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
范文 | 毋茜 杨哲 张子俨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如何可持续的运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实现当地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今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运用相关文献搜集的方法,分析总结出生态旅游一些相关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期对生态旅游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性借鉴。 一、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 1、经济社会背景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世界经济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好的状态,从1950年到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了6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96亿。这种改变会导致很多资源供应不足。然而,这些问题不能完全被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解决。现实是,我们已经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环境和生态。截止到2002年,人类已经消耗了50亿吨的自然资源,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们将需要80亿吨的自然资源。在2030年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将比现在高出50%。如果每个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改变,我们将至少需要三个地球,但不可改变的是,我们却只有一个地球。 因此,如何能够在不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实现长期经济发展,既能够适应当前的资源需要而又不损害未来的需求,这个课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2、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长期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保持平衡的发展方式,我们称作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它还是人类发展尤为重要的方法。很多机构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提出至今已经有几个世纪了,但直到1987年,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才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以不损害后代的需求而适应当前的需求”(Our Common Future, 1987, p. 43)。这份报告用到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可持续性”这样的术语,强调了社会公平,经济生产率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联系(Hopwood, B., Mellor, M., & O'Brien, G, 2005)。进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被很快用于许多领域,并且,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很多领域定义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细节(Shiva, 1992; Drummond &Marsdem, 1999; Jiang J, 2008; Dale, 2001; Overton, 1999; Boff, 2003)。 主流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图1),它们被描述成很多种形式:支柱、同心圆、连环圈(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Report of the IUCN Renowned Thinkers Meeting, 2006)。我们应当保持这三方面的平衡性(Sirakaya, Jamal, and Choi, 2001)。社会和经济元素的交叉是形成社会公平的基础,必须要考虑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利益,同时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依赖于环境资源和服务。然而这三者的交叉点在于可持续发展(Tom Theis and Jonathan Tomkin, 2013)。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环境,以至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应当维持三者的平均水平,并且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 图1: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3、可持续性发展旅游业 旅游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一直是发展的重要、积极的战略之一。 可持续发展旅游产生的背景于两个方面,首先,像其他产业一样,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也快速蓬勃的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也会通过对水、噪声、空气,以及对土壤、海滩的侵蚀等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Wilkinson, 1989; Buckley and Pannel, 1990。人们已经以3S (太阳、海洋和沙滩)为主的旅游转向新的旅游内容,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自然相关的旅游需求也大大发展起来。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定义了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概念: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适应了当下旅游者的需求,和东道主国家保护和加强环境的需求。这种方式可以使经济、社会和审美需求达到一致平衡,保持文化完整性、生态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性旅游可以保持当地环境、当地居民、文化的和谐”。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特征(Blamey, 2001),因为它建立在不以牺牲后代资源的前提下(France, M.F.M, 2010)。因此,可持续旅游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产业。 目前,可持续发展旅游这个概念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并被官方的机构和组织承认。比如欧洲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已经规定生态旅游作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Ibid, pp.11-13,19)。 然而,可持续旅游产业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UNESCO, Teaching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2010),和一些相关的术语包括:负责任的旅游、绿色旅游、民族旅游等(KIMURA Hirotsune, 2011)。 这些旅游内容并不一样,他们的旅游形式一般是以小规模的可持续活动为特征的。 (二)生态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爱瓦特·鲍尔丁首次提到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生态经济学涉及到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解决时间和空间上人类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Anastasios Xepapadeas, 2008),生态经济学的目的在于改变生产、消费的模式,更加有效率的运用资源,研究生态和经济的合并,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二者的复杂关系。 除此之外,生态经济学提供了一个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战略性部署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强调用生态意识进行可持续发展(S?derbaum, P., 1999)。 生态经济学三个相互依存的目标为:可持续规模、公平的分配和有效的配置(Costanza, R., Cumberland, J. H., Daly, H., Goodland, R., Norgaard, R. B., Kubiszewski, I., & Franco, C., 2014)。 (三)自由市场环保主义 自由市场环保主义强调市场作为解决环境的有效办法。一些学者认为自由市场相对于政府来讲可以更加成功的解决环境问题(Stroup, R, 2008),比如限制来访者的数量(W.L., 2008)。就像其他产业一样,生态旅游源于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目前很多旅游者已经倦于大众旅游,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影响下,他们渴望更多的原始生态旅游,在这样的前提下,生态旅游到来了,那些从事生态旅游的公司为了更加具有竞争力,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自由市场环境下,不仅自然和文化被得到保护,生态旅游市场也被规范化。 由泰瑞. 安德森 (T.L. Anderson)和唐纳德. 利尔(D.R. Deal)所著的《自由市场环境主义》是将自由市场和环境保护两个观念结合的重要著作。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运用激励的方式、市场的方式以实现我们想要到的。作者还举例说明自由市场环保主义如何解决资源缺乏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地、水、海洋、资源浪费、全球气候变化等。 (四)生态承载力 旅游是采掘业(Bryan, 2003),数量和容量决定了旅游的基本行为。 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提出了承载力这个概念,并且认为一个地区的承载力可以根据该地区的粮食资源来决定,进而,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根据土地退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概念把承载力应用到人类生态学(Wang, X., 2010)。 国外的研究主要以物种生态力的角度定义生态承载力(Bailey J.A. etc, 1984), 包括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属于野生动物管理的范畴,指的是物种与环境的平衡性,且不受干扰。(A.C.smaal, T.c.Prins et, 1998)认为生态承载力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由特殊生态系统所支持的最大物种。(Andrew, T. Hudak (1999)认为在特定时间内由植被产生的最多的物种。 总之,生态承载力强调和维系自然资源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生态旅游 在这个部分,我将介绍一些生态旅游相关的理论,比如:概念、特征、积极的影响以及有争议的观点。 生态旅游是目前全球旅游产业发展最快的部分(Roberts and Thanos, 2003; Place 1998),是可持续旅游业的子组成部分(Weaver, 2001),被公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Sharpley and Telfer, 2002)。至今,许多国家已经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BD Buchsbaum, 2004)。 生态旅游可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给游客带去生态旅游经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长期的解决方案(Wall, 1997; Alexander&Whitehouse 2004)。 生态旅游包括乡村旅游、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图2)。除此之外,以目的地划分,生态旅游还可以被分类为山脉荒野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国家生态旅游(Gibson, Dodds, Joppe and Jamieson , 2003; Higham and Luck, 2002; Zhang and Ma, 2006; K BUNRUAMKAEW, 2012),这其中,城市生态旅游是新兴的发展趋势(A Gioson, 2003)。 图2 生态旅游结构 (一)概念 出于不同的观点、标准和侧重点,生态旅游至少有85个方面的定义(Fennel, 2002),包括关于生态旅游的动机,用户的动机,存在的规模、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提供服务的质量等(Ross, S., & Wall, G, 1999)。 塞巴洛斯·拉斯奎林(1987)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具有的两个方面:即关于观光游览和自然景物的旅行。他建立了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其他学者进行补充和修改。 1、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出于学习、研究和观赏自然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目的,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供环保教育(Boo, 1991b: 4)。 2、“可持续发展的”和“可持续发展”开始出现在一些生态旅游定义中(Forestry Tasmania, 1994; Richardson, 1993;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Tourism, 1994; Lindberg & McKercher, 1997)。 3、“经济”作为生态旅游的目的也被加强。(Orams, 1995a; Wall, 1994; Goodwin, 1996) 4、国际生态旅游协会这样定义:应尊重当地居民和为游览者提供积极的经历,注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境和文化的意识,应当为保护当地环境提供直接的经济支持,为当地居民提供财政和就业帮助(TIES, 1990)。 综合以上的概念,我们可以概括为,生态旅游是在相对少干扰的地区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旅游经历;为当地居民和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生态旅游的基本功能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区域、地方文化、教育,并且维持他们在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内。 (二)特征 这部分构成了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使它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生态旅游。 虽然生态旅游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但是某些特点是被公认的,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负责人的管理,提供教育,满足游客的需求,不能忽视当地居民的参与(see Allcock 1994; Boo 1990; Buckley 1995; Dowling 1995; Fennell, David A. 1999; Orams 1995; TES n.d.; TIES 2002; Wearing and Neil 1999; Western 1993)。可以总结出,生态旅游包括3个主要的内容:自然、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1、以自然为基础 所有的生态旅游概念都立足于自然(Dimitrios Diamantis,1999),但强调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同于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后者强调娱乐性、舒适性、参与性(Stem, et al., 2003, Powell & Ham, 2008, Kim, 2009);而生态旅游关注自然的内在价值、社区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教育性(Adamson, 2005, Powell & Ham, 2008)。更重要的是,强调自然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避免破坏生态,保护和运用环境资源。 并且,生态旅游是出现在破坏相对较少的区域(Stephen Wearing and John Neil, 2009),包括自然保护区域和非自然保护区域(Dimitrios Diamantis,1999)。 2、教育 生态旅游的教育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以自然为基础旅游的关键因素(Dowling, 1995a, b; Blamey, 1995a, b; Larsen & Wearing, 1994),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都应当通过培训和讲解的方式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方式包括:阅读材料、地图、信息中心介绍、导游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Ross, S., & Wall, G. 1999)。 教育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管理者可以通过教育需要得到第一手的信息,了解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需求和要求,以提高项目质量(Dimitrios Diamantis,1999)。 3、可持续发展 就像所有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一样,生态旅游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这3个方面。它的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持环境、经济和文化社会的平衡,实现生态旅游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来评价这种平衡关系,评判目的地的生态旅游是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有以下几种类型。 (三)积极的影响 生态旅游通过对对自然和保护区当地居民提供积极的影响,保持社会、文化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平衡。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生态旅游产业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旅游者在文化自然方面的支出费用比其他类型的旅游活动要多(P Rueda Amaya, 2011)。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收入很大程度上用于帮助当地居民的生活,具体来说,可以帮助提高就业,包括导游、住宿运营商、工艺品和食品提供商。除此之外,生态旅游还可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Beeton, 1998)。 生态旅游对经济积极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的证实,比如在伯利兹(Lindberg, Enriquez and Sproule, 1996),哥斯达黎加(Weinberg, Bellows, and Ekster. 2002),塔奎二岛(Mitchell and Reid, 2001)和加勒比海(Slinger, 2000)。 这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已经成功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 同时,当地居民从生态旅游中获得经济利益后,他们非常乐意支持生态旅游产业。因此,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合当地居民积极的参与,更加有利于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直接的财政激励是保护资源环境的强大动力(Weaver, 2006; Lindberg et al., 1996)。并且,生态旅游还有利于增强环境意识,促进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健康的态度和行为(Weaver, 2001)。 成功的生态旅游还可以加强当地居民经济、政治、心理方面的因素(Scheyvens, 1999)。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可以建立当地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价值感(Schevvens, 1999; Haas, 2003; Ross and Wall, 1999; Weaver, 1998)。并且,促进了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和理解(Ross and Wall, 1999)。 (四)争议的问题 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因此,它可以更加直接接触当地的自然、文化,因此,如果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将会更加的直接。 随着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一些经营者开始不注重可持续发展(Cater, 2002; Orams, 1995; Scheyvens, 2002),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来销售各种产品(Wight, 1993,4)。这些经营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建设更多的游客住宿和基础设施等。这种方式和结果大大的超越了当地的承载力,对当地的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J Jiang, 2008)。 此外,虽然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但很多时候,当地居民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好处(Horwich and Lyon, 1999)。因为,游客大部分的消费用于交通和住宿,而这些绝大部分被一些国际公司运营(Goodwin , 2003),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只有22-25%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当地的发展(Cater, 1993)。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没有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低回报和季节性的工作(Cater, 2006),这些都是导致收入不平衡的原因。 同样地,环境和经济的消极影响都有可能带给当地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比如,语言、习惯和财富的差异等(Bulter, 1974; Lindberg and Mckercher, 1997),特别当富有的西方游客去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少数人口的地区时(Wall, 1997),矛盾会更加突出。除此之外,不平衡的收入和较少的补偿还可能会导致当地居民的流离失所(J Jiang, 2008)。 其结果是,纯文化被混合的文化所取代。 因此,如何使生态旅游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键的问题。但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被赋予不同的物理属性,很难建立起唯一的标准实现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有效的管理和计划安排被公认为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Keyser, 2002; Lindberg and McKercher, 1998; Ross and Wall, 1999)。 并且,管理战略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Buchsbaum, 2004; Scheyvens and Purdie, 1999; Wall, 1997)。 换句话说,生态旅游管理应着眼于当地人的积极参与和解决他们的生计的角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规划、管理和检测旅游的发展。 三、相关理论 在这部分,将介绍一些生态旅游经济理论和生态旅游经营活动,比如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旅游运营、管理。 (一)生态旅游产业 像之前介绍的那样,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J Dasenbrok, 2002),它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当地人的收入(stephen Wearing and John Neil, 2013)。生态旅游为当地居民和环境创造好处和利益,是负责任的产业,(JR Watkin, 2003)。 当生态旅游产业化,就有一些列商业性的特征。比如,详细的发展计划,包括潜在市场、商业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同时,它也提供了正常的商品或服务,比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设施和服务等(Sinclair and Stabler, 1997)。除此之外,生态旅游产业被看做是全球化重要的生意,作为提高国家和地区,作为国际休闲目的地竞争力的新平台。另外,生态旅游包括一个复杂的社会网路:生态旅游者、旅行社、出境旅游运营商、入境运营商、当地企业家。自然旅游产业不再被视为一个简单的包含全球和当地元素的组合(BR Higgins, 1996)。 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其特殊性,环境不仅是旅游公司的生产要素,也是一部分销售的旅游产品(Ester Blanco, Javier Rey-Maquieria, &Javier Lozano, 2009)。换句话说,自然和文化资源是生态旅游产业的起点和终点,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而这也正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因此,与其他产业不同,生态旅游产业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对环境的保护。 那么,如何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有一些关键的总结。当地人的参与对于实现生态旅游项目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Tsaur, Lin, & Lin, 2006; Dhan Bahadur Gurung & Scholz, 2008; Landorf, 2009; Nicholas, Thapa, & Ko, 2009)。生态旅游产业应当强调生态旅游目的地承载量的控制(Stephen W Boyd &Richard W Butler, 1996)。生态旅游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生态旅游产业自身的调节(Carl Cater,Erlet Cater, 2007; MB Orams, 1995)。 总之,作为旅游产业,生态旅游通过出售旅游产品和提供旅游服务获取经济利益。尽管如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当保持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必须将生态旅游作为保护当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最后,通过生态旅游产业管理,一些标准,政策和评价被制定以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管理 就生态旅游在目的地以盈利的方式发展,许多学者都强调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Boyd, 2000; Boo, 1991; Lindberg, 1991),强调生态旅游管理运用一些列标准、法规和规则对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特点,灵活地、针对性的设计。这里总结了以下规律: 1、生态旅游项目应当有自己的计划或者规划(Boo, 1991)。这个计划不同于生态旅游的市场营销,它就像一个旅游规划(Alan A. Lew, 2007)。用于生产和执行的参考,包括制定标准步骤、确定目标、区域策略、规划现有和潜在的资源、数据分析以及实施的检测等(Ceballos. L., H., 1996)。此外,应该明确利益相关者的智能,比如政府应该负责生态旅游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而当地居民也需要参与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项目(Watkin, J. R, 2003)。 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业、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消费者以及地方组织(Ceballos-Lascurain,1996; Michael J. Stone, 2002)。 2、为了实施生态旅游项目,一些原则和指导需要被制定(Lime, 1977, 1989)。比如,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建立了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指南;1997年,欧洲生态旅游协会公布了对环保旅游经营者的建议;2001年,艾普乐和李弗兰建议运用生态旅游认证制;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规定了认证项目的标准,即需要达到80%以上的认可标准。这其中,控制游客数量,并且在承载力范围内满足游客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有一些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比如配给和分配是最常见的直接管理方式之一。并且,直接的管理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Manning, R. E., & Anderson, L. E, 2012)。除此之外,信息和教育也是最常用的直接管理方法(Lime, 1977, 1979; Manning, R. E, 2004; LO park, 2008; Manning, R. E., & Anderson, L. E, 2012)。 3、为了保证配给和分配的有效和公平性,满足生态旅游产业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性(Tomas B Lawrence, Deborah Wickins & Nelson Phillips, 1997),评价和立法制度应该被建立(Watkin, J. R, 2003)。政府主导的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行业主导的规划和政策可以缓解生态旅游的特殊性扩张(Stephen Wearing & John Neil,2005)。总之,政府主导的规划和政策,主要通过立法和监管实现,影响生态旅游的宏观视角,包括旅游景观和活动、住宿、交通、旅游设施及服务、其他基础设施和制度要素等。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