯藏节”时才能吹响,否则是对神明的不敬和对祖先的不尊重。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现在只要有旅游者到来,就会吹响小芦笙,大芦笙场也承包给开发商,没有按照当地苗族祖辈的规矩进行。在湖南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代表着土家族祭祀、祈福的宗教仪式性的活动茅古斯舞,湘西神秘的赶尸文化,巫傩文化等,都被旅游开发者进行包装,推向市场,但这些文化已经和本来的文化有了明显的差别。甚至连文化本身的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如湘西神秘的赶尸文化和巫傩文化,在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误读后,向旅游者传递的是恐怖凶残的信息,而忽略了这两种文化对以前武陵山区的社会带来的正面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文化误读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旅游者的求新求异的猎奇心理使得旅游开发者迎合旅游者而忽视文化本身的内涵。第二,旅游开发者对该民族文化的不理解。也许旅游开发者并非有意误读,是他们对该民族文化的陌生,在阐释文化的时候只能是浅描,从而造成误读。第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误读。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等原因也会造成文化变迁和涵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会给该民族文化带来多重影响。首先,文化的误读会造成对该文化的承载者的误解。旅游者对武陵山地区的神秘赶尸文化和巫傩文化被旅游者误读后,他们会认为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是野蛮恐怖凶残的,甚至有些旅游者到该地区后不敢喝水吃当地食物。第二,对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带来重要影响。那些加工过的表演式的“民族文化”,娱乐了旅游者,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也给文化传承带来危机。舞台上的“茅古斯”已经脱离了农耕的根基,虽有华丽的服装,优美的舞姿,却失去了茅古斯舞真正的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敬重,对大地的感恩。长此以往,年轻一代的茅古斯舞的舞者对土家族文化的积淀仅仅只有舞步而已。

    三、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策略研究

    为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正确解读

    要想对民族文化做正确的解读,需要对该文化进行“深描”,这就要求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把保护和传承文化放在开发的首要位置,对于那些误读民族文化的项目进行修正。另外,可以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我国对于列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进行保护性抢救,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护该文化。在这些文化的传承中,本民族文化在师徒口传心授中得到阐释。丽江纳西东巴文化,湖南江永女书等文化就是依靠这种方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对民族文化的生境进行保护

    所谓文化生境,就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文化也和生物一样,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同样需要有适合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个适合一种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生境。民族文化的生境可以分为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离开这两个生境的文化必将消亡。因此,要保护民族文化,就要保护该民族文化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市场观念给以农耕为根基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我们可以借鉴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中设立核心生态保护区的原则,对民族文化生境设立核心保护区,以此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美国设立的印第安人保护区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印第安部落的文化进行保护。

    四、结语

    民族文化之所以常常被误读,在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中被外来文化同化,其核心问题是对该民族文化的描述仅仅是“浅描”,要想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该文化的解构和阐释,即“深描”。当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问题是非常大的课题,本文从格尔茨的民族志深描和地方性知识等人类学理论出发,提出浅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学者们的思考。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9: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